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4)

1. 囊縮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尺寸脈微緩者。厥陰受病也。當六七日發。其症少腹煩滿而囊縮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厥陰病。其脈微浮為欲愈。不浮為未愈。宜小建中湯。脈微緩者。必囊不縮。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。為欲愈。宜桂枝麻黃合半湯。尺寸俱沉短者。必囊縮。表氣入腹。宜承氣湯下之。大抵傷寒臟腑傳變。陽經先受病。次傳入陰經。以陽主生。陰主殺也。若六七日傳厥陰。

脈得微緩微浮。為脾胃脈也。故知土氣不受克。邪無所容。榮衛將復。水升火降。則寒熱作而大汗出矣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寸口脈微弱緩慢的,是厥陰經受病了,應該在六七日發病。症狀是少腹脹滿而陰囊收縮。

朱肱說:厥陰經病,脈象微浮則將要痊癒,不浮則未痊癒。應該服用小建中湯。脈象微弱緩慢的,一定陰囊不收縮,外症必出現發熱惡寒,像瘧疾一樣,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,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合半湯。寸口脈沉而短的,一定陰囊收縮,表氣入腹,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。總之,傷寒病傳變,陽經先受病,然後傳入陰經,因為陽主生,陰主殺。如果六七日傳到厥陰經,

脈象微弱緩慢而微浮,是脾胃的脈象,所以知道土氣沒有被克制,邪氣無處容身,營衛將要恢復,水升火降,則寒熱發作並且大汗淋漓。

王好古曰。厥陰病者。煩滿囊縮。大小便不通。發熱引飲腹滿。尺寸脈俱微緩。煩者。火也。滿者。木也。雖不吐蛔囊縮。但急者。亦木也。火木相合。四肢厥逆。而爪甲青。大小便不通。地道塞也。發熱引飲。邪氣在裡。宜溫之下之。

有以上諸症。大小便俱通。地道不塞。不發渴引飲。邪不在裡。則宜溫之灸之。則裡外相接。以復陽氣。宜正陽散。

白話文:

王好古說:厥陰病患者,會感到心煩氣悶,腹部脹滿,並且大小便不通暢。還會發熱口渴,肚子脹滿,寸口脈和尺脈都微弱緩慢。心煩是火,脹滿是木。雖然沒有吐蛔蟲或囊縮的症狀,但急躁也是木的表現。火和木相合,就會導致四肢厥逆,指甲青紫,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水道阻塞。發熱口渴,說明邪氣在裡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往下引導邪氣。

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,但大小便都通暢,水道沒有阻塞,也不感到口渴,邪氣不在裡,就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或灸法治療。這樣可以使裡外相通,恢復陽氣。可以服用「正陽散」來治療。

2. 手足厥逆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一二日。至四五日。厥者。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。厥深者熱亦深。厥微者熱亦微。厥應下之。而反發汗者。必口傷爛赤。脈滑而厥者。里有熱也。白虎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手足逆冷。此名厥也。厥者。逆也。陰陽不相順接。故手足逆冷也。陽氣衰。陰氣盛。陰勝於陽。故陽脈為之逆。不通於手足。所以逆冷也。傷寒熱多厥少者。其病當愈。厥多熱少者。其病為進。然有冷厥。有熱厥。當仔細辨認。冷厥者。初得病日。便四肢逆冷。

脈沉微而數。足多蜷臥而惡寒。或自引衣蓋覆。不飲水。或下利清穀。或清便自調。或小便數。外症多惺惺而靜。脈雖沉實。按之遲而弱者。知其冷厥也。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選用。熱厥者。初病必身熱頭痛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傷寒一、二日,到四、五日,出現厥症,必定發熱。先發熱後必定出現厥症。厥症嚴重,熱症也嚴重;厥症輕微,熱症也輕微。厥症應當用下法治療,而反過來用發汗法治療,必定會導致口舌潰爛發紅。脈象滑利而出現厥症,表示裡有熱邪。白虎湯主治。

朱肱說,手足冰冷,叫做厥症。厥症就是逆轉的意思。陰陽不相順接,所以手足逆冷。陽氣衰弱,陰氣盛強,陰勝於陽,所以陽脈逆轉,不通達手足,因此手足逆冷。傷寒病中熱症多厥症少,病情應該會好轉;厥症多熱症少,病情則會加重。但厥症有冷厥和熱厥兩種,要仔細辨別。冷厥患者,初得病時,便四肢冰冷。

