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1)

1. 陰陽易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陰陽易之為病。其人身體重。少氣。少腹裡急。或引陰中拘攣。熱上衝胸。頭重不欲舉。眼中生花。膝脛拘急者。燒裩散主之。

【目】王好古曰。陰陽易病。當診脈隨症治之。若脈在厥陰。當歸四逆送下本散。脈在少陰。通脈四逆湯送下本散。脈在太陰。四順理中丸煎湯送下本散。所用之藥。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。

張元素曰。假如婦人病新瘥。未平復。男子與交。因感外邪卒病。實非餘邪相染。醫見病速。謂之陰易。於法何以別乎。夫易症者。有本條所見之症存焉。其與外所感。豈相侔哉。設若風寒外傷。當有表症。安有少腹裡急引陰中拘攣者乎。或又云。假如男子病新瘥。強合陰陽而自病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,傷寒陰陽交替導致的疾病,患者身體沉重、氣短、小腹裡急、或牽連陰部拘攣、熱氣上衝胸部、頭重不想抬、眼花、膝蓋和脛骨拘急,可以用燒裩散治療。

王好古說,陰陽交替導致的疾病,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治療。如果脈象在厥陰,就用當歸四逆湯送下本散;如果脈象在少陰,就用通脈四逆湯送下本散;如果脈象在太陰,就用四順理中丸煎湯送下本散。所用的藥物,根據不同的經絡,療效自然會很快。

張元素說,假如婦女病剛癒,尚未完全恢復,男子與她交合,因而感染外邪突然生病,這並不是餘邪感染。醫生看到病症很急,就說這是陰易,按照道理怎麼區分呢?真正的易症,有本條所見的症狀存在,它和外感邪氣,怎麼能相比呢?如果說是風寒外傷,應該有表證,怎麼會有小腹裡急、牽連陰部拘攣呢?或者又有人說,假如男子病剛癒,強行合陰陽而自己生病,……

仍小腹裡急引陰中拘攣。症同易病。求其理。何故不染易他人而自復。未審其症治。可同何法也。曰。病雖有復。理與易同。亦用燒裩散以安其氣。夫易病之為易。陰陽感動餘邪。而其人正氣本虛。故能染著。不然。安得受其邪哉。今病自復。緣正氣尚虛。而餘邪因動。悉非外感。

故與易同。亦與燒裩散以安正氣。正氣安。餘邪自退矣。

趙嗣真曰。病傷寒人。熱毒藏氣血中者。漸從表裡解散。惟熱毒藏於精髓中者。無由發泄。故瘥後與不病之體交。男女相傳。故名陰陽易。即交易之義也。服此散後。小便得利。陰頭微腫。陰毒仍從陰竅出耳。

白話文:

原文內容在描述一種中醫學中的病症,稱為「陰陽易」,主要症狀包括小腹裡急、陰部拘攣等。這種病症與一般的病症類似,但為什麼會自行恢復,作者提出了他的理論。他認為,這與病人的正氣(即身體的抵抗力)仍然不足有關,而殘留的邪氣(即病因)仍然存在。如果正氣足夠強大,就能夠抵抗邪氣,使得病情得以恢復。

接著,作者趙嗣真進一步解釋道,「陰陽易」這種病症通常發生在受到風寒侵襲的人身上,熱毒滯留在血液和氣體中,逐漸從表皮和內臟散去。然而,如果熱毒滯留在精液和骨髓中,則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排出,所以即使病癒,還是有可能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他人,造成男性對女性或女性對男性的傳染,因此被稱為「陰陽易」。服用特定的草藥散劑(燒裩散)可以幫助身體穩定,使體內的邪氣退散,並使小便變得通暢,陰部稍微腫脹,體內的毒素仍會通過陰部排出。

請注意,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實際醫療建議。對於任何健康問題,請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。

王肯堂曰。男病而女與交接相染。名陽易。女病而男與交接相染。名陰易。男相染。則陰腫入腹絞痛。女相染。則裡急腰胯連腹內痛。

柯琴曰。此症無內外因。本非傷寒。而冠以傷寒者。原其因也。無惡寒發熱之表症。無胃實自利之裡症。因淫情不禁。陰邪得以投其隙。移禍於不病之人。頓令一身之精氣形神。皆受欲火之為害。是不病於傷寒。而病於陰陽之易也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男性生病時,如果與女性性交,會相互感染,稱為「陽易」;女性生病時,如果與男性性交,也會相互感染,稱為「陰易」。男性被感染後,陰部會腫脹並感到腹痛;女性被感染後,會感到內急、腰痛、骨盆連同腹部都感到疼痛。

