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7)

1. 如瘧

[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得之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其人不嘔,圊便欲自可,一日二三度發。脈微緩者,為欲愈也。桂枝麻黃合半湯。

[【目】楊士瀛曰:瘧狀作止有時,非若寒熱往來或疏或數,而作止無定時也。凡感冒之人,忽覺毛寒股慄,筋節拘攣,百骸鼓撼,嘔不欲食,其寒不可御,未幾即轉而發熱者,此即溫瘧,不必謂如瘧。脈自弦,或洪數,或緊實,或虛緩,或刮澀,皆為瘧狀,但以外症別之。用藥固有本條小柴胡湯。

如加減法,亦是活法。然血虛能生寒熱,敗血亦作寒熱。陰陽相勝,一症雖各有一方,皆當以川芎為佐。

柯琴曰:寒熱如瘧,是虛實互有之症。太陽以陽為主,熱多寒少,是主勝客負,有將解之兆矣。不嘔,胃無邪;圊便,胃不實;脈微緩,有胃氣;應不轉屬陽明。一日二三度發,是邪無可容之地,正勝邪卻,可勿藥也。

[【綱】仲景曰:服桂枝湯,大汗出,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[【目】魏荔彤曰:與桂枝湯如前法者,仍是太陽風傷衛所用之桂枝湯;如前法者,仍是服桂枝湯,啜熱粥,勿令大汗出如水流漓之法。何必另求深文耶?蓋初為風多寒少之症,而脈見微弱,故用桂枝二越婢一湯;今寒去風留,而脈見洪大,類於浮緩之象,故獨用桂枝湯。桂枝升陽固衛而解肌,既無礙於脈之浮大,且能護救陽之虛浮,豈非恰合之劑,仍自始終不悖哉。然病機不一,或者其人服桂枝二越婢一湯,而大汗不出,但形如瘧,日再發者,此即上條如瘧狀之謂也。方喻俱言少有之寒邪,持多有之風邪,欲出不能出者是也。又變一法,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倍桂枝以治風多,少麻黃以治寒少,又一方兩治,而不失輕重之分者也。

陶華曰:婦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亦如瘧狀。小柴胡湯。

[【綱】仲景曰: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宜下之;脈虛浮者,宜發汗。下之宜大承氣湯;發汗宜桂枝湯。

[【目】王肯堂曰:雖得陽明症,未可便為裡實;審看脈候,以別內外。其脈實者,熱已入腑,故可下;其脈浮虛者,是熱未入腑,猶在於表也,可發汗。

柯琴曰:煩熱自汗,似桂枝症;寒熱如瘧,似柴胡症。然日晡潮熱,則屬陽明,而脈已沉實,確為可下。是承氣主症主脈也。

[【綱】仲景曰:婦人中風,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
[【目】龐安常曰:經水適斷於寒熱時,是不當止而止也。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虛,熱邪乘虛而入;其餘血之未下者,乾結於內,故適斷耳。用小柴胡和之,使結血散,則其寒熱自除而愈矣。]

白話文:

如瘧

概述: 張仲景說,太陽病(一種表證)發病七八天後,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熱且怕冷,但發熱比怕冷更明顯。患者沒有嘔吐,排便正常或將要恢復正常。每天發作兩三次,脈搏微弱且緩和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這時可以用桂枝麻黃合半湯治療。

詳細描述: 楊士瀛說,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,不像一般感冒的寒熱往來沒有規律。感冒的人如果突然感到發冷、發抖、關節拘攣、全身顫抖、噁心不想吃東西,並且非常怕冷,不久又轉為發熱,這就是溫瘧,不必完全當作瘧疾來看待。脈象可能呈現弦脈、洪數脈、緊實脈、虛緩脈或澀脈等,這些都可能是瘧疾的表現,但必須結合其他外在症狀來判斷。針對這種情況,原本就用小柴胡湯治療,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,靈活應用。虛弱和瘀血也可能導致寒熱症狀。即使不同原因引起的寒熱,在治療上也都應該使用川芎來輔助。

