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9)
卷五 (9)
1. 鼻衄
韓祗和曰:千金翼云:吐血有三種:一曰肺疽;二曰傷胃;三曰內衄。既吐血家謂之內衄,則鼻中出血,可謂之外衄。是經絡之血妄行也。經絡熱盛,陽氣擁重,迫血妄行,上出於鼻,則為衄。
柯琴曰:血之與汗,異名同類。不得汗,必得血。不從汗解而從衄解,此與熱結膀胱血自下者,同一局也。太陽脈從目內眥絡陽明脈於鼻。鼻者,陽也;血雖陰,從陽氣而升,則從陽竅而出,故陽盛則衄。汗者,心之液,是血之變見於皮毛者也。寒邪外斂,腠理不開,陽氣內擾,迫血妄行,假道肺竅,故稱紅汗。
【綱】仲景曰:衄家不可發汗。汗出,必額上陷、脈急緊、目直視、不能眴、不得眠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:衄家雖為邪熱在經,而又不可發汗如此。前用桂枝麻黃者,非治衄,用以發散經中邪氣也。若邪不得散,擁盛於裡,逼迫於血,因而致衄,即不可用此二湯以治衄矣。
吳綬曰:凡吐血衄血,無表症,脈不浮緊者,不可發汗也。東垣云:脈微者,宜黃芩芍藥湯;脈滑數者,犀角地黃湯;熱甚血不止者,河間地黃湯、古方四生丸;血虛者,東垣麥門冬飲子、三黃補血湯;若不止者,活人茜根散、茅花湯主之也。以上皆治吐衄之良方,但在出入通變耳。
大抵吐衄:脈滑小者生,脈實大者死。吐衄後,脈微者易治。若熱反盛,脈反急數者,死也。若衄而頭汗出,或身有汗不至足者,難治。凡血得熱則行,得冷則凝,見黑則止。所以犀角地黃湯中加好京墨汁一二匙,攪藥令黑,最效也。
張介賓曰:雜病衄血,積熱在裡;傷寒衄血,積熱在表。論曰:傷寒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發其汗。若頭痛者必衄,宜桂枝湯。曰:傷寒脈浮緊,不發汗,因致衄者,麻黃湯主之。此以傷寒之衄為其熱不在裡而在表也。然論又曰:「衄家不可發汗。」而何以復用桂枝麻黃等湯?
蓋衄由乎陰者,以陰虛火動也,故不宜再汗以亡陰;衄由乎陽者,以表邪未解,故當用桂枝麻黃以發散。論又曰: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此以表邪欲解,不從汗而從血,所以衄後當愈也。由此觀之,則有因衄而愈者,以經通而解散也;有治衄仍當發散者。
若寒氣不甚,而用麻黃桂枝,似屬太剛,易以柴、葛之類可也。
柯琴曰:已脫血而復汗之,津液枯竭,故脈急緊而目直視,亦心腎俱絕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脈浮緊,發熱身無汗,自衄者愈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:此經中之邪,已隨而散解,故愈。故知衄者,不待麻黃、桂枝發散者也。
陶華曰:衄血固為欲解;若衄不止而頭汗出、其身無汗、乃發熱汗不至足者,亦為惡候,當明辨之。
白話文:
韓祗和說,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吐血有三種情況:一是肺部生瘡,二是傷到胃,三是內出血。既然吐血被稱為內出血,那麼鼻孔出血就可以說是外出血,這是因為經絡裡的血不循常道亂跑。經絡裡熱邪太盛,陽氣過旺,迫使血液亂竄,從鼻子跑出來,就形成了鼻出血。
柯琴說,血和汗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質一樣。如果無法發汗,就容易出血。不從汗液排出,反而從鼻子流出,這和熱邪鬱結膀胱導致從下體出血的情況類似。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,連接到陽明經脈於鼻子。鼻子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血雖然屬陰,但會隨著陽氣上行,因此從陽竅(鼻子)流出。所以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鼻出血。汗是心臟的液體,是血在皮膚毛孔的變化表現。寒邪向外收斂,導致皮膚毛孔閉塞,陽氣擾亂於內,迫使血亂跑,通過肺竅排出,所以又叫做紅汗。