脈象沉細而數,雙腳蜷縮臥床,畏寒,或自己拉著衣服蓋住身體,不喝水,或腹瀉清稀的谷物水樣便,或大便清稀但能自行調理,或小便次數頻繁,外觀大多清醒而安靜。脈象雖沉實,但按之遲緩而弱,就知道是冷厥。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可以選擇使用。熱厥患者,初得病時,必定全身發熱頭痛。

別有陽症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乃發厥兼熱。厥至半日。卻身熱。蓋熱氣深方發厥。須在二三日後也。若微厥即發熱者。熱厥故也。脈雖沉伏。按之而滑。為里有熱。其人或畏熱。或飲水。或揚手擲足。煩躁不得臥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外症多昏憒者。知其熱厥也。白虎承氣隨症用之。

本條云。厥應下之。以熱厥當下。若反發汗。必口傷爛赤也。又有下症悉具而見四逆者。是失下後血氣不通。四肢便厥。醫人不識。疑是陰厥。反進熱藥。禍如反掌。大抵熱厥。須脈沉伏而滑。頭汗。手雖冷。爪甲時溫。須承氣下之。勿拘忌。

諸手足逆冷。皆屬厥陰。不可汗下。然有須汗須下者。謂雖逆冷。時有溫時。手足掌心暖。非正厥逆也。當消息之。若寒熱而厥。面色。不澤。冒昧。兩手忽無脈。或一手無脈者。必是有正汗也。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暖。急用五味子湯。或兼與麻黃細辛甘草湯。服之晬時。必大汗解。

白話文:

有些情況會出現陽症,在兩三天到四五天後,就會發作厥症,並伴隨發熱。厥症發作半日後,就會退去,身體開始發熱。這是因為熱氣深入體內,才在兩三天後才發作厥症。如果只是輕微的厥症就發熱,那就是熱厥了。雖然脈象沉伏,但按壓時卻滑利,表示體內有熱。患者可能畏熱,或想喝水,或不停地揮手踢腳,煩躁不安,無法安睡,大便乾燥,小便赤紅,外在症狀多有昏迷。這些都是熱厥的徵兆,可以用白虎湯和承氣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療。

這條文中提到厥症應該要使用下法治療,因為是熱厥應該要瀉下。如果反而使用發汗的方法,病人就會出現口唇乾燥、潰爛、發紅的狀況。另外,如果病人出現了所有下症的症狀,卻又同時出現四逆的症狀,就表示是失誤使用下法後導致血氣不通,四肢出現厥症。醫生如果沒有辨識清楚,誤以為是陰厥,反而使用溫熱藥物,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。總之,熱厥必須要脈象沉伏而滑利,頭部出汗,手雖然冰冷,但指甲偶爾會溫熱,必須要使用承氣湯瀉下,不要過於拘泥。

手腳逆冷都是屬於厥陰症,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。但是,有些情況下需要發汗或瀉下,例如雖然手腳逆冷,但偶爾又會溫熱,手腳掌心會發熱,就不是真正的厥逆症,需要仔細觀察。如果出現寒熱交替並且伴隨厥症,面色黯淡無光,兩手突然摸不到脈,或只有一隻手摸不到脈,這就表示是真正的汗症。需要用棉衣包裹手腳讓它暖和,並立即服用五味子湯,或搭配麻黃細辛甘草湯服用。服藥後一段時間,就會出大汗並痊癒。

或厥逆怔忡者。宜先治水。茯苓甘草湯。然後治厥不然。水浸入胃。必下利。又有手足厥冷。脈乍結者。邪結在胸也。心下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吐之。瓜蒂散。蓋病在胸中。亦令人手足厥。但認脈乍結是也。脈陰虛則結。脈來緩。時一止。復來。曰結。主胸滿煩躁。

太陰少陰脈俱不至頭。俱無頭疼症。仲景只有厥陰一症。吳茱萸湯治乾嘔吐涎沫頭疼而已。大抵屬三陽者。頭疼為多也。若非次頭疼。胸中滿。及發寒熱。脈緊而不大者。即是膈上有痰。瓜蒂末一錢水調下。吐涎立愈。重陽必陰。重陰必陽。寒暑之變也。假令手足逆冷。大便秘。

白話文:

