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二 (2)
卷十二 (2)
1. 嘔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脅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舌上白苔者。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氣因和。身濈然而汗出。解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傷寒則嘔逆。中風則乾嘔。凡傷寒中風。無麻黃桂枝症。但見喜嘔一症。雖發熱者。便可用柴胡湯。不必寒熱往來而始用也。發熱而嘔。則人參當去。即桂枝非所宜矣。或目赤耳聾胸滿而煩者。用柴胡去參、夏。加栝蔞之法。脈弦細而頭痛發熱者。從柴胡去參加桂之法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陽明病症,脅肋下硬滿,不排便卻嘔吐,舌頭上覆蓋著白色苔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。上焦通暢,津液得以下降,胃氣因此調和,身體微微出汗,病就解除了。
柯琴說:傷寒會引起嘔逆,中風會引起乾嘔。凡是傷寒中風,沒有麻黃、桂枝的症狀,只見喜嘔這一症狀,即使發熱,也可以用柴胡湯,不必等出現寒熱往來才使用。發熱而嘔吐,就應該去掉人參,桂枝也不適合了。如果眼睛紅腫、耳朵聾、胸部滿悶並且煩躁,就用柴胡去參、夏,加入栝蔞的藥方。脈搏弦細而頭痛發熱,就從柴胡湯中去掉人參加入桂枝的藥方。
鰲按。邪正相爭。故喜嘔。然不曰嘔而曰喜嘔。則非真嘔可知。此與苦滿苦字。不欲飲食不欲字。皆病情之得於內者。所貴在無形以揣之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症。不可攻之。
【目】趙嗣真曰。嘔者。水氣在上焦也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氣因和矣。胃氣和。故不嘔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發熱。微惡寒。肢節煩疼。微嘔。心下支結。外症未去者。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【目】趙嗣真曰。此症以內外俱虛。故特用輕劑和解之。不得以他藥與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本太陽病不解。轉入少陽者。脅下硬滿。乾嘔。不能食。往來寒熱。尚未吐下。脈弦細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若已吐下發汗溫針。譫語。柴胡症罷。此為壞病。知犯何逆。以法治之。太陽中風。下利嘔逆。表解者。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。頭痛。心下痞。硬滿。引脅下痛。乾嘔。短氣。汗出。不惡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棗湯。
白話文:
患者喜歡嘔吐,但說的是「喜嘔」而非「嘔」,可知不是真正的嘔吐。這就像「苦滿」、「不欲飲食」一樣,都是病症由內而發,需要憑藉無形的跡象來推測。傷寒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症,也不能攻之。嘔吐是因為水氣停滯在上焦,上焦通暢,津液下降,胃氣才能調和,胃氣和了就不會嘔吐。傷寒發病六七天,發熱、微惡寒、肢節煩疼、微嘔、心下支結,外症未去,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此症內外俱虛,因此用輕劑和解,不可用其他藥物。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、乾嘔、不能食、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弦細,可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已經吐下發汗溫針,譫語,柴胡症已解,這就是壞病,需根據病因對症下藥。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症已解,可以攻之。患者汗出不止,發作有規律,頭痛、心下痞、硬滿、引脅下痛、乾嘔、短氣、汗出,不惡寒,這是表解而里未和,可用十棗湯治療。
