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5)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5)
1. 附錄手心手背辨
李杲曰。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。手心熱。手背不熱。外傷風寒。則手背熱。手心不熱。以此辨之。皎然。
白話文:
李杲說:對於內傷和勞累,以及飲食不適度所導致的疾病,可以觀察到手心發熱,而手背不會發熱。若是由於外在的風寒侵襲,則會表現為手背發熱,而手心不會發熱。以此來進行區分,這是很清楚明白的。
2. 熱利下重(附下利)
【綱】仲景曰。厥陰之為病。消渴。氣上撞心。心中疼熱。飢而不欲食。食即吐蛔。下之。利不止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太陰厥陰。皆以里症為提綱。太陰主開。本自利。而下之則開折。胸下結硬者。開折反闔也。厥陰主闔。氣上逆。而下之則闔折。利不止者。闔折反開也。按兩陰交盡。名曰厥陰。又名陰之絕陽。則厥陰為病。宜無病熱矣。以厥陰脈絡於少陽。厥陰熱症皆相火化令耳。夫病發於陰而反下之。則氣無止息。而利不止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。欲飲水者。以有熱故也。白頭翁湯主之。熱利下重者。白頭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,厥陰病症表現為消渴,氣上衝擊心臟,心中疼痛發熱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瀉下,腹瀉不止。
柯琴說,太陰和厥陰都以里證作為主要的病理變化。太陰主開,本來就容易腹瀉,下瀉藥則加重了開泄,胸下結硬是開泄反閉的表現。厥陰主闔,氣上逆,下瀉藥則加重了閉合,腹瀉不止是閉合反開的表現。按理說,兩陰交盡稱為厥陰,也稱為陰之絕陽,那麼厥陰病應該沒有病熱。但由於厥陰脈絡連接少陽,厥陰的熱症都是相火化熱造成的。疾病發生在陰分而反用下瀉藥,則氣機無法止息,導致腹瀉不止。
張仲景說,腹瀉想要喝水,是因為有熱氣的緣故。白頭翁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。腹瀉熱重,下肢沉重,白頭翁湯可以治療。
【目】戴原禮曰。大抵陽熱之利。與陰寒之利不同。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。出作聲。臍下必熱。得涼藥則止。陰利必洞下清穀。糞色或白或淡黃。臍下多寒。宜溫中止瀉之劑。此陰利陽利。指陰陽二氣而言。非陰陽二經也。緣陰中亦自有陽利。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。又有內不大滿。
猶生寒熱。未可下而便下之。內虛熱入。挾熱自利。臍下必熱。大便赤黃。及下腸間津液垢膩。名曰利腸。宜白頭翁湯、黃芩湯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。脈沉弦者。下重也。脈大者。為未止。脈微弱數者。為欲自止。雖發熱。不死。下利。有微熱而渴。脈弱者。令自愈。下利。脈數而渴者。令自愈。設不瘥。必圊膿血。以有熱故也。下利脈數。有微熱汗出。令自愈。設復緊。為未解。下利。寸脈反浮數。尺中自澀者。必圊膿血。
白話文:
戴原禮說,總的來說,陽熱導致的腹瀉和陰寒導致的腹瀉不同。陽熱導致的腹瀉,糞便顏色必定是焦黃、熱臭,排出時會發出聲音,肚臍下方必定會發熱,用涼藥治療就能停止。陰寒導致的腹瀉,必定是排出清穀,糞便顏色可能是白色或淡黃色,肚臍下方多半寒冷,應該用溫中止瀉的藥劑。這裡所說的陰利陽利,是指陰陽二氣,而不是指陰陽二經。因為陰中也會有陽利,不能因為腹瀉就認定是陰寒。