段落一

如果病人出現厥逆怔忡的症狀,應該先治水。可以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。然後再治厥逆的病症。水浸入胃,必定會導致下利。如果病人還有手足厥冷,脈象時而結滯的情況,說明邪氣結聚在胸部。如果心下滿悶,煩躁不安,食慾不振,說明病症在胸中。可以用瓜蒂散來治療,讓病人嘔吐。因為病症在胸中,也會導致手足厥冷,但可以從脈象結滯來判斷。脈象陰虛則會結滯,脈來緩慢,時而停頓,時而再出現,這就是結滯。主要表現為胸部滿悶,煩躁不安。

段落二

太陰和少陰的脈象,都不會到達頭部,所以它們都不會有頭痛的症狀。張仲景只記載了厥陰的症狀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乾嘔、吐涎沫、頭痛。總的來說,屬於三陽的病症,頭痛的症狀比較多。如果不是以上這些頭痛,而是胸中滿悶,或者發寒發熱,脈象緊而無力,那麼就是膈膜上積有痰。可以用瓜蒂末一錢,用水調服,就會立刻吐出涎沫,病症痊癒。重陽必陰,重陰必陽,這是寒暑變化的道理。比如,如果手足冰冷,大便祕結,就是陰氣過盛。

解釋:

這段文字主要在討論一些常見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。其中提到了厥逆怔忡、手足厥冷、胸中滿悶等症狀,並根據這些症狀的表現,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,比如茯苓甘草湯、瓜蒂散等。

同時,文中也提到了脈象的診斷,指出太陰少陰脈象不會到達頭部,因此不會出現頭痛症狀。而厥陰則會有頭痛症狀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
最後,文章還提到了重陽必陰、重陰必陽的道理,說明了寒暑變化的規律,以及如何根據這些規律來判斷病症的性質。

總之,這段文字展現了古代醫學對病症的觀察和診斷,以及對治療方法的探索和總結,体现了中医理論的博大精深。

小便赤。或大便黑。脈沉而滑。陽症似陰也。輕則白虎。重則承氣。

傷寒失下。血氣不通。令四肢逆冷。此是伏熱深。故厥亦深。急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。汗出立瘥。仲景所謂厥宜下之者此也。

熱厥與陰厥。自不同。熱厥者。微厥即發熱。陰厥即不發熱。四肢逆冷。惡寒脈細。大小便滑泄矣。

王好古曰。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。或曰四逆。或曰厥逆、厥冷、厥寒。或曰厥。或曰手足逆冷、手足厥逆、手足厥冷、手足厥逆冷。俱是言寒冷耳。故厥逆二字。每每互言。未嘗分逆為不溫。厥為冷也。既曰不溫。則為冷矣。何異乎。然四肢與手足卻有分。以四字加逆字上。

白話文:

小便顏色發紅,或者大便顏色發黑,脈象沉而滑,陽症卻表現出陰症的徵兆。病情輕微的用白虎湯,病情嚴重的用承氣湯。

傷寒導致腹瀉,血氣流通不暢,導致四肢冰冷,這是伏熱深藏,所以厥症也深,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加分劑促進排泄,出汗後立即痊癒。這是張仲景所說「厥宜下之」的道理。

熱厥和陰厥有很大的不同。熱厥是指稍微厥逆就會發熱,陰厥是指不會發熱,四肢冰冷,畏寒,脈搏微細,大小便失禁。

王好古說,張仲景所說的四逆和厥症並非同一種症狀。有的時候說四逆,有的時候說厥逆、厥冷、厥寒,有的時候直接說厥,有的時候說手足逆冷、手足厥逆、手足厥冷、手足厥逆冷,其實都是在說寒冷的症狀。所以厥逆兩個字經常互相替代使用,並沒有把逆當作不溫,厥當作冷來看待。既然說不溫,那也就是冷了,這有什麼區別呢?但是四肢和手足還是有區分的,在四字前面加上「逆」字,就是指四肢逆冷的意思。

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。以手足字加厥逆等字上。及無手足字。是獨指手足言也。雖然。厥冷俱為寒冷。卻有陰陽之殊。熱極而厥逆。陽極似陰也。以四逆散寒藥治之。寒極而厥逆。獨陰無陽也。

仲景雖無四逆湯熱藥治四逆之條。但四逆湯之名。由四肢之冷而立。今以四逆湯治手足厥冷。豈非逆厥之不異乎。成氏既謂四逆為熱邪。至少陰病四逆條下。又謂四逆為寒甚。不自悖乎。是知四肢冷。猶厥之有寒有熱。但四肢通冷。比之手足獨冷則異耳。故仲景曰。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。