【目】張元素曰。或云。乾嘔脅痛。小柴胡十棗皆有之。一和解。一攻伐。何也。蓋小柴胡。病在半表裡。外有寒熱往來。內有乾嘔諸症。所以不可攻下。宜和解以散表裡之邪。十棗症。外無寒熱。人漐漐汗出。此表已解也。但頭痛。心下痞。硬滿。引脅下痛。乾嘔短氣者。
邪熱內蓄而有伏飲。是里未和也。故與十棗以下熱逐飲。以上二症。宜從表症以決之。(要法)有表症而乾嘔脅痛者。乃柴胡症也。無表症而乾嘔脅痛者。十棗症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五六日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症具。而以他藥下之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為痞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白話文:
張元素說,有人說乾嘔脅痛,小柴胡湯和十棗湯都有效,一個和解,一個攻伐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小柴胡湯適合半表半裡的病症,外有寒熱往來,內有乾嘔等症,所以不能攻下,應該和解來散解表裡之邪。十棗湯的症狀,外無寒熱,人會微微出汗,說明表症已經解了,但仍然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到脅下疼痛,乾嘔氣短。
這是邪熱內蓄,又有伏飲,裡邊沒有和解,所以用十棗湯以下熱逐飲。以上兩種病症,應該根據表症來判斷。有表症而乾嘔脅痛的,就是柴胡湯的症狀;沒有表症而乾嘔脅痛的,就是十棗湯的症狀。
仲景說,傷寒五六天,嘔吐發熱的,就是柴胡湯的症狀,如果用其他藥物攻下,如果心下滿而且硬痛,這就是結胸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只是滿而不痛,就是痞,柴胡湯不適合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【目】黃仲理曰。此則柴胡湯之壞症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十三日。下之。胸脅滿而嘔。日晡所發潮熱。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症。下之而不得利。今反利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潮熱者。實也。先宜小柴胡以解外。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傷寒至十三日。則過經不解明矣。胸脅滿而嘔。本為少陽症也。但日晡所發潮熱。已而微利。則又類陽明矣。何也。邪在少陽無利法。邪在陽明成胃實。有下之而不得利者。今反利。是症雖在少陽。而陽明有邪未盡。此當以和解者治少陽。以泄下者治陽明如前法矣。
白話文:
黃仲理說,這是柴胡湯治療失敗的症狀。
張仲景說,傷寒病發十三天,已經用藥下瀉,但胸脅滿悶還想吐,下午發熱,晚上又微微腹瀉。這原本是柴胡證,下瀉後卻沒有改善,現在反而腹瀉,可見醫生用丸藥下瀉,方法不對。發熱是實證,應該先用小柴胡湯解表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。
魏荔彤說,傷寒病發十三天,已經過了經期,病因不明。胸脅滿悶還想吐,原本是少陽症,但下午發熱,晚上又微微腹瀉,又像是陽明症。這是因為邪氣在少陽無利於排泄,邪氣在陽明積聚在胃部,形成實證。雖然患者有下瀉但沒有改善,現在反而腹瀉,說明少陽症雖然存在,但陽明也還有邪氣未盡。應該用和解的藥物治療少陽,用瀉下的藥物治療陽明,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。
醫者用非其法。以丸藥下之。故於潮熱已時微利。利而潮熱仍不已也。仲師恐人誤認為虛而無熱。直指之曰。潮熱者實也。謂此熱為實。邪在陽明。不同於虛而不煩之治也。此實。指熱之虛實而言。非言胃已成實之實。所以仍主小柴胡湯。正以胃不成實。邪已半在少陽。故仍從前法。