柯琴說:這種症狀並無內外原因,原本並不是傷寒,但因為是從傷寒引申而來的。沒有發燒或畏寒的表面症狀,也沒有胃部積滯導致大便溏瀉的內在症狀。這是由於淫慾不能得到滿足,陰邪得以乘虛而入,轉移災禍到健康的人身上。使整個身體的精氣神靈都受到慾望之火的損害。所以並不是因為受到傷寒的影響,而是因為受到陰陽更替的影響而生病。

2. 瘥後勞復食復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大病瘥後勞復者。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有宿食者。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勞為勞動之勞。復為再發也。是傷寒瘥後。因勞動再發者也。傷寒新瘥後。血氣未平。餘熱未盡。勞動其熱。熱還經絡。遂復發也。此有二種。一因勞動外傷。一因飲食內傷。其勞動外傷者。非止強力搖體。持重遠行。即如梳洗則動氣。憂思悲慮則勞神。皆令復也。

況其過用者乎。其飲食內傷者。為多食則遺。食肉則復也。內經曰。熱病已愈而時有遺者。何也。以熱盛而強食。病已衰而熱有所藏。因其穀氣留薄。兩陽相合。故有所遺。經曰。病已瘥。尚微煩。損谷則愈。夫傷寒邪氣之傳。自表至里。有次第焉。發汗吐下。自輕至重。有等差焉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大病痊癒後勞動過度的人,可以用枳實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還有宿食,可以加些大黃,約莫五六顆棋子大小。

成無己說,「勞」是指勞動,「復」是指再次發作。也就是說,傷寒痊癒後,因為勞動而再次發作。傷寒剛痊癒後,血氣尚未平穩,餘熱尚未完全消失,勞動就會使熱氣再次回到經絡,導致再次發作。這有兩種情況:一是因勞動外傷,二是因飲食內傷。勞動外傷不僅指用力搖晃身體、搬運重物、長途跋涉,就連梳洗也會動氣,憂愁、思慮、悲傷也會勞神,都會導致復發。

更何況過度勞動呢!飲食內傷則多半是過食而導致腹瀉,或食肉而導致復發。內經說:「熱病已愈而時有遺者,何也?以熱盛而強食,病已衰而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留薄,兩陽相合,故有所遺。」經文又說:「病已瘥,尚微煩,損谷則愈。」傷寒邪氣的傳播,從外到內,有其順序。發汗、吐下,從輕到重,也有其程度。

又其勞復則不然。見其邪氣之復來也。必迎奪之。不待其傳也。枳實梔豉則吐之。豈必虛煩懊憹之症。加大黃則下之。豈必譫語腹滿之候。經曰。傷寒瘥後更發熱。小柴胡湯。浮脈。以汗解之。脈沉實。以下解之。亦是便要折其邪也。蓋傷寒之邪自外入。勞復之邪自內出。發汗吐下。

隨宜施用。勞復。食復。諸勞。皆可治。及御內則死矣。若男女相易。為陰陽易。其不易而自病者。為女勞復。以其內損真氣。外動熱邪。正虛邪盛。故不可治也。

魏荔彤曰。此下申解傷寒病愈後。血氣虛羸。餘熱未盡。飲食起居。俱宜節慎也。至房勞一事。更關性命。故不必列於此。其示禁更切矣。言大病瘥後者。凡病皆然。不但傷寒也。瘥後血氣必虛。凡費心費力。過喜過怒。多言多動。皆可因勞而復病也。因勞而動其既虛之血氣。

白話文:

對於勞復的情況則不同了。一旦發現邪氣再次來犯,就必須及時迎擊,阻止它傳播。例如,用枳實、梔子和豉一起服用來催吐,不一定非得是虛煩懊憹的症狀才可以用。用大黃來瀉下,也不一定非得是神志不清、腹部脹滿的症狀才可以用。經書上說,傷寒病痊癒後再次發熱,如果脈象浮而有力,就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脈象沉而實,就用瀉下方法來治療。這些都是及時折斷邪氣的策略。因為傷寒的邪氣從體外侵入,而勞復的邪氣則由體內生發,因此發汗和瀉下都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來治療。