又曰。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。脈不至煩而躁者死。又曰。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。此三條。二為死。一為可治。雖通由諸症兼見而然。然死者以逆言。可治者以厥冷言。可見四逆重於厥冷矣。成氏謂厥甚於逆。豈不謬耶。

白話文:

“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”指的是所有手足以上部位,包括胳膊、小腿等等。当这些部位出现厥逆等症状时,就会用“手足”这两个字来描述。如果文字中没有“手足”这两个字,就只代表手足本身出现问题。

虽然“厥”和“冷”都代表寒冷,但它们在阴阳上有所区别。热极而厥逆,是因为阳气太过而表现出像阴气一样的状态,需要用寒凉的“四逆散”来治疗。寒极而厥逆,是因为阴气太盛,导致没有阳气,这种情况属于真正的寒证。

虽然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里没有用热药治疗四逆的条目,但是“四逆汤”的名字本身就是因为四肢冰冷而起的。现在用四逆汤来治疗手足厥冷,不就是针对四逆这种病症吗?成无己认为四逆是由热邪引起的,但在少阴病四逆条下面又说四逆是寒气太盛。这种说法自相矛盾。这说明四肢冰冷,和手足厥冷一样,都可能是寒证,也可能是热证。只是四肢整体冰冷,和手足单独冰冷有所不同。

张仲景在书中写道:“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。”又说:“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,脉不至烦而躁者死。”还有:“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。” 这三条,两条说病人会死亡,一条说可以治疗。虽然都是因为同时出现各种症状而导致的结果,但死亡的病人是以“逆”来形容,可治的病人则是用“厥冷”来形容。由此可见,四逆比厥冷更严重。成无己认为厥比逆更严重,这显然是错误的。

王肯堂曰。凡言四逆。或言厥言逆者。皆為重症。皆言四肢耳。言指頭寒。言手足厥與逆與冷者。皆為厥微。蓋手之上為腕。腕上為臂。足之上為踝。踝上為脛也。其病之輕重淺深。皆寓於書法中。宜審。

自熱至溫。自溫至厥。乃傳經之邪。四逆散主之。厥逆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或大便黑。脈沉而滑。此為陽症似陰。白虎湯。重者大承氣。不可誤也。

張介賓曰。厥有二症。曰陽厥。曰陰厥。陽厥者。熱厥也。必其先自三陽傳入陰分。故初起必頭疼發熱。自淺入深。然後及於三陰。變為四肢逆冷。或時乍溫。其症必便結躁煩。譫語發渴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脈沉有力。此以傳經熱邪所化。外雖手足厥冷。內則因於熱邪。陽症發厥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曰:

凡是提到「四逆」,或是說「厥」或「逆」的,都是重症。凡是提到「四肢」、「耳」、「指頭寒」、「手足厥逆與冷」的,都屬於「厥微」。

因為手之上為腕,腕上為臂;足之上為踝,踝上為脛。病症的輕重淺深,都隱含在這些描述的字詞之中,應當仔細審察。

從熱到溫,從溫到厥,這是經絡傳邪所致。四逆散主治之。

厥逆,大便秘結,小便赤色,或者大便黑色,脈象沉而滑,這是陽症似陰。白虎湯主治,病情嚴重者用大承氣湯,不可誤用。

張介賓曰:

厥分為兩種:陽厥和陰厥。陽厥是熱厥,必是由三陽經傳入陰分所致。所以初期必有頭痛發熱,由淺入深,然後到達三陰經,轉變為四肢逆冷,有時也會突然發熱。

陽厥症狀必定伴隨便秘、躁煩、神志不清、口渴,不惡寒,反惡熱,脈沉有力。這是因經絡傳熱邪所致,雖然手足厥冷,但內因熱邪,屬於陽症發厥。

故為陽厥。乃陽極似陰也。其症由邪熱內結。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。凡厥微熱亦微。宜四逆散之類。厥甚熱亦甚。宜大承氣之類。陰厥者。寒厥也。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症。而真寒直入三陰。則畏寒厥冷。腹痛吐瀉。戰慄不渴。脈沉無力。此陰寒厥逆。獨陰無陽也。故為陰厥。

輕則理中湯。重則四逆湯。回陽湯。主之。按陽厥陰厥。其辨如此。此先哲之大法也。然愚則猶有辨。如厥陰一症。既無陽症陽脈。而病寒若此。明是陰症。今人但曰中寒者。即其病也。然犯此者無幾。知此者無難。治宜溫中。無待辨也。惟是陽厥則有不得不辨者矣。夫厥由三陽所傳。

