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少腹硬滿

【目】張兼善曰。此少腹硬滿。為物聚於下可知矣。物者。血也。滲之利之。參酌隨宜。可為上工。

鰲按。此條少腹雖急結。尚未硬滿。故不用抵當。只須承氣。

白話文:

張兼善說,這種情況的少腹硬滿,可以判斷是有東西聚集在下腹部。所謂的「東西」,指的就是瘀血。治療方法應該要用滲泄和疏通的方式來處理,並根據實際狀況斟酌調整藥方,這樣就能算是高明的醫生。

(鰲按:)我認為這條所說的少腹,雖然有急促結聚的現象,但還沒有到硬滿的程度,所以不需要用到抵當湯這種較為強烈的藥方,只需要用承氣湯就可以了。

2. 奔豚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太陽發汗後,其人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壯,桂枝加桂湯,更加桂二兩。」

【目】魏荔彤曰:「燒針令汗,其人陰必素虛,則火邪易入;其人陽必素虛,則汗易出。今汗出,陽愈虛矣。其虛者,以陽性浮而易升於上,故陰得動於下。於是乘針孔風寒一入,起核發赤,而腎家陰邪從少腹上衝心,寒水之勢直犯天君,如豚忽奔,豈不危哉!」崇明何氏云:「奔豚一症,乃寒邪從針孔入,風邪不能外出,直犯太陽本府,引動腎中素有陰寒,因發而上衝,亦似有理。」

楊士瀛曰:「夫奔豚者,如豕突之狀,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。凡作奔豚者,其氣在臍下,築然而動也,宜茯苓大棗湯,或理中湯去朮加桂,痛甚,加吳萸亦佳。燒針條,用桂枝加桂湯,若痛甚,手足厥逆,當歸四逆湯加桂、萸。惟桂大能泄奔豚,凡藥中不可缺也。」

白話文:

【綱】張仲景說,太陽病發汗之後,如果這個人肚臍下面有跳動的感覺,這是要發作奔豚的徵兆,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。

如果用燒熱的針去刺讓病人出汗,針刺的地方又受了寒,就會在那裡長出像結塊一樣的東西,而且會發紅,這一定會引發奔豚。氣從下腹部往上衝到心臟的,可以在那個結塊上灸,每一個灸一次,用桂枝加桂湯,再加兩份桂枝。

【目】魏荔彤說,用燒熱的針刺讓病人出汗,這個人一定是陰氣本來就虛弱,所以火邪容易進入體內。這個人一定是陽氣本來就虛弱,所以汗容易流出來。現在流汗了,陽氣就更虛弱了。因為虛,陽氣的性質是往上浮的,容易往上升,所以陰氣就會在下面蠢動。這時如果又因為針孔進了風寒,就會長出結塊並且發紅,腎臟的陰寒邪氣就會從下腹部往上衝到心臟。寒水之氣直接侵犯心臟,像小豬突然奔跑一樣。這樣不是很危險嗎?崇明何氏說,奔豚這個病,是因為寒邪從針孔進入,風邪無法向外散發,直接侵犯太陽經脈的本部位,引動腎臟本來就有的陰寒,因此發作而往上衝,這個說法也有道理。

楊士瀛說,所謂奔豚,就像豬突然衝撞一樣,氣從下腹部往上衝到心臟,而且會疼痛。凡是發作奔豚的,它的氣在肚臍下方,會震動而且跳動。應該用茯苓大棗湯,或者理中湯去掉白朮加上桂枝來治療。如果痛得很厲害,可以加上吳茱萸。燒針條裡面說的,可以用桂枝加桂湯,如果痛得很厲害,手腳冰冷,應該用當歸四逆湯加上桂枝、吳茱萸。只有桂枝最能治療奔豚,所以所有的藥方中都不能缺少桂枝。

3. 煩躁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。脈若靜者為不傳。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

【目】朱肱曰:傷寒煩躁,太陽與少陰經居多,蓋太陽少陰為表裡也。

趙嗣真曰:煩為擾擾,躁為憤躁。合言之,煩躁為熱;分言之,煩與躁有陰陽之別,煩陽而躁陰也。煩為熱之輕,躁為熱之重。更有煩疼、煩悶、煩渴、虛煩,皆以煩為熱也。有不煩而躁者,怫怫然便作躁悶,此為陰盛格陽也。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,但飲水不得入口者是矣。若煩躁,是先煩漸至躁也;若躁煩,是發躁而漸復煩也。

柯琴曰:太陽主表,故寒邪傷人,即太陽先受。太陽脈浮;若見浮不見傷寒之緊,即靜也。欲吐,嘔逆之機。煩躁,是陽氣重。脈急數,陰陽俱緊之互文。傳者,即內經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之傳,乃太陽之氣生熱而傳於表,即發於陽者傳七日之謂。非太陽與陽明少陽經絡相傳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煩躁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【目】張云岐曰:陰氣少,陽氣勝,則熱而煩;故太陽經傷寒,多煩而躁也。陽虛陰盛,亦發煩躁,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,故少陰病亦煩躁。學者當以外症與脈別之。有汗之而煩者,有下之而煩者,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;此由病新愈不勝谷,損谷則愈。

柯氏曰:此論陽邪自表入里症也。傷寒一日即見煩躁,是陽邪外發之機;六七日乃陰陽自和之際,反見煩躁,是陽邪內陷之兆。陰者,指里而言,非指三陰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