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勞復、食復以及其他勞損,都可以用藥物治療。如果到了房勞的程度,就非常危險,可能會危及性命,因此這裡不詳細討論。但是,這個禁令更需要引起重視。這裡說的「大病瘥後」,其實各種疾病都適用,不單是傷寒。疾病痊癒後,血氣必然虛弱,任何費心費力、過喜過怒、多言多動的行為,都有可能導致勞復。因為勞動會牽動已經虛弱的血氣,導致疾病復發。

虛勞而生其未盡之餘熱。熱邪退而病瘥。熱邪生而病復。可見傷寒傳經之邪。連綿難盡如此。傷寒後血氣之虧。因循難復如此。推之自凡病後皆然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瘥已後。更發熱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脈浮者。以汗解。脈沉者。以下解之。

【目】許叔微曰。有人患傷寒。得汗數日。身熱自汗。脈弦數。心不得寧。真勞復也。予診之曰。勞心之所致。神之所舍。未復其初。而又勞傷其神。榮衛失度。當補其子。益其脾。解其勞。庶幾得愈。授以補脾湯。佐以柴胡湯解之。或曰。虛則補其母。今補其子。何也。予曰。

白話文:

身體虛弱,留下殘餘的熱氣。熱邪退去,病症痊癒。熱邪再次出現,病症復發。由此可見傷寒傳經的邪氣,綿綿不絕,難以根除。傷寒後血氣虧損,也因此難以恢復。推而廣之,凡是病後皆是如此。

張仲景說,傷寒痊癒後,又發熱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脈浮者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脈沉者,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

許叔微說,有人患傷寒,發汗數日,身體發熱自汗,脈象弦數,心神不寧,這是真勞復發。我診斷後認為,這是勞心所致,神氣尚未恢復,又勞傷神氣,導致榮衛失衡。應該補益脾胃,解除勞損,才有可能痊癒。我開了補脾湯,並用柴胡湯輔助治療。有人問,虛則補其母,為何要補其子?我回答,…

子不知虛勞之異乎。難經曰。虛則補其母。實則瀉其子。此虛當補母。人所共知也。千金曰。心勞甚者。補脾氣。脾旺則感之於心矣。方治其虛。則補其生我者。與錦囊所謂本骸得氣。遺體受蔭同義。方治其勞。則補其助我者。與荀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。此治虛與勞所以異也。

王好古曰。大抵勞者動也。動非一種。有氣血內外之異焉。若勞乎氣而無力與精神者。法宜微舉之。若勞乎血與筋骨者。以四物之類補之。若在脾。內為中州。調中可已。此為有形病也。但見外症。則謂之復。非為勞也。如再感風寒是已。

吳綬曰。勞復病古人所謂如大水浸牆。水退則牆蘇。不可犯之。但可安臥守靜以養氣。設或早起勞動。則血氣沸騰而發熱也。

白話文:

孩子不知道虛勞的區別嗎?《難經》說:「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。」這虛症應該補其母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。《千金方》說:「心勞甚者,補脾氣。脾旺則感之於心矣。」治療虛症,要補益生我之物,這與《錦囊秘訣》所謂「本骸得氣,遺體受蔭」的意思相同。治療勞症,要補益助我之物,這與荀子所言「未有子富而父貧」的意思相同。所以治療虛症和勞症的方法是不同的。

王好古說:總的來說,勞症都是由於過度活動造成的,但活動的種類不同,有氣血內外之分的。如果勞於氣,導致無力、精神不濟,就應該用溫和的方法調養;如果勞於血,影響到筋骨,就應該用四物湯之類的藥物補益。如果勞於脾,因為脾臟是中州,調和脾胃就能治好,這屬於有形的病症。只是看到外在症狀,就說這是勞復病,這是不對的,因為這只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病症,例如再次感染風寒等。

吳綬說:勞復病正如古人所說,如同大水浸泡牆壁,水退了牆壁就會恢復。這個病症不可犯之,只能安臥守靜以養氣。如果過早起床勞動,就會使血氣沸騰而發熱。

喻昌曰。瘥已後更發熱。乃餘熱在內。以熱召熱也。但熱當辨其何在。不可泛為施治以虛其虛。如在半表半裡。仍用小柴胡和解。在表仍用汗法。在裡仍用下法。然汗下之法。即上條用枳實梔豉微汗。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大病瘥後。從腰以下有水氣者。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腰下有水氣者。水漬為腫也。金匱曰。腰以下腫。當利小便。此定法矣。乃大病後脾土告困。不能攝水。以致水氣泛溢。用本湯峻攻。何反不顧其虛耶。正因水勢未犯身半以上。急逐其水。所全甚大。設用輕劑。則陰水必襲入陽界。驅之無及矣。庸工遇大病後。悉用溫補。自以為善。孰知其大謬哉。