白話文:

所以稱為陽厥。因為陽氣極盛,反而表現得像陰寒一樣。這種症狀是由邪熱內結,或是伏陽氣機失調,無法下降所導致的。凡是陽厥,患者會有輕微的發熱。這類患者宜用四逆散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如果陽厥嚴重,發熱也嚴重,則宜用大承氣湯之類的藥物治療。

陰厥,就是寒厥。患者一開始不會出現三陽經脈實熱的症狀,而是真寒直接侵入三陰經脈,導致畏寒、厥冷、腹痛、吐瀉、戰慄不渴、脈象沉細無力。這是陰寒厥逆,只有陰氣而無陽氣,所以稱為陰厥。

輕症可以用理中湯治療,重症則用四逆湯、回陽湯治療。總結來說,辨別陽厥和陰厥的方法就是這樣。這是古聖先賢的大法。然而,我個人還有不同的辨證方法。例如,陰厥這種疾病,既沒有陽氣的症狀,也沒有陽脈的表現,但患者卻出現寒症,這明顯是陰氣的病症。現在的人只會說這是中寒,就把它當成疾病。但實際上犯這種錯誤的人很少,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不會犯錯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溫中,不必過分辨證。唯獨陽厥,才不得不辨證。陽厥是由三陽經脈傳來的。

為陽厥固矣。即以傳經者言之。又豈盡無陰症乎。故凡病真陽不足者。即陽中之陰厥也。脈弱無神者。即陽中之陰厥也。攻伐清涼太過者。即陽中之陰厥也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使非有熱結煩渴脹實等症。而見厥逆者。皆由陽氣不足也。成無己曰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。寒者多矣。

又曰。厥為陰之盛也。故凡屬挾虛傷寒。則雖自陽經傳入者。是亦陽中之陰厥也。陰中之陰者。宜溫。陽中之陰者。果宜涼乎。勿謂其先有頭疼發熱。但自三陽傳至者。便為陽厥。而寒因熱用之。則為害不小矣。

柯琴曰。首條。明熱厥之理。二條。明熱厥之脈與方。脈滑以弱。是有胃氣。緩而滑。名熱中。與寒厥之。脈微欲絕不同。

白話文:

在這裡,作者討論了陽厥和陰厥的概念。陽厥是指陽氣亢盛或陽氣過度消耗導致的病症,而陰厥則是因為陰氣不足或陰氣過度消散導致的病症。

作者指出,陽厥固然存在,但在傳經(即疾病的傳播和轉移)的情況下,也可能出現陰厥的症狀。因此,當遇到真正的陽氣不足的疾病時,這就是一種陰厥。脈象弱無精神,或者對清涼藥物過度攻擊的狀況,都是陽中陰厥的表現。

四肢是陽氣的主要循行部位,如果沒有熱結、煩渴、脹滿等症狀,卻出現逆反(即逆轉或相反的)現象,通常都是由於陽氣不足造成的。成無己認為,厥逆往往是由陰邪主導,且寒性病狀較多。

作者進一步提到,即使是帶有虛弱和傷寒特徵的疾病,如果從陽經傳來,也可能是陽中陰厥。對於陰中陰厥,應使用溫和的方法治療,而不是誤以為先有頭痛發熱,就立即使用寒涼方法,這樣可能會帶來不小的危害。

柯琴則指出,第一條提到熱厥的理論,第二條則詳細描述了熱厥的脈象和藥方。脈象滑而弱,表示有胃氣的存在,而緩和且滑動的脈象被稱為熱中,與寒厥的脈象微弱且接近斷絕的特徵不同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病。厥五日。熱亦五日。設六日當復厥。不厥者自愈。厥終不過五日。以熱五日。故知自愈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厥終不過五日。即上句之註腳。見熱與厥相應。陰陽一勝一復。恰恰相當。故可勿藥自愈。

魏荔彤曰。此與上一二日至四五日條。乃申解厥陰病厥熱互見。以明其陽陷入陰之深淺。均應理其熱邪。毋傷陰分。不可誤見陽陷為厥。即以為寒。亦不可見陽升發熱。即為可汗。而妄治也。上條言一二日至四五日。夫久病非寒。故知其為傳經之熱。陽陷於陰而得厥也。厥者必發熱。