【目】鰲按:煩本陽重,濕病不宜煩,而曰煩者,太陽之氣為濕所遏,不能宣暢,故煩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出解也。傷寒發汗,解半日許,復煩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:煩者,熱也,謂煩熱也,與發熱若同而異。煩熱為熱所煩,無時而歇,非若發熱時發時止也。經有煩、有微煩、有煩熱、復煩、反煩、煩滿、煩渴、胸中煩、心中煩、內煩、虛煩、大煩欲解,皆以煩為熱也。然陰寒而煩者,亦不少也。蓋在表而煩者,則有脈浮、惡風寒、體強痛之症;在裡而煩者,則有潮熱、譫語、腹滿不大便、小便赤澀之症;在半表半裡而煩者,則有往來寒熱、胸脅疼痛之症;其邪在胸膈以上而煩者,則有胸滿懊憹、可吐之症;其陰寒而煩者,則有惡寒而蜷、下利、厥逆、脈微、與吐蛔之症。大煩欲解者,其脈必和;但脈不應者難治。若足冷、脈沉細而微者,此陰症之類也,急用參、附溫之。若內傷勞役,陰虛火動而煩者,其人身倦無力、自汗、尺脈浮虛也;宜補中益氣湯加炒黃連、知、柏、生地、麥冬之類。若不得睡而心煩者,兼服硃砂安神丸,納其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。此特大概耳。

白話文:

煩躁

概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到,傷寒第一天,如果脈象平靜,表示病情不會傳變,可能會想吐;如果出現煩躁不安、脈象急促,表示病情正在傳變。
  • 傷寒引起的煩躁,多半發生在太陽經和少陰經,因為這兩條經脈互為表裡。
  • 煩躁可以分為「煩」和「躁」兩種狀態。「煩」是指心神擾亂,「躁」是指情緒激動。總體來說,煩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。單獨來看,「煩」屬於陽熱,「躁」屬於陰熱。「煩」是熱的輕微表現,「躁」是熱的嚴重表現。此外,還有其他類型的煩,如煩疼、煩悶、煩渴、虛煩等,都屬於熱症的表現。
  • 還有一種情況是不覺得煩,卻直接出現躁動不安,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,把陽氣排斥在外的「陰盛格陽」現象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非常躁動,想躺在泥水中,但又喝不下水。
  • 煩躁的發展過程可能是先出現煩,然後逐漸轉為躁;也可能是先躁動,然後逐漸感到煩。

原因及辨別

  • 太陽經主管體表,所以寒邪入侵人體,太陽經會先受到影響。太陽經的脈象通常是浮脈,如果只有浮脈而沒有傷寒時的緊脈,就表示病情沒有傳變。想吐、嘔吐都是因為身體想排除病邪。煩躁表示體內陽氣過盛,脈象急促則表示陰陽都處於緊張狀態。這裡所說的「傳」,是指寒邪入侵導致身體發熱,也就是太陽經的陽氣因為寒邪而產生熱,這種熱會從體表向內傳遞。
  • 傷寒六七天,如果沒有高燒,但出現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陽氣衰退而進入陰分(體內)。
  • 陰氣虛少、陽氣過盛,就會發熱而煩躁。因此,太陽經傷寒患者多半會出現煩躁。陽氣虛弱、陰氣過盛也會導致煩躁,陽氣被陰氣所壓制也會出現躁動。少陰病也可能出現煩躁,需要結合其他症狀和脈象來判斷。
  • 有些患者在發汗後會出現煩躁,有些患者在瀉下後會出現煩躁,有些患者在病情好轉後會出現輕微的煩躁,這些可能是因為剛恢復時身體無法承受食物,只要減少飲食就能恢復。
  • 傷寒初期就出現煩躁,表示陽邪正在向外發散;到了六七天,陰陽氣血應該達到平衡,如果這時反而出現煩躁,表示陽邪已經侵入體內。這裡所說的「陰」,指的是體內,而不是指陰經。
  • 太陽病如果出現關節疼痛,同時感到煩躁,脈象沉細,這是濕邪阻滯導致的「濕痹」。
  • 一般來說,濕病不應該有煩躁,之所以會出現煩躁,是因為太陽經的陽氣被濕邪阻遏,無法順暢運行。

病情發展及治療原則

  • 如果病情正在好轉,通常會先出現煩躁,然後出汗,病情就會得到緩解。可以從脈象浮判斷是否會出汗而好轉。
  • 傷寒發汗後,如果病情只緩解半天左右又再次出現煩躁,脈象浮數,可以再次發汗,服用桂枝湯。
  • 「煩」是熱的一種表現,持續不斷,和發熱不同,發熱是時有時無。「煩」有不同的程度和類型,如微煩、煩熱、復煩、反煩、煩滿、煩渴、胸中煩、心中煩、內煩、虛煩、大煩欲解等,都和熱有關。
  • 但也有因陰寒而引起的煩躁。在表面的煩躁,通常伴隨脈象浮、怕風寒、身體僵硬疼痛等症狀;在內部的煩躁,通常伴隨潮熱、胡言亂語、腹脹便秘、小便赤澀等症狀;在半表半裡的煩躁,通常伴隨忽冷忽熱、胸脅疼痛等症狀。邪氣在胸膈以上的煩躁,通常伴隨胸悶、想吐等症狀。陰寒引起的煩躁,通常伴隨怕冷、蜷縮、腹瀉、四肢冰冷、脈象微弱,甚至想吐蛔蟲等症狀。
  • 如果煩躁的同時脈象平和,表示病情將要好轉;但如果脈象不一致,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如果出現四肢冰冷、脈象沉細微弱,表示是陰寒症,需要緊急服用人參、附子等溫補藥。
  • 如果因為內傷勞累、陰虛火旺而出現煩躁,患者會感到身體疲倦無力、自汗、尺脈浮虛,需要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炒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麥冬等藥材。
  • 如果因為心煩而難以入睡,可以服用硃砂安神丸來鎮靜安神。
  • 以上僅為一般性的說明,具體情況還需根據患者的詳細情況來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