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二 (3)

卷十二 (3)

5. 發斑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毒之為病。面赤斑斑如錦紋。咽喉痛。唾膿血。五日可治。七日不可治。

鰲按。仲景傷寒論。無發斑明文。而傷寒發斑症極多。歷代名家言及斑症者。皆據金匱陽毒面赤斑斑如錦紋。陰毒面目青黑以為說。但陰毒面目青黑。雖亦斑紋之類。畢竟傷寒發斑是陽盛之症。當以赤色如錦紋者為主。若趙氏以此症謂皆熱毒傷於陰陽。頗有理。(其說詳載於後)然只存參可也。茲但錄金匱陽毒條以為綱。

【目】李杲曰。陽症發斑。有因下之太早者。有因失下者。有因胃熱胃爛者。得之雖殊。大抵皆邪助手少陰心火入手太陰肺也。故紅點如斑。生於皮毛之間耳。白虎湯承氣湯。從所當而用之。當以肺脈別也。

趙嗣真曰。活人云。發斑有兩症。有溫毒。有熱病。又云。表虛里實。熱毒乘虛。出於皮膚。所以發斑瘡癮疹如錦紋。素問謂之疹。愚詳仲景論。無此症治。但華佗云。熱毒未入於胃而下之。胃虛熱入。爛胃。又熱已入胃。不以時下之。熱不得泄。亦爛胃。其斑如雞頭大。微隱起。

喜著兩脅。王仲弓云。下之太早。熱氣乘虛入胃故也。下之太遲。熱留胃中。亦發斑。服熱藥不當。或多。亦發斑。微者色赤。五死一生。劇者色黑。十死一生。皆用化斑湯阿膠大青湯。又索氏新書云。陽毒病人出斑。皆如炙跡。指面大青黑。並不免於死者。古人云胃爛。

如此可信矣。世之人或謂斑有生者。非斑也。皆疹耳。其狀如蚊蟲咬。小點而赤是也。故其生多矣。今此癮疹如錦紋者。疹也。非斑也。以斑即是疹。亦非也。謂表虛里實者。亦非也。如上所言。豈獨兩症而已乎。

吳綬曰。凡發斑有六。一曰傷寒。二曰時氣。三曰溫毒。四曰陽毒。五曰內傷寒。六曰陰症。一曰傷寒發斑者。蓋因當汗不汗。當下不下。熱毒蘊於胃中。乃發斑也。千金方云。紅赤者為胃熱。紫赤者為熱甚。紫黑者為胃爛也。故赤斑五死一生。黑斑十死一生。大抵鮮紅起發者吉。

雖大亦不妨。但忌稠密成片。紫赤難治。雜黑尤難也。凡斑既出。須得脈洪數有力。身暖足溫。易治。脈沉小足冷。元氣弱。難治。凡斑欲出未出之際。且與四味升麻湯。先透其毒。若脈弱。倍加人參。食少大便不實。倍用白朮。若斑已出。則不宜再申發也。又不可發汗。汗之更增斑爛。

又不宜早下。下之則斑毒內陷也。如脈紅數。熱盛煩渴者。人參化斑湯。若欲消斑毒。犀角元參湯、大青四物湯。如斑毒內甚。心煩不得眠。錯語呻吟者。黃連解毒湯。加元參、升麻、大青、犀角之類。熱甚。煩渴喘咳者。解毒合化斑湯。若斑勢稍退。內實不大便。譫語。有潮熱者。

柴胡芒硝。或調胃承氣。如未可下。有潮熱。煩渴者。且與小柴胡去半夏。加山梔、黃連黃柏、花粉。或加大青。如無。代以青黛。大抵解胃熱胃爛之毒。必以黃連、大青、犀角、元參、升麻、石膏知母黃芩、山梔、黃柏之類。要在審察病情。合宜而用之。二曰時氣發斑者。

乃天行時疫之氣也。感之則憎寒壯熱。身體拘急。或嘔逆。或喘咳。或胸中煩悶。或躁熱。起臥不安。或頭痛鼻乾。呻吟不得眠。此皆斑候也。先用紙燃燈照看病人面部胸膛四肢背心有紅點起者。乃發斑也。易老曰。凡大紅點發於皮膚之上者。謂之斑。小紅靨行於皮中不出起者。