是因後之必發熱。知為熱厥而非寒厥也。前熱者後必厥。正見傳經熱邪。入於厥陰。升降不能。故發為厥熱互見之症也。厥深。為日多也。熱入陰分之深也。故厥後必熱。熱亦因深而久也。厥微。為日少也。熱入陰分微也。故厥後必熱。熱亦因淺而暫也。推之熱後必厥者亦如之。

白話文:

【綱】

張仲景說:傷寒病,發作寒厥五天,然後發熱五天。如果六天後還繼續發寒厥,就不會自己痊癒;如果沒有發寒厥,就會自然康復。寒厥最長不會超過五天,因為已經發熱五天了,所以可以知道會自然康復。

【目】

喻昌說:「寒厥最長不會超過五天」這句話就是上面那句話的註解。可以看到,發熱和寒厥互相對應,陰陽相互消長,恰到好處。所以,病症可以不藥而癒。

魏荔彤說:這段話和前面「一二日至四五日」的內容是一樣的,都是解釋厥陰病寒厥和熱症交替出現的現象。目的是說明陽氣陷入陰分深淺的程度,都要針對熱邪進行治療,不能損傷陰分。不可看到陽氣陷入陰分就誤認為是寒厥,而進行寒性治療;也不能看到陽氣上升發熱就誤認為是可以發汗,而妄加治療。

上面說「一二日至四五日」,這是因為久病不寒,所以知道是傳經的熱邪,陽氣陷入陰分而導致寒厥。寒厥一定會發熱,因為後面一定會發熱,所以就知道是熱厥而不是寒厥。前面發熱,後面一定會發寒厥,這正說明傳經的熱邪進入厥陰,升降失調,所以表現出寒厥和熱症交替出現的症狀。

寒厥深,發作的天數就多,說明熱邪進入陰分深;寒厥淺,發作的天數就少,說明熱邪進入陰分淺。所以寒厥之後一定會發熱,熱邪因為進入陰分深而時間長;寒厥之後一定會發熱,熱邪因為進入陰分淺而時間短。推而廣之,熱症之後一定會發寒厥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【綱】

張仲景認為,傷寒病會先出現寒厥,持續五天,然後發熱,也持續五天。如果到了第六天還持續出現寒厥,就意味著病情不會自行好轉;如果沒有出現寒厥,則代表身體有自癒能力。因為寒厥最長不會超過五天,而患者已經發熱五天了,所以可以推測他會康復。

【目】

喻昌解释說,「寒厥最长不会超过五天」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。我们可以观察到,发热和寒厥是相互对应的现象,阴阳之间相互消长,达到平衡。因此,这类病症可以不服用药物而自行痊愈。

魏荔彤进一步解释说:这段内容和前面描述“一二日至四五日”的病症情况一致,都是说明厥陰病中寒厥和熱症交替出现的现象。目的是要强调,无论阳气陷入陰分的程度如何,都要针对热邪进行治疗,避免损伤阴分。不可看到阳气陷入陰分就误认为是寒厥,而使用寒性药物治疗;也不能看到阳气上升发热就误认为是可以发汗,而贸然进行发汗治疗。

前面提到“一二日至四五日”,是因为久病不寒,可以推断是热邪传经导致阳气陷入陰分而出現寒厥。寒厥必然会伴随着发热,因为热邪最终会转化为发热,所以可以判断这是热厥而不是寒厥。发热之后必然会出現寒厥,这正是热邪进入厥陰,导致升降失调,从而表现出寒厥和热症交替出现的症状。

寒厥出现的次数多,说明热邪深入陰分,导致寒厥持续时间长;寒厥出现的次数少,说明热邪只侵入陰分浅层,导致寒厥持续时间短。因此,寒厥之后必然会发热,热邪因为深入陰分而持续时间长;寒厥之后必然会发热,热邪因为只侵入陰分浅层而持续时间短。以此类推,热症之后出现寒厥也是相同的道理。

總為陽陷之故也。陽氣亦熱邪。熱邪即陽氣也。然熱微則陷者淺。可以升舉。熱深則陷者深。不可升舉。乘其陷入之勢。與以盪滌之施。是厥陰無下法。又未嘗無下法也。喻氏用小承氣。下熱邪而淨陰分也。然大柴胡尤為對症。不然。熱入之深而反發汗。並失其升舉之道矣。