白話文:

喻昌說,病癒後又發熱,是體內還有餘熱,以熱氣引發熱氣。但發熱要辨別熱氣在哪裡,不能籠統地施治,只顧虛補。如果熱氣在半表半里,就用小柴胡湯來和解;如果在表,就用發汗法;如果在里,就用下法。然而發汗和下法,就是上面一條中所說的,用枳實、梔子、豉來微微發汗,下法則用枳實、梔子、豉加上大黃來微微下瀉。

仲景說,大病癒後,從腰以下出現水氣,用牡蠣澤瀉散治療。

喻昌說,腰以下出現水氣,是水漬導致腫脹。金匱要略說,腰以下腫脹,應該利小便,這是確定的方法。因為大病之後,脾土虛弱,無法攝納水液,導致水氣泛溢。用這個方子峻猛攻伐,為什麼不顧及脾土虛弱呢?正是因為水勢還沒有侵犯到上半身,趕快把水氣逼出來,可以保全性命。如果用輕劑,陰水就會侵入陽氣,那就來不及了。庸醫遇到大病之後,都用溫補,自以為是,卻不知道這樣是大錯特錯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大病瘥後。喜唾。久不了了者。胃上有寒。當以丸藥溫之。宜理中丸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身中津液。因胃寒凝結而成濁唾。久而不清。其人必瘦削索澤。故不用湯藥盪滌。而用丸藥緩圖。理中丸。乃區分陰陽。溫補脾胃之善藥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解後。虛羸少氣。氣逆欲吐者。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身中津液。為熱邪所耗。餘熱不清。必致虛羸少氣。難於康復。若更氣逆欲吐。是餘邪復挾津液滋擾。故用本湯以益虛清熱散逆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脈已解。而日暮微煩。以病新瘥。人強與谷。脾胃氣尚弱。不能消穀。故令微煩。損谷則愈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病人脈象已經平穩,但到了傍晚卻感到微微煩躁。這是因為病情剛痊癒,身體還很虛弱,就強行進食,脾胃功能還很弱,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才會感到煩躁。減少食量就會慢慢恢復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大抵新病瘥。多因傷食。便作痞。乾噫食臭。腹中雷鳴。下利等症。可與生薑瀉心湯。

陳士鐸曰。傷寒火退邪散。胃氣初轉。是忌急與之食。一得食而胃氣轉閉。不可復開。此時即以藥下之。則胃氣大傷。而火邪復聚。反成不可解之症。不若禁不與食。則中州之地。自然轉輸。漸漸關開搬運。不至阻隔。方用茯苓、陳皮、山梔各一錢。白芍三錢。陳曲、枳殼、厚朴、甘草各五分。

白話文:

朱肱說,大部分新病痊癒後,多半是因為傷食引起的,容易出現痞塞、乾噫、食臭、腹中雷鳴、下利等症狀,可以服用生薑瀉心湯。

陳士鐸說,傷寒退燒後,邪氣散去,胃氣才剛恢復,此時忌諱急著給病人吃東西,因為一旦進食,胃氣又會閉塞,難以再打開。如果此時用藥物催吐,會嚴重損傷胃氣,火邪又會聚集,反而變成難以治療的病症。不如禁食,讓中焦自然運化,逐漸疏通,不會造成阻塞。可以用茯苓、陳皮、山梔各一錢,白芍三錢,陳曲、枳殼、厚朴、甘草各五分。

麥芽二錢。此方似平平無奇。卻調理自然無事。然必待其飢餓之時。方可與服。飽時服之。徒滋滿悶。傷寒愈後。邪已退。正自虛。理宜補正。但脾胃弱。多食補劑。恐不能受。法當用補胃藥少。補脾藥多。尤不宜補脾藥多。而補腎藥少。蓋腎能生土。土自能生金。金旺則木有所畏。

不至來克脾土。然則補腎正所以補脾也。方用熟地一兩。麥冬、白芍、白朮、苡仁各三錢。五味子五分。肉桂三分。白芥子一錢。此方專補脾腎二經。不必通補各臟。而各臟無不補也。

