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)

1. 頭痛眩冒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,下利止而頭眩,時時自冒者,死。

【目】李杲曰。內症頭痛,有時而作,有時而止。外症頭痛,常常有之。直須傳入里方罷。此又內外症之不同者也。

王肯堂曰。下利則水穀竭,眩冒則陽氣脫,故死。

陳士鐸曰。少陰症,下利雖止,而頭眩暈,亦是死症。蓋陽雖回而陰已絕,下多亡陰,竟致陰絕,而諸陽之上聚於頭者,紛然亂動,所以眩冒。此陽欲脫而未脫,補其陽而陽氣生,陽生則陰之絕者,可以重續,陰生於陽也。方用參桂湯,人參二兩,肉桂二錢。參能返陽氣,桂能走肝腎,兼補陰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發熱頭痛,脈反沉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

【目】鰲按。發熱頭痛,病在表,本太陽麻黃症也。脈當浮而反沉,故為逆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嘔而無物,胃虛可知。吐惟涎沫,胃寒可知。頭痛者,陽氣不足,陰寒得以乘之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下利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
【目】寇宗奭曰。此條脈症皆輕,故能自作鬱冒,汗出而自解也。

白話文:

【綱】張仲景說,少陰病,腹瀉停止後,如果出現頭暈目眩、時常昏迷的,這種情況就很危險了。

【目】李杲說,內在原因引起的頭痛,有時發作有時停止;外在原因引起的頭痛,則常常持續不斷,一定要等到病邪傳入體內才能好轉。這就是內外原因導致頭痛的不同之處。

王肯堂說,腹瀉導致體內津液耗竭,頭暈目眩是因為陽氣脫失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

陳士鐸說,少陰病,即使腹瀉停止了,如果頭暈目眩,也是危險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陽氣雖然恢復了一些,但陰氣已經耗盡了。腹瀉會大量損傷陰液,最終導致陰氣完全耗竭。這時,體內各處的陽氣會向上聚集在頭部,導致氣機紊亂,所以會出現頭暈目眩。這是陽氣即將脫失但尚未完全脫失的表現。這時,如果能補養陽氣,陽氣恢復,陰氣也就能夠重新生成,因為陰是由陽所生的。可以用參桂湯來治療,用人參二兩,肉桂二錢。人參能恢復陽氣,肉桂能溫養肝腎,兼顧補充陰氣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發熱頭痛,脈象反而沉伏,如果沒有好轉,並且出現身體疼痛,應該治療體內的問題,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。

【目】(鰲按)發熱頭痛,病在體表,本應是太陽經的麻黃證。脈象應該是浮的,反而沉伏,所以是病情的逆反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乾嘔、吐出清涎、頭痛的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
【目】柯琴說,嘔吐卻沒有東西吐出,說明胃虛弱;吐出的是清稀的涎沫,說明胃寒。頭痛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寒之氣乘虛而入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體內虛寒,體表發熱,出汗後反而手腳冰冷的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腹瀉,脈象沉而遲緩,面色略微發紅,身體有輕微發熱,腹瀉且排出未消化食物,一定會出現昏迷,出汗後會緩解。病人一定會出現輕微的手腳冰冷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面部陽氣上浮,而體內虛弱的緣故。

【目】寇宗奭說,這個症狀的脈象和病症都比較輕微,所以能自行出現昏迷,又自行出汗而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