柯琴認為,寒熱像瘧疾,是虛實夾雜的症狀。太陽病以陽氣為主,發熱比怕冷明顯,表示陽氣戰勝邪氣,病情將要好轉。沒有嘔吐表示胃沒有受到邪氣侵擾,排便正常表示胃不虛弱,脈搏微弱緩和表示胃氣尚存,因此不屬於陽明病(一種裡證)。一天發作兩三次表示邪氣沒有容身之地,正氣戰勝邪氣,可能不需要用藥就能自癒。

治療: 張仲景說,服用桂枝湯後,如果大量出汗且脈搏洪大,應該繼續使用桂枝湯,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。如果症狀像瘧疾,每天發作兩次,出汗後就會好轉,這時應該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魏荔彤解釋說,這裡說的「與桂枝湯如前法」,是指繼續使用治療太陽病風邪侵犯衛氣的桂枝湯。所謂「如前法」,是指服用桂枝湯後,喝熱粥,不要大量出汗。不需要另外尋求更深奧的解釋。由於病症初期是風邪多於寒邪,脈象微弱,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現在寒邪已去,風邪尚存,脈象洪大,類似浮緩的脈象,所以只用桂枝湯,它可以升提陽氣,固守衛氣,解肌,這樣既不影響脈象的浮大,又能保護虛弱的陽氣,是非常適合的方劑。然而,病情是多變的,如果有人服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後,沒有大量出汗,只是症狀像瘧疾,每天發作兩次,這就是之前說的「如瘧狀」。說明病人體內風邪多於寒邪,邪氣想出又出不去。因此改變藥方,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增加桂枝的用量來治療風邪,減少麻黃的用量來治療寒邪,這樣可以兼顧兩方面,又不會失去輕重緩急。

陶華說,婦女熱邪侵入血室,導致血液凝結,也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應該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
陽明病與瘧疾樣症狀: 張仲景說,病人煩躁發熱,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,或者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在下午發熱,這屬於陽明病。如果脈象實,應該用瀉法;如果脈象虛浮,應該用發汗法。瀉法可以用大承氣湯,發汗法可以用桂枝湯。

王肯堂說,雖然是陽明病的症狀,但不能馬上認為是裡實證,要仔細觀察脈象,判斷病邪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。如果脈象實,說明熱邪已經進入臟腑,可以用瀉法。如果脈象虛浮,說明熱邪還在體表,還沒有進入臟腑,可以用發汗法。

柯琴說,煩躁發熱且出汗,類似桂枝湯症。寒熱如瘧,類似小柴胡湯症。但是,如果午後潮熱,則屬於陽明病,且脈象沉實,確定可以用瀉法,這是大承氣湯的適應症。

婦女月經期與瘧疾樣症狀: 張仲景說,婦女得了中風(一種表證),七八天後出現寒熱往來,發作有時,正值月經停止,這表示熱邪侵入血室,導致血液凝結,所以才會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發作有時。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
龐安常說,月經正好在寒熱發作時停止,這是不正常的。應該是月經下行時,血室空虛,熱邪趁虛而入,導致剩下的血液凝結在體內,所以月經才會停止。用小柴胡湯來調和,使凝結的血液散開,寒熱就會自行消除。

總結: 以上條文說明,有的症狀類似瘧疾,可能屬於陽明病,有的屬於少陽病,有的屬於厥陰病。它們都因為症狀像瘧疾而被歸類在此。如果少陽病中陰氣不足,發熱多於怕冷,尺脈遲緩,也常常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。應該先用黃耆建中湯來滋養營衛之氣,等脈象不再遲緩,再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凡是少陽病中,寒熱往來,發作有規律的,大多都是像瘧疾的症狀。這些雖然張仲景沒有明說,學者應該用心領會。

厥陰病與瘧疾樣症狀: 張仲景說,厥陰病,脈象浮緩,陰囊沒有收縮,一定會發熱怕冷,像瘧疾一樣,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,可以用桂枝麻黃合半湯治療。

樓全善說,雖然是厥陰病,但脈象呈現浮緩,表示邪氣有外出的趨勢,所以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的症狀,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