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鼻衄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,但厥無汗,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耳目,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間陰症有衄血者乎?答曰。陰症自無熱,何緣有衄?若少陰病無汗,強發而動血,則有之耳。

劉完素曰。衄為熱,無寒,是以三陰無衄,如本條是名下厥上竭,非衄也。

戴原禮曰。少陰初得病,醫誤以發汗法,迫血動經,妄行而衄,其血水獨出於鼻,或口耳目,又有陽陷入陰,四肢厥逆,醫見其厥,謂寒邪在表,從而汗之,當下反汗,以致動血,故謂下厥上逆,為難治。先哲云:「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」,正以此也。要知汗出不徹,為陽之衄;發汗動血,為陰之衄,二者大不同也。又云:「陽盛陰虛,汗之則死。」

魏荔彤曰。少陰病而厥,近於腎臟直中寒邪矣。然腎臟直中寒邪,則陰寒之氣,有厥必逆,厥者,風也;逆者,寒也。少陰之邪,必輸厥陰,風水相連,陰寒下凝之象也。今但厥不逆,是謂之熱厥,厥仍風也,不逆者熱也,亦風水相連,熱邪上衝之象也。但厥二字,既知為傳經熱邪矣。

而又有無汗似寒以混之,不知無汗者,陰血素虧也。熱邪雖在少陰,由厥陰上衝,而陽盛陰虧,則無能化液而出,此少陰熱邪,所以愈熾矣。設誤為直中之厥逆而溫之,謬矣。或強發汗,汗不出而動血,血即不能作汗,上分陰分素虧之血也,為溫經散寒猛烈之劑所鼓盪而走陰分。

血熱妄行,邪害空竅,不擇何道,從耳目口鼻而出,此誤為直中之寒邪,妄發其汗所致也。於是在下腎經愈熱而厥愈甚,在上之血分愈竭,而陰愈亡,名曰下厥上竭,上下陰亡,則孤陽無附,必有脫離之勢矣,故難治。妄發少陰陰分之汗,其害之大如此。厥而不逆者,手足溫也。

然就無汗言之亦准,厥而有汗,乃真寒逼陰外亡之象,故為直中之少陰;無汗而厥,則熱邪伏於裡而不外越,故厥者少陰有邪,而無汗者邪熱內耗也。斯可定為傳經之熱邪,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[鼻衄]
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少陰病,只有手腳冰冷,沒有汗,如果強行發汗,一定會使體內血亂動,不知道會從哪裡跑出來,可能從口鼻,也可能從耳朵眼睛,這叫做「下厥上竭」,很難治療。

【細目】 朱肱問,陰虛的病症會有流鼻血的情況嗎?回答說,陰虛的病症本身沒有熱,怎麼會有流鼻血?如果是少陰病沒有汗,強行發汗導致血亂動,才會有流鼻血。

劉完素說,流鼻血是因為熱,沒有寒的情況,所以陰虛的病症不會有流鼻血。像這裡說的,是因為「下厥上竭」,不是單純的流鼻血。

戴原禮說,少陰病剛開始發病,醫生誤用發汗的方法,逼迫血亂竄,導致流鼻血,血單獨從鼻子出來,也可能從口、耳、眼出來。另外,也可能是陽氣陷入陰虛的狀況,四肢冰冷,醫生看到手腳冰冷,以為是寒邪在體表,就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導致血亂動。所以說「下厥上逆」,很難治療。前輩說,桂枝湯下肚,如果陽氣過於旺盛,就會死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要知道,汗出不透,是陽氣過盛的流鼻血;發汗導致血亂動,是陰虛的流鼻血,兩者非常不同。還說,陽氣過盛,陰虛的人,如果發汗,就會死。

魏荔彤說,少陰病出現手腳冰冷,接近於腎臟直接受到寒邪。然而,腎臟直接受到寒邪,陰寒之氣,如果手腳冰冷,一定會有氣逆的現象,手腳冰冷是風邪的表現,氣逆是寒邪的表現。少陰病的邪氣,一定會傳到厥陰經,風邪和水邪互相牽連,是陰寒之氣往下凝聚的現象。現在只有手腳冰冷而沒有氣逆,這叫做「熱厥」。手腳冰冷仍是風邪的表現,沒有氣逆是熱的表現,也是風邪和水邪互相牽連,熱邪向上衝的現象。只是手腳冰冷這兩個字,就已經知道是傳經的熱邪了。

然而,又有沒有汗像寒的假象混淆視聽,不知道沒有汗,是因為陰血本來就虛。熱邪雖然在少陰,但是從厥陰經向上衝,導致陽氣過盛、陰血虧虛,就沒有能力化成汗液排出。這是少陰的熱邪越來越盛的原因。如果誤以為是直接受到寒邪的手腳冰冷而溫補,就錯了。或是強行發汗,汗出不來,反而血亂動,血也不能變成汗,這些血本來就是陰分虛虧的血。是因為溫經散寒的猛烈藥物,衝擊而跑向陰分。

血因為熱而亂跑,邪氣侵擾空竅,不論從哪個管道,從耳、眼、口、鼻跑出來。這是誤認為是直接受到寒邪,妄用發汗所導致。因此,在下的腎經更熱,手腳冰冷更嚴重,在上的血分更虛,陰更亡。叫做「下厥上竭」。上下陰氣都亡失,那麼孤獨的陽氣沒有依附,一定有脫離的趨勢,所以很難治療。妄用發汗來損耗少陰陰分的汗,造成的傷害非常大。手腳冰冷而沒有氣逆,是因為手腳是溫熱的。

然而,就沒有汗來說也是準確的,手腳冰冷而且有汗,是真正的寒氣逼迫陰氣向外散失的現象,所以是直中少陰。沒有汗而手腳冰冷,是熱邪潛伏在體內而沒有向外發散,所以手腳冰冷是少陰有邪,沒有汗是邪熱消耗陰氣。這樣可以確定是傳經的熱邪,沒有疑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