若妄施之。邪熱愈熾。口傷爛赤。必矣。試就其厥與熱互見之日明之。如本條厥五日。陽入也。熱亦五日。陽出也。設六日當復厥。陽又入也。不厥。則陽不入而直出透表矣。所以知其能自愈。倘復厥。其日亦不過五。以前陽出之數計之。知陽入又必五日而出也。更推之。凡陽入幾日。

白話文:

這都是因為陽氣陷下去的緣故。陽氣本身就是熱邪,熱邪也就是陽氣。然而,熱氣微弱,陷下去的程度就淺,可以升舉起來;熱氣深重,陷下去的程度就深,就無法升舉起來。趁著它陷下去的趨勢,用盪滌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厥陰沒有下降的方法,其實也並非真的沒有下降的方法。喻氏使用小承氣湯,就是為了瀉熱邪,淨化陰分。然而,大柴胡湯更為對症。否則,熱邪深入,反而使用發汗的方法,就喪失了升舉陽氣的道理。

如果妄加施治,邪熱就會更加熾盛,口舌會潰爛發紅,必然會如此。可以從厥證和熱證互相出現的日子來明白這個道理。比如本條所說的厥證出現五天,陽氣就入里;熱證也出現五天,陽氣就外出。假設第六天又出現厥證,陽氣又入里;如果沒有出現厥證,就表示陽氣沒有入里,而是直接外出透表了。所以,可以知道它能自行恢復。倘若又出現厥證,那一天也最多只有五天,用之前陽氣外出的天數來推算,就知道陽氣入里後又必然會在五天內外出。再推廣下去,凡是陽氣入里多少天,就…

厥幾日。必陽出幾日。熱幾日也。

均應理熱邪。亦未能盡。如漸厥多熱少。則又當理其寒邪。勿傷陽分矣。然厥多熱少。漸致有厥無熱。自各有專條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熱少厥微。指頭寒。默默不欲食。煩躁。數日。小便利。色白者。此熱除也。欲得食。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。

【目】張云岐曰。熱少厥微。即熱微厥亦微之症也。但曰指頭寒。不言手足逆冷。其為熱亦有限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。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臟厥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。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。此為臟寒。蛔上入其膈。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。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

白話文:

病人若出現厥逆,通常會持續幾天,之後陽氣就會出現,並且發熱幾天。這段期間應當以治療熱邪為主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病人厥逆較多,發熱較少,就要考慮是否還有寒邪存在,不可損傷陽氣。但如果厥逆多,發熱少,逐漸發展到厥逆明顯,發熱消失,則又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治療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,傷寒發熱較少,厥逆輕微,手指冰冷,不愛吃東西,煩躁不安,持續數天,小便量少,顏色發白,這是熱邪消除的表現。如果想要吃東西,就表示病情好轉。若出現厥逆伴隨嘔吐,胸脅部脹滿,之後可能會出現便血。

張雲岐說,熱少厥微是指發熱輕微,厥逆也輕微的症狀。雖然說手指冰冷,但沒有提到手足逆冷,說明發熱程度有限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,傷寒脈象微弱且有厥逆,持續五六七天,皮膚冰冷,病人躁動不安,無法安靜,這是臟腑厥逆,而不是蛔蟲厥逆。蛔蟲厥逆的病人會吐出蛔蟲。而這種病人的表現是安靜後又煩躁不安,這是臟寒所致。蛔蟲上到膈肌部位,所以會煩躁不安,一會兒又停止。吃東西後會嘔吐,又會煩躁不安,這是蛔蟲聞到食物氣味出來,病人會自行吐出蛔蟲。蛔蟲厥逆可以用烏梅丸治療。烏梅丸還可以治療久瀉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臟厥者死。陽氣絕也。蛔厥雖厥而煩。吐蛔已則靜。不若臟厥而躁無暫時安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發熱四日。厥反五日。復熱四日。厥少熱多。其病當愈。四日至七日。熱不除者。必便膿血。傷寒厥。四日。熱反三日。復厥五日。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。陽氣退。故為進也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以陰陽進退之義互舉。其旨躍然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而利者。必自止。見厥。複利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下利。必自止。而反汗出。咽中痛者。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而利。必自止。若不止。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。其喉不痹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與上發熱四日厥反三日條。申明熱厥互見。並詳其傳經之熱邪。上衝下注不同。即此可知陽氣升陷之幾。而病勢之進退決焉。蓋傳經之邪。其有深淺升降固已。然就深淺言。此熱原為傳經之邪。就升降言。此熱又為正陽之氣。非陽氣升透。則熱入既深。漫無出路。其患非上衝。即下注。豈能遽言愈哉。

