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一·少陽經症 (10)
卷十一·少陽經症 (10)
1. 頭痛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弦細,頭痛,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。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煩而躁。
【目】李杲曰。假令少陽症,頭痛,往來寒熱,脈浮弦。此三症但有一者,是為表也。口失滋味,腹中不和,大小便或秘而不通,或泄而不調。但有一者,是為里也。如無上下表里症,餘者皆虛熱也。
韓祗和曰。少陽初受寒邪,病全在表,故頭痛發熱,與太陽同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五六日,頭痛,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沉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復有里也。脈沉亦在裡也。
【目】陶華曰。頭痛屬三陽,乃邪氣上攻也。太陽專主頭痛,陽明少陽亦有之。少陽頭痛脈弦,發熱,小柴胡湯。
鰲按。舊本於此條,有云頭痛汗出者,有無痛字。雲頭汗出者,但此條原屬太陽陽明二陽合病,但見少陽細脈,因從少陽為治者。如此則頭痛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四項,乃是太陽表症。心下滿口不欲食心下硬三項,乃是陽明里症。所以謂之有表復有里也。前四項既屬太陽,太陽主頭痛,其見頭痛之症無疑,不得曰頭汗出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四五日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脅下滿,手足溫而渴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身熱惡風,太陽症也。頭項強,太陽兼陽明病也。脅下滿,少陽症也。本當從三陽合併病之列,而用表法。但手足溫而加渴,外邪輻湊於少陽,而向里之機已著。倘更用辛甘發散,是重增其熱,而大耗其津也。故從小柴胡和法,則陽邪自罷,而陰津以生。一舉而兩得矣。此用小柴胡湯,當從加減法。不嘔而渴,去半夏加栝蔞根為是。
魏荔彤曰。三陽俱見病,仍尋少陽,作驅邪之出路。太陽在表之邪,可附少陽之清氣,上升而透於表。陽明在裡之邪,可附少陽之濁氣,下降而泄於下。主以小柴胡,策勵半表之清氣,逐太陽之表邪。役使半里之濁氣,驅陽明之裡邪。是藉少陽半表半裡之正氣,而治表裡之邪。猶之用兵,各因其勢而致之,易為力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與少陽並病,脈弦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。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是經脈之為眚,汗吐下之法,非少陽所宜。若不明刺法,不足以奏功。
白話文:
【概論】
張仲景說:傷寒如果脈象呈現弦細,伴隨頭痛、發燒,這屬於少陽病。少陽病不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如果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。這種情況其實是胃的問題,如果胃氣調和就會好轉,如果胃氣不調和,就會感到煩躁不安。
【細目】
李杲說:假設是少陽病的症狀,出現頭痛、時而發冷時而發熱、脈象浮弦,這三個症狀只要出現一個,就屬於表證。如果出現口中無味、腹部不適、大小便不通或拉肚子,這些症狀只要出現一個,就屬於裡證。如果沒有以上的表裡症狀,剩下的都屬於虛熱。
韓祗和說:少陽病初期是受寒邪侵襲,病邪完全在表,所以會出現頭痛發燒,和太陽病的症狀相同。
【概論】
張仲景說:傷寒五六天,出現頭痛、流汗、稍微怕冷、手腳冰冷、胸口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大便乾燥、脈象沉細,這是陽氣虛弱而導致氣機鬱結,必定是表證還沒好,又出現了裡證。脈象沉也代表病邪在裡。
【細目】
陶華說:頭痛屬於三陽病,是邪氣向上侵犯。太陽病主要會出現頭痛,陽明病和少陽病也會有。少陽病的頭痛,脈象會呈現弦,伴隨發燒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(編者按)舊的版本裡這條有說到「頭痛汗出」,但現在版本沒有「痛」字,是寫「頭汗出」。這條原文是說太陽和陽明二陽合併的病,但看到少陽的細脈,因此從少陽的角度來治療。如果這樣的話,頭痛、流汗、稍微怕冷、手腳冰冷這四項,是屬於太陽的表證;胸口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胸口硬這三項,是屬於陽明的裡證,所以說是有表證又有裡證。前面四項既然屬於太陽,而太陽病主治頭痛,所以出現頭痛的症狀是無可置疑的,不應該說是頭汗出。
【概論】
張仲景說:傷寒四五天,身體發熱怕風、頭頸僵硬、胸脅脹滿、手腳溫熱但感到口渴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【細目】
