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煩躁
【目】危亦林曰:汗為心液,汗多則離中水虧,無以濟火,故煩;腎中水衰,不能制火,故躁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;過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
【目】方中行曰:火熏不得汗而圊血,是陽邪下陷入陰分,故在過經不解時。夫不得汗,過經圊血而猶不解,可知劫汗而得汗,其患速;不得汗者,其患遲,名為火邪,則但治其火,而不慮前此之風寒矣。劫汗得汗而患速者,指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,必驚狂起臥不安一條言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火逆,下之,因燒針,煩躁者,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;其脈沉者,營氣微也,營氣微者,加燒針,則血凝不行,更發熱而煩躁也。
【目】戴原禮曰:煩躁,陰陽經皆有之。陽明經胃有燥屎,故煩,此當下之;太陽經已得汗而煩者,五苓散;少陽亦或有煩,小柴胡湯。陰煩,少陰為多,由陽氣傳入陰經,陰得陽而煩,自利而渴,煩不得眠者,辰砂五苓散。若不是陽氣傳陰,陰氣犯陰經,吐利手足厥冷而煩。
經云:陽虛陰乘之,故煩。又云:陰盛發躁,欲坐井中,吳茱萸湯;甚者,四逆湯加蔥白二莖。
外有虛煩一症,乃是病愈後陰陽未復,時發煩熱,竹葉石膏湯;痰多睡不寧者,溫膽湯;嘔者,橘皮湯。
李杲曰:治陰虛發熱,煩渴引飲,肌熱躁熱,至夜尤甚,其脈洪大,按之無力者,此血虛發躁,當歸補血湯主之。若以白虎與之,則誤矣。如輕手脈來浮大,按之即無者,乃無根蒂之脈,為散脈也。此虛極而元氣將脫也,切不可發表攻熱;如誤治之,則死,須用大劑人參生脈散。
柯琴曰:以火誤治,陰陽俱虛竭矣。煩躁者,驚狂之漸,起臥不安之象也,急用此湯以安神救逆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二日,煩躁,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;十餘日,振慄,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,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:此火逆之輕者。太陽病經二日,不汗出而煩躁,本大青龍症,乃不發汗而反以火熨,火邪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不止,此時必用調胃承氣湯下之,庶胃氣不至於絕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結胸症悉具,煩躁者亦死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:結胸症具備,而煩躁獨甚,津液內枯,驅之使透表,汗即出而陽必盡;下之,雖病去,陰隨脫而陽亦亡,故不下亦將死也,下則速其死而已!此條乃跟上條脈見浮大而言,必結胸症具,脈兼見浮大,而又煩躁,必不同胸初結之煩躁也,且合數者,方可卜其死。
不然,煩躁亦前條結胸諸症中之一也,何遽云死也?其浮大之脈,必無根方為死徵,若有根仍宜從表治,即煩躁亦未必死。既云結胸症具,則脈已變遲,遲則難言兼浮,更難言兼大,忽而浮大,非陽邪欲透表,則正陽上越耳。
白話文:
煩躁
【症狀】
危亦林說:汗是心臟的津液,汗流太多就會導致身體內的水分不足,無法控制體內的火氣,所以會煩躁。腎臟的水分不足也無法控制火氣,所以會出現躁動。
【病因病機】
張仲景說:太陽病,如果用火烤身體卻沒有出汗,這個人一定會煩躁。如果病情超過時間還沒有好轉,一定會出現便血,這就叫做火邪。
方中行說:用火烤身體卻不能出汗而導致便血,這是陽邪向下進入陰的區域。所以才會在病情超過時間還沒好轉時出現這些情況。如果不能出汗,病情過了時間還便血還沒好轉,可以知道如果強行發汗,雖然能出汗,但病情會很快惡化;如果不能出汗,病情發展會比較慢。既然叫做火邪,就應該直接治療火氣,而不用考慮之前是否受了風寒。強行發汗而導致病情快速惡化,指的是傷寒脈象浮動,醫生用火逼迫發汗,導致陽氣虛脫,一定會出現驚恐、狂躁、坐立不安的狀況。