白話文:

麥芽二錢。

這方子看似平凡無奇,卻能調理身體,使其自然恢復健康。但必須在病人飢餓的時候服用,飽腹時服用只會加重滿悶感,不利於康復。

傷寒痊癒後,病邪已退,但正氣虛弱,理應補益正氣。然而脾胃虛弱,過多食用補益藥物,恐怕難以承受。因此,應以補胃藥少,補脾藥多為原則。尤其不宜過度補脾,而補腎藥物不足。因為腎臟能生脾土,脾土又能生肺金,肺金旺盛則肝木有所畏懼,就不會來克制脾土了。所以補腎其實就是補脾。

因此,方子中使用熟地一兩,麥冬、白芍、白朮、苡仁各三錢,五味子五分,肉桂三分,白芥子一錢。

這方子專門補益脾腎二經,不必通補所有臟腑,但各個臟腑都能得到補益。

龐安常曰。凡新瘥。只宜先進白稀粥。次進濃者。又次進糜粥。亦須少少與之。不得過吃肉食。凡男子大病後。早犯女色而為病者。名女勞復。其候頭重不舉。目中生花。腰背疼痛。或小腹裡急絞痛。或憎寒發熱。或時陰火上衝。頭面烘熱。心胸煩悶。活人以豭鼠屎湯主之。

有熱者。竹皮湯。千金以赤農散主之。虛弱者。人參三白湯調下赤衣散。若少腹急痛。脈沉逆冷者。當歸四逆湯。加附子、吳萸。送下赤衣散。仍以吳萸一升。酒拌炒。熨少腹。凡卵縮入腹。離經脈見。死不可救

白話文:

龐安常提到,對於剛痊癒的人,應先食用白稀粥,接著進食濃稠的粥,再進食糜粥。飲食應少量多餐,避免過度攝取肉食。男性在大病後,若過早接觸女性而導致疾病復發,稱為「女勞復」。症狀可能包括頭部沈重、視覺模糊、腰背疼痛、腹部劇痛、畏寒發燒、頭面部潮紅、心胸煩亂等。可用「豭鼠屎湯」來治療。

對於有熱徵狀者,可以使用「竹皮湯」;千金方則推薦使用「赤農散」。對於體質虛弱者,可服用「人參三白湯」搭配「赤衣散」。若出現腹部緊痛,脈搏沈逆且冷,則可用「當歸四逆湯」,加入「附子」和「吳萸」,並配合「赤衣散」服用。對於睪丸緊縮進入腹部,脫離正常循環系統的情況,一旦出現即無法輓救。

李梴曰。復者。其病如初也。新瘥津液未復。血氣尚虛。或梳洗言動太早。或思維太過。則成勞復。蓋勞則生熱。熱氣乘虛。還入經絡。未免再復。宜小柴胡湯、麥門冬湯和之。食復者。新瘥後胃氣尚弱。若恣食欲。不能克化。依前發熱。若用補藥。則胃熱益增。治須清熱消食。

輕者腹中微滿。損谷自愈。重者必須吐下。宜梔豉枳大黃湯。胸痞者。生薑瀉心湯。飲酒復病者。黃連解毒湯。凡復症。先病七日出汗而解。今復舉。亦必七日而解。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。今復舉。亦必十四日而解。雖三四次復舉。亦必三四次發汗而解。但勞復經久不愈。恐成癆瘵。

白話文:

李梴說:「復者,指病情如同剛開始時一樣。新病癒後,津液尚未恢復,血氣還很虛弱。如果梳洗言行過早,或思慮過度,就會導致勞復。因為勞則生熱,熱氣乘虛而入經絡,難免會再次復發。宜用小柴胡湯、麥門冬湯來調和。食復者,新病癒後胃氣還很虛弱,如果放縱食慾,不能消化,就會再次發熱。如果服用補藥,則胃熱會更加嚴重。治療應以清熱消食為主。

輕者腹中微滿,損谷自癒。重者必須吐下,宜用梔豉枳大黃湯。胸痞者,用生薑瀉心湯。飲酒復病者,用黃連解毒湯。凡復症,如果先病七日出汗而解,這次復發也必然七日而解。如果先病十四日出汗而解,這次復發也必然十四日而解。即使三四次復發,也必然三四次發汗而解。但如果勞復久久不愈,恐怕會發展成癆瘵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