《傷寒論》說,有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,如果發汗,額頭會凹陷,脈搏會變得急促而緊張,眼睛會直視,不能眨眼,也無法入睡。
成無己說,雖然鼻出血是因為經絡有熱邪,但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之前用桂枝湯或麻黃湯,並不是用來治療鼻出血,而是用來發散經絡中的邪氣。如果邪氣無法散開,積聚在體內,逼迫血液,導致出血,就不能再用這兩種湯來治療鼻出血了。
吳綬說,凡是吐血或鼻出血,如果沒有表證,脈象也不浮而緊,就不能用發汗的藥物。李東垣認為,脈象微弱的人,應該用黃芩芍藥湯;脈象滑數的人,應該用犀角地黃湯;熱邪太盛、出血不止的人,應該用河間地黃湯或古方四生丸。如果是因為血虛導致的出血,則用東垣麥門冬飲子或三黃補血湯。如果還是止不住,就用活人茜根散或茅花湯。以上這些都是治療吐血或鼻出血的良方,但在使用時要懂得靈活變通。
一般來說,吐血或鼻出血,脈象滑而細的表示病情較輕,脈象實而大的表示病情較重。吐血或鼻出血後,如果脈象微弱,就容易治療,但如果熱反而更盛,脈象反而變得急促而有力,就表示情況危急。如果鼻出血時頭部出汗,或者身體有汗但不流到腳部,就表示難以治癒。血遇到熱就會運行,遇到冷就會凝固,看到黑色就會停止。所以犀角地黃湯中加入一兩匙好墨汁,攪拌藥物使其變黑,效果最好。
張介賓說,各種疾病引起的鼻出血,大多是因為體內積熱;傷寒引起的鼻出血,大多是因為體表積熱。《傷寒論》說,傷寒病人如果小便清澈,就說明病邪不在體內,還在體表,應該發汗。如果出現頭痛,就可能會導致鼻出血,應該用桂枝湯。又說,傷寒病人如果脈象浮緊,卻不發汗,因此導致鼻出血,應該用麻黃湯。這是說明傷寒引起的鼻出血是因為熱邪不在體內,而在體表。然而,《傷寒論》又說,鼻出血的人不能發汗,為什麼又要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呢?
這是因為,鼻出血如果是陰虛引起的,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旺,所以不應該再用發汗的方式來耗損陰液。如果是陽氣虛引起的鼻出血,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,所以應該用桂枝湯或麻黃湯來發散。另外,《傷寒論》說,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但身體沒有出汗,如果自己出現鼻出血,病情就會好轉。這是因為表邪想通過其他途徑解散,不通過汗液而通過血液排出,所以鼻出血後病情就會好轉。由此看來,有些鼻出血是因為身體正氣驅邪,經絡暢通而痊癒,有些鼻出血仍然需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,這是因為邪氣雖然將要散去但還沒散盡,所以需要發散剩餘的邪氣。如果寒邪不嚴重,卻用麻黃湯或桂枝湯,就可能過於剛猛,應該用柴胡、葛根之類的藥物來代替。
柯琴說,已經出血的人如果再發汗,就會導致津液枯竭,所以脈象會變得急促而緊張,眼睛會直視,這是心腎功能衰竭的表現。
《傷寒論》說,太陽病,脈象浮緊,發熱但身體沒有出汗,如果自己出現鼻出血,病情就會好轉。
成無己說,這是因為經絡中的邪氣已經隨著鼻血排出,所以病情才會好轉。由此可知,鼻出血不需要用麻黃湯或桂枝湯來發散邪氣。
陶華說,鼻出血雖然表示病情將要好轉,但如果出血不止,而且頭部出汗,身體卻沒有汗,或是發熱但汗流不到腳部,這也是不好的徵兆,要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