半治少陽。半治陽明而少變之也。先宜柴胡以解外。使邪在少陽者。從表外而上透也。後加芒硝以滌內。使邪在陽明者。從里以下泄也。此就少陽症中。兼治陽明胃中餘熱。為太陽病過經不解。陽明有熱者言之也。陽明有熱。而不大下之。乃於柴胡湯中用芒硝。則非胃實大下之故也。
白話文:
醫生使用不對的方法,用丸藥來瀉下,所以雖然在潮熱已退的時候稍微通便,但通便後潮熱還是沒有停止。仲師擔心有人誤以為是虛症而沒有熱,就直指指出,潮熱是實症,意思是說這種熱屬於實熱,邪氣在陽明經,和虛症無煩熱的治療方法不同。這裡的「實」,指的是熱症的虛實,不是說胃已經積實的「實」。所以還是以小柴胡湯為主,正是因為胃還沒有積實,邪氣已經有一半在少陽經,所以還是按照以前的治療方法。
這是針對少陽症,兼治陽明胃中餘熱,也是針對太陽病過經不解,陽明有熱的情況而言的。陽明有熱,但不適合大力瀉下,所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芒硝,並不是因為胃實需要大力瀉下的緣故。
鰲按。此應是少陽陽明並病。胸脅滿而嘔。邪在少陽表裡之間也。發潮熱。里可攻也。微下利。便未硬也。此時若以大柴胡分解表邪。盪滌裡實。則邪去而微利亦當自止。奈醫不識病根。誤以丸藥下之。徒引熱邪內陷而下利。表裡俱不得解。此以知本條之誤。並不在下而在於用丸藥以下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心下溫溫欲吐。而胸中痛。大便反溏。腹微滿。鬱郁微煩。先其時極吐下者。調胃承氣湯。若不爾者。不可與。但欲嘔。胸中痛。微滿者。此非柴胡症。以嘔故知極吐下也。
【目】韓祗和曰。此條乃明先時極經吐下。中虛而胃不成實之故。以示虛虛之禁也。蓋此又太陽傳入少陽。不必治少陽。亦不必治陽明。但須扶正補虛。為聽邪自止之法也。凡太陽病過經不解者。邪在少陽。則用小柴胡。邪在陽明少陽之間。則用大柴胡。邪在陽明虛而有熱。
白話文:
鰲按。這應該是少陽陽明合併病症。胸脅部有滿悶感且伴有噁心嘔吐現象,這表明邪氣正在少陽與陽明兩經之間流動。會出現潮熱的症狀,這表示可以對裡部進行治療。如果輕微的腹瀉,糞便沒有硬化,那麼這時如果使用大柴胡湯來分開表邪,清除裡實,邪氣會被去除,輕微的腹瀉也會自然停止。然而,很多醫生未能辨識病因,誤用丸藥進行下藥,導致熱邪深入體內,引起腹瀉,表裡兩方面都不能得到解決。由此可知,本條例的錯誤,在於使用丸藥進行下藥而非正確的治療方式。
【綱】張仲景說,太陽病如果超過經期十餘天,心下部位會感到溫熱,想要嘔吐,並且胸部有疼痛感,大便反而溏軟,腹部略為飽滿,心情煩躁但不太激烈。如果在預期時間之前已經進行過強烈的吐瀉治療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不符合這樣的情況,則不適合使用此方。如果有想嘔吐,胸部疼痛,微微飽滿的症狀,這不是柴胡症狀,因為嘔吐現象提示了之前的強烈吐瀉治療。
【目】韓祗和認為,這條條文明確指出在預期時間之前進行過強烈的吐瀉治療後,中焦虛弱,胃部不能形成實質的狀態,以此提醒我們要避免虛虛的治療方式。此條文暗示,當太陽病經過一定時間仍未痊癒時,如果邪氣進入少陽,則使用小柴胡湯;如果邪氣在陽明與少陽之間,則使用大柴胡湯;如果邪氣在陽明,且伴有虛弱與熱象時,則需進行適當的補虛治療。
作煩。則用調胃承氣。邪在陽明虛而無熱。不作煩。則大小柴胡俱不可用。況於調胃承氣。故凡太陽病後過經不解。所當辨其邪在何經。為虛為實。以善其治者也。
柯琴曰。太陽居三陽之表。其病過經不解。不轉屬陽明。則轉屬少陽矣。心煩喜嘔。為柴胡症。然胸中痛。大便溏。腹微滿。皆非柴胡症。但以欲嘔一症似柴胡。當深究其欲嘔之義矣。夫此病既不關少陽之半表。見太陽過經而來。一切皆屬裡症。必十日前吐下而誤之壞病也。極吐誤下。是太陽轉屬陽明。而不屬少陽矣。故與調胃承氣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反二三下之。後四五日。柴胡症仍在者。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。心下急。鬱郁微煩者。為未解也。與大柴胡湯下之。則愈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感到煩躁,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邪氣在陽明經,虛弱無熱,則不會感到煩躁,大小柴胡湯都不適合,更何況調胃承氣湯。所以,凡是太陽病過經之後,病症久久不愈,就應該辨別邪氣在哪條經絡,是虛是實,才能正確治療。