謂之疹。疹輕而斑重也。大抵一發鮮紅稀朗者吉。若一發如針頭稠密紫黑者凶。雜黑者不治。有來勢急者。發熱一二日便出斑。來勢緩者。發熱四五日方出。凡治。必察病人元氣虛實。脈之有力無力為主。若脈微弱元氣虛者。必先以三白湯加人參以助真氣。次察斑欲出未透者。

升麻葛根湯。如胃弱人虛者。升麻解毒湯四君子湯合用。名曰升君湯也。若斑不透者。直指方加紫草茸。若疹斑初出。有表症。憎寒壯熱。頭痛骨疼。四肢拘急。胸中滿悶者。用三因加味羌活散。或加紫草。若斑稠密。咽喉不利。犀角消毒飲、元參升麻湯。凡斑出。脈數大。

煩渴者。人參化斑湯。發熱。或潮熱不解者。小柴胡隨症增損。或人參敗毒散。皆可出入用之。斑出嘔逆者。必用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黃連之類。喘咳不止者。必用二母、栝蔞、黃芩、石膏之類。咽痛者。必用連翹牛蒡、元參、升麻、桔梗甘草之類。斑出而毒盛者。必用犀角、大青、元參、山梔、石膏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知母之類。

北方謂之紅眼兒瘡氣。又避忌香臭。恐觸之也。凡斑已出未出。切不可便投寒涼之劑。以攻其熱。並飲涼水等。恐傷胃氣。先作嘔吐也。又不可發汗攻下。虛其表裡之氣。其害尤甚也。若脈弱者。必先有房事。要在審問之。如有夾陰者。必先助真氣為要也。三曰溫毒發斑者。

活人云。初春。病人肌肉發斑。癮疹如錦紋。而咳。心悶。但嘔者是也。冬時觸冒寒毒。至春始發。初病在表。或已汗吐下。而表症未罷。毒氣未散。以此發斑。宜用黑膏。又有冬日溫暖。人感乖戾之氣。冬末即病。或春被積寒所折。毒不得泄。至天暖。溫毒始發斑疹如錦紋。

而咳。心悶。嘔清汁。宜葛根橘皮湯。大抵冬應大寒而反大暖。人感此不正之氣而為病者。名冬溫。若發斑。即名溫毒。治例與時氣同。但溫毒發斑尤甚耳。黑膏、元參升麻湯、犀角大青湯、人參化斑湯。選用。凡溫病發於春。熱病發於夏。若出斑者。治與傷寒同也。此由怫鬱之熱自內發外。

亦非輕也。四曰陽毒發斑者。其候狂言下利。咽痛。面赤斑如錦紋者。陽毒升麻湯、大青四物湯、人參化斑湯、梔子仁湯。選用。五曰內傷寒者。因暑月得之。先因傷暑。次食冷物。並臥冷處。內外皆寒。逼其暑火。浮游於表而發斑也。海藏治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。有斑三五點。

鼻中微血出。兩手脈沉澀。皮膚按之無大熱。此內傷寒也。與調中湯數服而愈。凡夾暑者。加香薷、扁豆。六曰陰病發斑者。略例曰。陰症發斑。亦出胸背手足。但稀少而淡紅也。此人元氣素虛。或先因欲事。內損腎氣。或誤用涼藥太過。遂成陰症。伏寒於下。逼其無根失守之火。

聚於胸中。上獨熏肺。傳於皮膚而發斑點。但如蚊蝨咬傷。非大紅點也。與調中溫胃。加白芍茴香。寒甚脈微者。大建中湯。則真陽自回。陰火自降而愈。此治本不治標也。大抵發斑。身溫足暖脈數大者。為順。身涼足冷脈微弱者。為逆也。凡治斑不可專以斑治。必察脈之浮沉。

病之虛實而治之。則為善治斑也。

張介賓曰。發斑之由。雖分數種。然總由寒毒不解而然。如當汗不汗。則表邪不解。當下不下。則里邪不解。當清不清。則火邪不解。當補不補。則無力不解。或下之太早。則邪陷不解。或陽症誤用溫補。則陽亢不解。或陰症誤用寒涼。則陰凝不解。凡邪毒不解。則直入陰分。

乃致液涸血枯。斑見肌表。此實毒邪固結。營衛俱劇之症也。但斑有微甚。勢有重輕。輕者只在四肢。重者乃見胸腹。輕者色淡而隱。重者色赤而顯。若見黑斑。或大便自利。或短氣。或二便不通。則十死九矣。凡病傷寒而汗下溫清俱不能解。及足冷耳聾。煩悶咳嘔者。便是發斑之候。