如果肚子裡面不太滿,卻還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,不能貿然服用瀉藥。如果是內虛熱入,導致腹瀉,肚臍下方必定會發熱,大便赤黃,並且排出腸道裡的津液、垢膩,叫做利腸,應該服用白頭翁湯或黃芩湯。
仲景說,腹瀉,脈象沉弦的,是下焦有重物;脈象大的,是腹瀉還沒停止;脈象微弱數的,是腹瀉快要停止。雖然發熱,但不會致命。腹瀉,伴隨輕微發熱,口渴,脈象弱的,會自然痊癒。腹瀉,脈象數,口渴的,會自然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必定會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氣的緣故。腹瀉,脈象數,伴隨輕微發熱,出汗的,會自然痊癒。如果脈象再次緊促,是病症還沒解除。腹瀉,寸脈反浮數,尺脈自澀的,必定會排出膿血。
【目】鰲按。此三條。詳言熱利之脈各有不同。由所發之臟腑陰陽不一也。首條。脈沉弦。沉為在裡。弦屬少陽。下重者。膽氣不升。火邪下陷也。大脈屬陽明。其未止者。陽明之陽邪太盛。故脈大而病進也。又脈之微弱者。為虛。利後而數。亦為虛。其欲止者。陰陽漸和也。
二條。脈弱者。外之發熱既微。則內之熱勢當自解。故現弱象也。諸條令自愈。言可不服白頭翁湯而令其自愈也。脈數而渴。由於虛熱。若不瘥而圊膿血。乃為真熱也。汗出二字。為本條關鍵。蓋熱從汗解。熱解則利因可愈也。三條。則陰出之陽。為欲愈之兆。故脈數而帶浮。
澀見尺中。在便血之後。亦順脈也。
白話文:
這三條脈象說明熱證的脈象各有不同,這是由於病發的臟腑陰陽不一致造成的。第一條脈象,脈沉而弦,沉代表病在內,弦屬少陽,脈沉而重,說明膽氣不升,火邪下陷;大脈屬陽明,脈未止,代表陽明經的陽邪太盛,所以脈大而病情加重。另外,脈微弱代表虛證,利後而脈數也是虛證,脈欲止代表陰陽漸趨平衡。
第二條脈象,脈弱說明外熱已微,則內熱勢必也會自行消解,所以出現脈弱的現象。諸條令自愈,意思是不用服用白頭翁湯也能自行痊癒。脈數而渴,是因虛熱所致,若不痊癒而排出膿血,才是真熱。汗出兩個字是這條脈象的關鍵,因為熱從汗解,熱解了,腹瀉就能痊癒。
第三條脈象,陰出之陽代表快要痊癒的徵兆,所以脈數而帶浮,澀見尺中,在便血之後,也是順應脈象的變化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不利。復發熱而利。其人汗出不止者死。有陰無陽故也。
發熱而厥。七日。下利者。為難治。傷寒發熱。下利至甚。厥不止者死。
傷寒發熱。下利。厥逆。躁不得臥者死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首條。有陰無陽。指內而言。此為亡陽。與熱利之發熱不死。汗出自利者天淵矣。二條。發於陽者七日愈。今厥不止。而反下利。恐為除中。故難治。若煩躁而能食。尚為熱厥利耳。三四條。厥利不止。臟腑氣絕矣。躁不得臥。精神不治矣。微陽不久留。故死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而利者。必自止。見厥。複利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下利。必自止。而反汗出。咽中痛者。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而利。必自止。若不止。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。其喉不痹。
白話文:
张仲景说,伤寒病从发病到第六七天,如果病人一直没有好转,反而又开始发热并腹泻,而且出汗不止,那病人就会死亡,这是因为体内阴气盛而阳气衰弱的缘故。
如果病人发热伴随昏厥,病程到了第七天,并且出现腹泻,那这种情况就很难以治愈。伤寒病发热后出现腹泻,而且腹泻非常严重,昏厥不止,病人也会死亡。
伤寒病发热后出现腹泻和昏厥,病人烦躁不安,难以入睡,也会导致死亡。