柯琴說,太陽經居於三陽之表,如果病症過經之後,不轉屬陽明經,就會轉屬少陽經。心煩喜嘔,就是柴胡症。但是,如果胸中疼痛、大便溏瀉、腹部微滿,就不是柴胡症。只是因為有嘔吐症狀,才像柴胡症,應該要深入探究嘔吐的原因。這種病症既不屬於少陽經的半表,而是從太陽經過經而來,都是屬於裡症。如果病程超過十天,誤用吐下藥,就會損傷病情。過度吐下,就是太陽經轉屬陽明經,而不是少陽經,所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張仲景說,太陽病過經十多天,反覆出現兩三次腹瀉,之後四五天,柴胡症狀仍然存在,應該先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嘔吐不止,心下急迫,鬱鬱寡歡,微感煩躁,就說明病症還沒有痊癒,應該服用大柴胡湯,瀉下之後就會痊癒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此是熱邪為嘔者也。
魏荔彤曰。病由太陽。必傳陽明。方有柴胡相對之少陽症。今不言陽明症。而言柴胡症仍在者。則十餘日內。太陽罷後。必已傳入陽明之經。因胃氣旺而未歸陽明之腑。遂更傳少陽之經矣。所以此十餘日內。曾見柴胡症。至十餘日後。又四五日。柴胡症仍在耳。先見柴胡症時。
曾與小柴胡湯。乃嘔不止。心下急。鬱郁微煩者。雖見柴胡。其病未盡到少陽。尚留陽明經。故宜大柴胡於升舉少陽之中。寓攻下陽明之法。此斟酌於邪在兩經而兼治之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膈上有寒飲。乾嘔者。不可吐也。乾嘔。吐涎沫。頭痛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【目】成無己認為,這是一種熱邪引發嘔吐的情況。
魏荔彤指出,如果疾病起始於太陽經,通常會傳遞到陽明經。此時,應當出現柴胡相對應的少陽症狀。但現在並未提到陽明症狀,反而說柴胡症還在,表明在過去十餘日內,太陽經的病態已經轉移到了陽明經。由於胃氣旺盛,病尚未進入陽明的實質器官,因此進一步傳至少陽經。因此,在過去十餘日內,曾見到柴胡症狀。到了十餘日後,再過四五天,柴胡症狀依然存在。最初出現柴胡症狀時,
曾使用小柴胡湯,但嘔吐仍未停止,心下緊繃,情緒煩躁,說明病並未完全轉移至少陽,仍停留在陽明經。因此,應該使用大柴胡湯,在提升少陽功能的同時,暗含攻伐陽明的策略。這是根據病情涉及兩經而進行的綜合治療。
【綱】張仲景指出,如果有膈上出現寒飲,乾嘔的情況,不能進行催吐。乾嘔伴有唾液分泌,頭痛的症狀,應使用吳茱萸湯進行治療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此二條。是皆寒邪為嘔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先嘔後渴者。此為欲解。先渴後嘔者。為水停心下。此屬飲家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此條是停飲為嘔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嘔家有癰膿。不須治。膿儘自愈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此是胃脘有膿而嘔者也。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裡。裡氣上逆。則為嘔。是以半表半裡症多雲嘔也。傷寒三日。三陽為盡。三陰不受邪。是知邪氣傳裡必嘔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硬。嘔吐而下利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【目】黃仲理曰。未經下而嘔。嘔而發熱。故主以小柴胡也。
白話文:
