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二 (5)

1. 附錄理傷寒條論

朱撝曰。養生至寶書云。近穢氣。觸真氣。近死氣。亂生氣。深有旨哉。孫真人云。乘馬遠行。至暮。當沐浴更衣。方可近嬰見處所。若感其氣。則為急驚風搐。又曰。步踐糞穢之履。勿使近嬰兒。若感其氣。則為天吊。傷寒大汗將出。當以艾灸席隅。以避其氣。不然。感其汗氣。

則傳染矣。所以多染侍奉勞役之人者。由其神虛氣怯。易為擾亂故也。如剝死馬者。感其毒氣。而為馬氣之疾。其理同焉。(以上汗氣傳染)或曰。傷寒只傳足經。不傳手經。何也。曰。傷寒之邪。多於足經。而其病甚。少於手經。而其病微。故不特言手經。但寄於足經而已。

白話文:

朱撝說,《養生至寶書》中寫道,接近污穢之氣,會觸犯真氣;接近死氣,會擾亂生氣,這句話很有道理。孫真人說,騎馬遠行,到了晚上,應該沐浴更衣,才能接近嬰兒。如果沾染了嬰兒的氣息,就會導致急驚風抽搐。他又說,踩過糞便的鞋子,不要靠近嬰兒,如果沾染了嬰兒的氣息,就會導致天吊。傷寒發燒出汗時,應該用艾草灸席子的角落,以避開汗氣,否則會沾染汗氣而傳染。因此,經常照顧病人或勞役的人容易染病,是因為他們的元氣虛弱,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擾。就像剝死馬的人,會沾染毒氣,而患上馬氣病,道理是一樣的。 (以上關於汗氣傳染的論述)有人問,傷寒只傳染足經,不傳染手經,這是為什麼?朱撝回答說,傷寒的邪氣多在足經,而其症狀較重,手經則較少,症狀也較輕,因此不特別提及手經,只是將其歸納於足經而已。

(手足經辨)外有風寒暑濕。內有飢飽勞逸。或曰。勞役。非也。勞、倦也。逸、閒逸也。西山記曰。久勞則安閒以保極力之處。久逸則導引以行積滯之氣。(內外傷辨)

夫寒者。天地殺厲之氣也。秋之霧露。冬之霜雪。皆寒邪也。是以辛苦之徒。起居不節。飲食不時。感霧露之氣。則邪淺。感霜雪之氣。則邪深。感而即病。名曰傷寒。不即病者。寒邪藏於肌肉之間。伏於榮衛之內。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。名溫病。至夏因暑熱之氣而作。名熱病。

一理而已。若疫癘。稍有不同者。蓋因春宜溫而反涼。夏宜熱而反冷。秋宜涼而反熱。冬宜寒而反溫。四時不正之氣也。感春夏不正之氣為溫疫。感秋冬不正之氣為寒疫。其經絡傳受。表裡受症。與傷寒同。俗云時氣病。經總之曰傷寒。所以謂大病者。害人甚速也。軒岐後。

白話文:

手足經辨

外有風寒暑濕,內有飢飽勞逸。

外在環境有風寒暑濕,內在因素有飢飽勞逸,都會影響身體健康。

或曰。勞役。非也。勞、倦也。逸、閒逸也。

有些人說勞役就是勞動,其實不然。勞,指的是勞累、疲倦;逸,指的是閒逸、休息。

西山記曰。久勞則安閒以保極力之處。久逸則導引以行積滯之氣。

《西山記》中說,長時間勞累之後,就要適當休息,以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;長時間閒逸之後,就要通過運動來舒展身體,排除積滯之氣。

內外傷辨

夫寒者。天地殺厲之氣也。秋之霧露。冬之霜雪。皆寒邪也。

寒氣是天地間的殺傷之氣,秋季的霧露和冬季的霜雪,都是寒邪。

是以辛苦之徒。起居不節。飲食不時。感霧露之氣。則邪淺。感霜雪之氣。則邪深。感而即病。名曰傷寒。

因此,勞苦之人如果生活作息不規律,飲食不節制,接觸到霧露之氣,寒邪入侵較淺,接觸到霜雪之氣,寒邪入侵較深。如果立刻發病,就叫做傷寒。

不即病者。寒邪藏於肌肉之間。伏於榮衛之內。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。名溫病。至夏因暑熱之氣而作。名熱病。

如果沒有立刻發病,寒邪就會藏在肌肉之間,潛伏在身體的表裡之間。等到春天,因為溫暖的氣候而發病,就叫做溫病;等到夏天,因為暑熱的氣候而發病,就叫做熱病。

一理而已。若疫癘。稍有不同者。蓋因春宜溫而反涼。夏宜熱而反冷。秋宜涼而反熱。冬宜寒而反溫。四時不正之氣也。

以上都是一個道理。但像瘟疫之類的疾病,就稍微有些不同。因為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涼爽,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,這些都是四時不正的氣候。

感春夏不正之氣為溫疫。感秋冬不正之氣為寒疫。其經絡傳受。表裡受症。與傷寒同。俗云時氣病。經總之曰傷寒。所以謂大病者。害人甚速也。

接觸到春夏不正的氣候,就會得溫疫;接觸到秋冬不正的氣候,就會得寒疫。它們的經絡傳播,以及表裡之間的症狀,都和傷寒相似。民間俗稱時氣病,醫學典籍統稱為傷寒。所以說,傷寒是重大疾病,對人體的傷害非常迅速。

軒岐後。

軒岐是指古代名醫軒轅黃帝和岐伯,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在軒轅黃帝和岐伯之後,人們對於傷寒的認識和治療方法,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

得其治法之秘者。仲景一人。守真先生。不遵桂枝發表之法。自制雙解通聖辛涼之劑。非不同也。時有異也。五運六氣有所更。世態居民有所變。天以常靜。人以常動。動屬陽。靜屬陰。清平之世。同水化也。雖有辛熱之藥。不生他症。擾攘之世。同火化也。若用辛熱。則發黃出斑。

成壞病矣。蓋人內火既動。外火又侵。所以辛熱發汗。不如辛溫。辛溫發汗。不如辛涼。以辛熱發汗。輕者必危。重者必死。可不慎哉。(理傷寒總論)

白話文:

懂得治病方法精髓的,只有張仲景一人。守真先生不遵守桂枝湯的發表方法,自行研製雙解通聖辛涼的藥方,並不是不同,而是時代不同。五行運轉和六氣變化有所改變,時代風氣和人民體質也隨之變化。自然界以靜為常,人則以動為常,動屬陽,靜屬陰。太平盛世,如同水一樣清平,即使使用辛熱藥物,也不會產生其他病症。但世道紛亂時,如同火一樣躁動,若使用辛熱藥物,就會導致發黃長斑,病況加重。這是因為人體內火已動,外火又侵襲,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,辛溫發汗不如辛涼。用辛熱發汗,輕者必危,重者必死,不可不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