柯琴说,第一条中,"有阴无阳"指的是体内的情况,也就是阳气衰竭的意思。这种情况与发热腹泻但没有昏厥,并且出汗是由腹泻引起的,两者有着天壤之别。第二条中,阳气盛者一般在第七天就能痊愈,现在病人昏厥不止,反而出现腹泻,可能是病情加重,因此难以治疗。如果病人烦躁不安,但能吃东西,那就可能是热厥和腹泻的症状。第三四条中,昏厥和腹泻不止,说明脏腑已经虚弱无力;烦躁不安,难以入睡,说明精神已经耗竭。微弱的阳气无法持久,因此病人就会死亡。
张仲景说,伤寒病如果先出现昏厥,然后发热并腹泻,这种情况会自行缓解。如果病人出现昏厥,并且再次腹泻,又出现出汗和咽喉疼痛,那可能是喉咙出现了痹症。伤寒病如果发热不汗,并出现腹泻,这种情况会自行缓解,如果无法自行缓解,病人就会出现腹泻脓血。如果出现腹泻脓血,那喉咙就不会出现痹症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厥陰傳來之熱邪。一日不升陽透表。必一日在內為患。非上衝而汗出喉痹。即下注而無汗便膿血。在陽升熱出。見病尚如此。況熱後復厥。厥後復熱。熱勢愈深。其厥愈深。漸致陽微陰盛。厥多熱少。愈難治矣。主治者。安可坐視其困殆。而不一升舉其陽。宣導其熱乎。傳經之熱邪。如本條之為害如此。而尚有言寒邪者。豈非盲目乎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說:「厥陰經傳來的熱邪,如果一天不升陽透表,就一定會在體內作祟。不是上衝而汗出喉痹,就是下注而無汗便膿血。即使是陽氣上升,熱邪外出,病症也如此嚴重。何況熱後又厥,厥後又熱,熱勢愈深,厥症也愈深,漸漸導致陽氣微弱,陰氣盛極,厥多熱少,愈加難治。主治者,怎能坐視病人困頓危殆,而不立即升舉陽氣,宣導熱邪呢?經絡傳來的熱邪,如本條所述,危害如此嚴重,而竟然還有人說寒邪,豈非是盲目嗎?」
3. 便膿血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。有微熱而渴。脈弱者。令自愈。下利。脈數而渴者。令自愈。設不瘥。必圊膿血。以有熱故也。下利。脈數有微熱。汗出。令自愈。設復緊。為未解。下利。寸脈反浮數。尺中自澀者。必圊膿血。
【目】張從正曰。熱邪之陷於陰中已深。因陰中有熱。一時不能自止。故至便膿血也。脈反浮數。宜其陽出於陰而愈矣。止因尺中澀。故又至便膿血也。
柯琴曰。前條是未膿血。因不瘥而預料之辭。後條在膿血後。因寸浮尺澀而揣摹之辭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熱少厥微。指頭寒。默默不欲食。煩躁。數日。小便利。色白者。此熱除也。欲得食。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。其後必便血。
白話文:
仲景說,腹瀉,伴隨輕微發熱和口渴,脈象微弱的,可以自行痊癒。腹瀉,脈象快速並且口渴的,也可以自行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一定會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的緣故。腹瀉,脈象快速並且有輕微發熱,還會出汗的,可以自行痊癒。如果又出現腹痛緊縮,則表示病症尚未解除。腹瀉,寸脈反浮而快速,尺脈則澀滯的,一定會排出膿血。
張從正說,熱邪深入陰中,由於陰中有熱,一時無法自行停止,所以才會排泄膿血。脈象反浮而快速,表示陽氣從陰中透出,病況就要好轉了。然而尺脈澀滯,所以又會排泄膿血。
柯琴說,上面的條文是尚未排泄膿血,因為沒有好轉,而預先推測的說法。下面的條文是在已經排泄膿血之後,根據寸脈浮而尺脈澀的現象推測而出的說法。
仲景說,傷寒病,發熱而少陰厥逆,手指頭冰冷,默默不願吃東西,心裡煩躁,持續數天,小便次數頻繁,顏色白,這是熱邪已經除去的表現。想要吃東西,就表示病症快好了。如果出現厥逆並且嘔吐,胸脅部感到煩滿,之後一定會排泄血液。