這兩條都是寒邪導致嘔吐的情況。仲景說,先嘔吐後口渴是想要解除寒邪的表現,先口渴後嘔吐則是水停留在心下,屬於飲家。成無己說,這條是停飲導致嘔吐的情況。仲景說,嘔吐的人如果有癰膿,不需要治療,膿自然會自行癒合。成無己說,這是胃脘有膿而導致嘔吐的。總的來說,傷寒的表邪想要傳入裡,裡氣上逆就會導致嘔吐,因此半表半裡的症狀常常會出現嘔吐。傷寒發病三天,三陽氣盡,三陰不受邪,可見邪氣傳入裡一定會導致嘔吐。仲景說,傷寒發熱,出汗後不退,心下痞硬,嘔吐且腹瀉,用小柴胡湯治療。黃仲理說,患者沒有經過瀉下就嘔吐,而且嘔吐後還發熱,因此用小柴胡湯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。以甘故也。
【目】樓全善曰。酒客不可與桂枝。以甘故也。嘔家不可與建中湯。亦以甘故也。二者之禁。其義同耳。心煩喜嘔。嘔而發熱。柴胡湯症。胸中有熱。腹痛欲嘔。黃連湯症。太少合病。自利而嘔。黃芩湯症。嘔同而所由作嘔不同。故方治亦異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。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熱不發於表而在胸中。是未傷寒前所蓄之熱也。邪氣即寒氣。胃中寒邪阻膈。胸中之熱不得降。故上炎作嘔。胃脘之陽不外散。故腹中痛也。此在臟腑之半表裡。非形軀之半表裡也。欲嘔而不得嘔。腹痛而不下利。似乎今人所謂乾霍亂絞腸痧等症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嘔吐的人不能服用建中湯,因為它味道太甘甜了。
樓全善說,酒醉的人不能服用桂枝,也是因為太甘甜了。嘔吐的人不能服用建中湯,道理也是一樣。這兩者的禁忌,原因是一樣的。心煩想吐,嘔吐伴隨發熱,是柴胡湯的症狀。胸中有熱,腹痛想吐,是黃連湯的症狀。太少合病,腹瀉伴隨嘔吐,是黃芩湯的症狀。嘔吐的表現相同,但導致嘔吐的原因不同,所以用藥也就不一樣。
張仲景說,傷寒病人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疼痛,想要嘔吐的,服用黃連湯可以治療。
柯琴說,熱氣不發散到體表,而是停留在胸中,這是傷寒之前積蓄的熱氣。邪氣就是寒氣,胃中的寒邪阻礙胸膈,胸中的熱氣無法下降,所以上炎導致嘔吐。胃脘的陽氣無法散發,所以腹中疼痛。這屬於臟腑的半表半裡,不是形體的半表半裡。想吐卻吐不出來,腹痛卻不腹瀉,類似現在人們所說的乾霍亂、絞腸痧等症狀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與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與黃芩湯。若嘔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太陽陽明合病。下利。表症為多。陽明少陽合病。下利。里症為多。太陽少陽合病。下利。半表半裡症為多。故用黃芩甘草芍藥大棗為和法也。
趙獻可曰。太陽陽明合病。邪初入陽明之裡也。宜辛甘發散。用葛根湯。以從陽而為治也。太陽少陽合病。邪已入少陽之裡也。宜酸苦湧泄。用黃芩湯。以從陰而為治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出現腹瀉的,可以用黃芩湯治療。如果出現嘔吐的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
喻昌說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腹瀉多為表症;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腹瀉多為裡症;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腹瀉多為半表半裡症。所以用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來調和。
趙獻可說,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,邪氣剛進入陽明經的裡層,應該用辛甘發散的藥物治療,例如葛根湯,順著陽氣來治療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,邪氣已經進入少陽經的裡層,應該用酸苦湧泄的藥物治療,例如黃芩湯,順著陰氣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