喻昌說:身體發熱怕風是太陽病的症狀,頭頸僵硬是太陽病又兼陽明病的症狀,胸脅脹滿是少陽病的症狀。本來應該列入三陽合併的疾病,採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但是手腳溫熱又感到口渴,表示外邪聚集在少陽,並且已經開始向裡發展。如果再用辛辣甘甜的藥來發散,會加重熱邪,並大量消耗津液。所以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,這樣陽邪自然會消退,而陰津也會產生,一舉兩得。這裡用小柴胡湯,應該採取加減的方式,如果沒有嘔吐但感到口渴,應該去掉半夏,加入栝樓根。
魏荔彤說:三陽病症狀都出現,仍然要從少陽來尋找驅除病邪的方法。在表的太陽邪氣,可以附著少陽的清氣,向上透發到體表;在裡的陽明邪氣,可以附著少陽的濁氣,向下排泄出去。主要使用小柴胡湯,來激勵半表清氣,驅逐太陽的表邪;運用半裡濁氣,驅逐陽明的裡邪。這就是藉由少陽半表半裡的正氣,來治療表裡之邪,就像用兵一樣,各因其勢而採取相應的策略,會比較省力。
【概論】
張仲景說: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脈象呈現弦,頭頸僵硬疼痛,或者頭暈目眩,時而感覺胸口像被堵住一樣,心下痞硬,應該針刺大椎穴、第一間肺俞穴和肝俞穴,千萬不可以發汗,如果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。如果胡言亂語不止,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【細目】
柯琴說:這是在說經脈有問題,不應該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方法,這些方法不適合少陽病。如果不明確針刺的方法,不足以發揮療效。
2. 耳聾目眩口苦咽乾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陽之為病。口苦咽乾目眩也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咽乾口燥舌澀。俱為熱症。但有微甚耳。惟太陽中寒桂枝附子湯症。由誤汗咽乾。作甘草乾薑湯。以復其陽者。隨其逆治壞病者也。非治其本寒也。然咽乾之由。由汗下後而得者。有不由汗下而得者。其間治法。或和解。或微汗。或急下。或微下。當察兼有之症。
而施輕重之治。然其為熱。則一也。蓋經謂咽喉乾燥。亦不可汗。以其多有里症故也。實無寒病。善治者。尤宜互參渴門。乃獲全功焉。
王肯堂曰。凡傷寒頭眩者。莫不因汗吐下。虛其上焦元氣之所致。眩者。目無常主。頭眩者。俗謂頭旋眼花是也。眩冒者。昏冒是也。少陽口苦咽乾目眩者。少陽居表裡之間。以表邪漸入於裡。表中陽虛。故目眩也。太陽少陽並病或眩者。責其虛也。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。
皆汗吐下後所致。是知其陽虛也。故針經曰。上虛則眩。下虛則厥。眩雖為虛。又陽明中風。但頭眩不惡寒者。此又風主眩也。凡此皆水逆候。及其諸逆發汗。劇者言亂目眩。則死矣。
治少陽目眩。小柴胡湯加天麻、川芎。
白話文:
耳聾目眩口苦咽乾
【總論】
張仲景說,少陽這個經脈生病,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
【細論】
成無己說,咽喉乾燥、口乾舌燥、舌頭乾澀,都是熱症的表現,只是程度有輕微的差異。只有太陽經脈中寒,用桂枝附子湯治療的病症,因為誤用了發汗的方法導致咽喉乾燥,才需要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,這是針對錯誤治療造成的病變來處理,不是治療本來的寒症。然而,咽喉乾燥的原因,有些是發汗或瀉下後引起的,有些不是。治療的方法,有時用和解,有時用微汗,有時用急瀉,有時用緩瀉,應該仔細觀察其他兼有的症狀,來決定用藥的輕重。不過,這些症狀的本質都是熱。經書上說,咽喉乾燥,也不可以發汗,因為多半是身體內部有問題。確實沒有寒症的人,善於治療的醫生,應該參考口渴的相關章節,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
王肯堂說,一般傷寒造成頭暈目眩的,都是因為發汗、嘔吐或瀉下,導致上焦的元氣虛弱造成的。頭暈目眩就是眼睛沒有固定的焦點,俗稱頭昏眼花。眩冒就是昏昏沉沉的感覺。少陽經脈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頭暈目眩,是因為少陽位於身體的表層和內層之間,表層的邪氣逐漸進入體內,表層的陽氣虛弱,所以會頭暈目眩。太陽和少陽經脈同時生病,也可能出現頭暈目眩,原因也是虛弱。傷寒病人有時候會出現一起身就頭暈或昏眩的情況,都是發汗、嘔吐或瀉下後造成的,由此可知是陽氣虛弱。所以《針經》說,上部虛弱會導致頭暈,下部虛弱會導致手腳冰冷。雖然頭暈多半是虛弱引起的,但是陽明經脈中風,只是頭暈而不怕冷,這是風邪造成的頭暈。這些都是水液代謝失常的現象。還有,因為各種原因發汗,如果病情嚴重到說話顛三倒四、頭暈眼花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治療少陽經脈引起的頭暈目眩,可以用小柴胡湯,再加上天麻、川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