凡傷寒之邪。本自外而入。深入不解。則又自內而出。此其表裡相乘。勢所必至。原非表虛症也。但使內外通達。必由表而解矣。即如犀角地黃湯。乃治斑之要藥。人知此湯。但能涼血清毒。而不知此湯。善於解表散邪。若用之得宜。則必通身大汗。熱邪頓解。何為不可汗耶。由此言之。則凡脈數無汗。表症俱在者。必須仍從解散

凡治發斑。須察表裡。如瘟疫不解。熱入血室。舌焦煩熱發斑者。犀角地黃湯。內外俱熱。陽明狂。躁。大渴發斑者。白虎湯。陽毒赤斑。狂言見鬼者。陽毒升麻湯。疫癘發斑。大熱而躁者。三黃石膏湯。火鬱於經。寒邪不解。脈仍滑數而發斑者。一柴胡飲。陽明外邪。陽毒不解者。

升麻湯。脾腎本虛。外邪不解而發斑者。五柴胡飲。陽明表邪不解。溫熱發斑者。柴胡白虎煎。溫熱毒盛。咽痛發斑者。元參升麻湯。陰虛水虧。血熱發斑者。玉女煎。陰虛血燥。大熱大渴發斑者。歸芍飲。內虛外熱。陰盛格陽發斑者。大溫中飲。太陽陽明惡熱。大便秘結。

邪毒在腑發斑者。調胃承氣。凡本非陽症。妄用寒涼者。每令人泄瀉。邪陷不解。余嘗用大溫中飲理陰煎之類。解寒托邪。始得大汗。汗後邪解。多有見赤斑風餅隨症而出。隨出隨沒。頃刻即愈。活者多人。凡寒毒為斑。即此可見。使內托無力。則此毒終無出期。日深日甚。

難乎免矣。此理甚微。不可不察。

陶華曰。發斑者。大熱則傷血。血熱不散。裡實表虛。熱乘虛出於皮膚而為斑也。輕則如疹子。重則如錦紋。或本屬陽。誤投熱藥。或當汗不汗。當下不下。或汗下未解。皆致此。

陳士鐸曰。傷寒發症。死症也。然而斑亦不同。有遍身者。有止心窩者。遍身。症似重而反輕。心窩。症似輕而實重。蓋遍身。內熱已盡發於外。心窩。熱存於心中而不得出。必須用化斑藥以解其熱毒之在中。一方最神。名起斑湯。元參三兩。當歸一兩。荊芥、花粉各五錢。

升麻、黃連、茯神各三錢。甘草一錢。煎服。火毒結於內。必須盡情發出。然內無血以養心。則心中更熱。火毒益熾。而不能外越也。故用元參、當歸滋心中之血。黃連涼心中之火。花粉消心中之痰。然不開關以散之。則火內藏而不得泄。故又用升麻、荊芥以發之。甘草、茯神以和之。

自然引火外出。而不內蓄。火既外越。斑亦漸消。又何至於喪命哉。

鰲按。發斑症。或因溫毒。或因熱病。皆由陽邪內蘊熱毒之氣。不得宣泄。病至五六日。或七八日。必大發熱。無汗。面赤。煩渴。心悶。(心悶尤切要)然後斑出。大約頭面胸腹間先發。肌膚內。或細如蚊跡。或大如米豆。便隱隱於皮膚之間。一半日便出皮膚之外。甚者浮腫相連。

如雲片。如錦紋。其色以紅潤鮮明者為佳。紫色者熱毒較重。黑色邪毒內陷。便為九死一生之症。治法於初發皮膚之時。急用化斑湯透發之。以解毒清熱。邪毒內陷者。羚羊角散、大青湯、元參解毒湯犀角解毒湯。選而用之。如或天氣暄暖。兼用防風解毒湯。天氣酷熱。兼用黃連解毒湯。

此其大法。蘆根、石膏。亦可斟酌加用。

凡傷寒發斑。雖大約從頭面胸前起。但必手足背心。一齊透露為妙。凡有一處不透。毒必內陷。遂有棘手之膚。故前提綱雖引仲景陽毒條論。其實論中只言面赤斑斑如錦紋。並未嘗及遍身上下。然只引以為緣起。而非傷寒發斑正文。參看諸前賢議論。自得精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