張仲景說:如果因為火氣上逆,使用瀉下的藥物,或者使用燒針治療,出現煩躁不安,可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沉弱,代表體內的營氣不足。營氣不足又用燒針,就會導致血液凝結不通,更加發熱而煩躁。
戴原禮說:煩躁在陰經和陽經都可能發生。陽明經的胃裡有乾硬的糞便,所以會煩躁,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。太陽經已經發汗但還是煩躁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少陽經也可能會有煩躁,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陰經的煩躁,大多出現在少陰經,因為陽氣傳入陰經,陰經得到陽氣就會出現煩躁,同時會有腹瀉、口渴、煩躁、失眠等症狀,可以用辰砂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不是陽氣傳入陰經,而是陰氣侵犯陰經,就會出現吐瀉、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的狀況。
醫書說:陽氣虛弱,陰氣就會趁機旺盛,導致煩躁;也說陰氣過盛就會出現躁動,想坐到井裡。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,嚴重的話可以用四逆湯加蔥白。
還有一種虛煩的症狀,是指病癒後身體的陰陽之氣還沒有恢復正常,時常會出現煩熱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。痰多睡不安穩可以用溫膽湯,嘔吐可以用橘皮湯。
李杲說:治療陰虛發熱、煩渴想喝水、肌肉發熱躁動,晚上尤其嚴重的狀況,如果脈象洪大但是按下去卻沒有力,這是血虛引起的躁動,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。如果誤用白虎湯,就會錯了。如果輕輕觸摸脈象感覺浮大,按下去就感覺沒有了,這是沒有根的脈象,是散脈,代表身體非常虛弱,元氣快要脫離了。絕對不可以發汗或使用清熱的藥物,如果誤治會導致死亡。必須用大劑量的人參生脈散來治療。
柯琴說:因為用火的錯誤治療,導致陰陽之氣都虛弱耗竭了。煩躁是驚恐狂躁的前兆,也是坐立不安的表現。要趕快用藥來安定心神、挽救逆亂的氣機。
張仲景說:太陽病發病兩天,出現煩躁,反而用火烤背部,導致大量出汗,大量熱氣進入胃部,胃中的津液枯竭,更加躁動不安,一定會說胡話。如果十多天後,身體發抖、腹瀉,這是病情要好轉的跡象。因為汗液從腰部以下出不來,想小便卻尿不出來,反而嘔吐,想小便卻失禁,腳底怕風,大便乾硬,小便應該頻繁反而不頻繁,或者頻繁,大便排出來後,頭痛突然加劇,這個人腳心一定會發熱,是因為穀物的精氣向下流動的緣故。
柯琴說:這是火氣上逆比較輕微的情況。太陽病發病兩天,沒有出汗反而煩躁,原本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,但沒有發汗,反而用火烤,導致火邪進入胃部,胃中津液枯竭,煩躁不止。這個時候一定要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這樣胃氣才不至於耗竭。
張仲景說:如果結胸症的症狀都出現了,還出現煩躁,也會導致死亡。
魏荔彤說:如果結胸症的症狀都出現了,煩躁特別嚴重,代表體內津液枯竭,如果強行發汗,雖然可以出汗,但陽氣一定會耗盡;如果使用瀉下的藥物,雖然可以去除病邪,但陰氣也會隨著脫失,陽氣也會跟著消失,所以不瀉下也會死亡,瀉下只是加速死亡而已。這一段是接上面提到脈象浮大來說的。一定是結胸症的症狀都出現,脈象又浮又大,而且還煩躁,這種情況才和剛開始結胸的煩躁不同。必須要同時符合多種情況,才能判斷會死亡。
不然的話,煩躁也只是之前提到的結胸症狀之一,怎麼就能說會死亡呢?如果脈象浮大而且沒有根,才是死亡的徵兆。如果有根,還是應該從表證來治療,即使煩躁也未必會死。既然說已經是結胸症狀,脈象應該已經變遲緩,遲緩很難說會兼有浮脈,更難說兼有大脈。如果突然出現浮大脈,不是陽邪想要透發到體表,就是正陽之氣上逆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