傷寒發熱四日。厥反三日。復熱四日。厥少熱多。其病當愈。四日至七日。熱不除者。必便膿血。傷寒厥四日。熱反三日。復厥五日。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。陽氣退。故為進也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而利者。必自止。見厥。複利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。下利必自止。而反汗出。咽中痛者。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而利。必自止。若不止。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。其喉不痹。
【目】吳綬曰。凡下血便膿血。有陰陽冷熱之不同。古人云。見血無寒。又言。血得熱而行。此大概也。大抵屬熱者常八九。屬寒者才一二。不可定為無寒也。要略曰。陽症內熱。則下鮮血。陰症內寒。則下紫黑血如豬肝也。且夫陽症脈數而有力者。為實熱。苦寒之藥可用。
白話文:
傷寒發燒四天,突然發冷三天,又再次發燒四天,發冷時間短,發燒時間長,這種病應該會好轉。如果四天到七天,燒退不下去,一定會拉肚子,並且排泄膿血。傷寒發冷四天,發熱三天,再次發冷五天,病情加重。發冷時間多,發燒時間少,陽氣衰退,所以病情加重。傷寒一開始發冷,之後發熱並拉肚子,這種情況一定會自己停止。如果發冷後又拉肚子,傷寒一開始發冷,之後發熱,拉肚子一定會自己停止,反而會出汗,咽喉疼痛,喉嚨會發炎。發燒沒有出汗,並且拉肚子,這種情況一定會自己停止。如果沒有停止,一定會拉肚子並排泄膿血。拉肚子並排泄膿血,喉嚨就不會發炎。
吳綬說:凡是下血、排泄膿血,有陰陽冷熱的不同。古人說:見血無寒。又說:血得熱而行。這都是大概的說法。大部分屬於熱症的佔八九成,屬於寒症的只有一兩成,不能斷定沒有寒症。要略說:陽症內熱,則排泄鮮血;陰症內寒,則排泄紫黑色血,像豬肝一樣。而且陽症脈搏數而有力,屬於實熱,可以用苦寒的藥物治療。
數而無力者。為虛熱。當甘溫養血藥中。少佐寒藥可也。若陰症則脈遲而有力者。為有神。可治。無力者。難治也。凡下利膿血。身熱脈大者為難治。身熱脈小者為易治也。
王肯堂曰。便膿血。熱病也。其在太陽陽明者無論已。若在少陰。下利便膿血。又有至四五日腹痛便膿血者。治以桃花湯。成氏釋謂裡寒非也。桃花湯雖用乾薑。然分兩最微。赤石脂、粳米居多。蓋調正氣。澀滑脫。佐用辛以散之之義。又八九日一身盡熱。必便血。又少陰下利便膿血者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脈象數而無力,這是虛熱的表現。應該用甘溫養血的藥物,少量添加寒涼藥物即可。如果是陰證,脈象遲緩而有力,則代表病情還有救,可以治療。如果脈象無力,則難以治療。
凡是出現下痢膿血,身體發熱,脈象強大的,都比較難治。如果身體發熱但脈象細弱,則比較容易治療。
王肯堂說:便膿血是熱病。如果病在太陽、陽明經,則無論如何都可以治療。如果病在少陰經,下痢便膿血,而且持續四五天腹痛便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成氏解釋說,這種情況不是裡寒,雖然桃花湯用了乾薑,但是用量非常少,赤石脂、粳米用量比較多。這是為了調整正氣,收斂滑脫,佐以辛味藥物來散寒的道理。如果病情發展到八九天,全身發熱,必定會出現便血。另外,少陰經出現下痢便膿血,可以用桃花湯治療。
可刺。與此三條厥陰之便膿血。皆傳經之熱邪也。各隨其輕重。或用微涼。或用疏導。無不愈者。誤用辛熱。罔或得痊。世因以為難療之疾。殊不知仲景著便膿血。別無死候。學者宜究心焉。
白話文:
可以針灸治療。與這三個厥陰之便膿血問題都屬於經絡中的熱邪。根據症狀的輕重,可以選擇使用微涼的方法,或者使用疏導的方法,每種方法都能達到治癒的效果。如果錯誤地使用辛熱的方法,往往得不到痊癒。世人因此認為這些是難以治療的疾病,其實並不知道張仲景在關於便膿血的著作中,並未提及有致死的情況。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這個主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