白話文:

魏荔彤說:這段文字與前面“發熱四天厥逆三天”的條文互相補充,說明了熱證和厥逆互相出現的現象,並詳細闡述了傳經的熱邪。熱邪向上衝和向下注的情況不同,從這裡可以看出陽氣升降的狀態,以及病情的進退趨勢。傳經的邪氣有深淺升降之分,從深淺的角度看,熱證是傳經的邪氣;從升降的角度看,熱證又是正陽之氣。如果陽氣不能升透,熱邪就會深入臟腑,無路可退。病症要么向上衝,要么向下注,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說痊癒呢?

厥陰病。總宜升陽於陰分。散熱於表分也。此與上條。又在厥陰中辨病勢吉凶之大關鍵也乎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始發熱六日。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。當不能食。今反能食者。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。不發熱者。知胃氣尚在。必愈。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三日脈之。其熱續在者。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。本發熱六日。厥反九日。復發熱三日。並前六日。亦為九日。

與厥相應。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。而脈數。其熱不罷者。此為熱氣有餘。必發癰膿也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凡仲景言日。如他條一二日四五日。及五日六日四日三日。與本條九日。皆設以為驗之辭。俱不可拘。如算法設為問答。以明其數。使人得較量其虧盈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病:升陽散熱,辨吉凶

厥陰病,總宜升陽於陰分,散熱於表分也。此與上條,又在厥陰中辨病勢吉凶之大關鍵也乎。

厥陰病的治療原則,總的來說要升陽於陰分,散熱於表分。這一點與上一條內容相呼應,也是在厥陰病中辨別病情吉凶的關鍵所在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。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,不發熱者,知胃氣尚在。必愈。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三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。本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熱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。

仲景說:傷寒病人開始發熱六天,然後轉為厥陰證,到了第九天開始腹瀉。一般來說,出現厥陰證的人應該不能進食,但現在反而能吃東西,恐怕是體內寒邪已經被驅除出去,吃些索餅,如果沒有發熱,說明胃氣尚存,一定會痊癒。只是擔心暴熱會突然出現,然後又自行退去。三天後再摸脈,如果熱證持續存在,就可以預計在第二天晚上半夜痊癒。這是因為,原本發熱六天,然後轉為厥陰證九天,現在又發熱三天,加上之前的六天,總共也是九天,與厥陰證相應,所以預計在第二天晚上半夜痊癒。

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,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。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

由於發熱時間與厥陰證相應,所以預計在第二天晚上半夜痊癒。三天後再摸脈,如果脈搏數而熱證未退,說明熱氣還沒有完全消散,必然會出現瘡瘍膿腫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凡仲景言日,如他條一二日四五日,及五日六日四日三日,與本條九日,皆設以為驗之辭。俱不可拘。如算法設為問答,以明其數。使人得較量其虧盈也。

魏荔彤說:仲景在其他條文中提到的幾天,比如一二日、四五日,以及五日六日四日三日,還有本條中的九日,都是為了驗證病情的說法。這些時間都不必拘泥,就像算術問題一樣,用問答的形式來說明這些數字,讓人們可以根據這些數字來衡量病情的虧盈變化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吐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

【目】王好古曰。厥陰症。四肢厥冷。爪甲青。脈沉疾。按之有力者。為陽。則當下。宜大承氣湯。如脈沉。按之無力者。為陰。則當溫。宜四逆湯。

喻昌曰。寸脈沉而遲。明是陽去入陰之故。非陽氣衰微可擬。故雖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泄利不止。其不得為純陰無陽可知。況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又陽邪搏陰。上逆之徵驗。所以仲景特於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。而錯雜之邪盡解也。

白話文:

【綱】

張仲景說:傷寒病發六七天,腹瀉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冰冷發麻,下部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利,吐膿血,腹瀉不止,這屬於難治之症。[麻黃升麻湯]可以治療。

【目】

王好古說:厥陰症,四肢冰冷,指甲青紫,脈沉而快,按之有力,屬於陽氣不足,需要瀉下治療,宜用[大承氣湯]。如果脈沉而按之無力,屬於陰氣不足,需要溫補治療,宜用四逆湯。

喻昌說:寸脈沉而遲,說明陽氣衰微,轉入陰中,而非純粹的陽氣衰微。雖然手足冰冷發麻,下部脈搏摸不到,腹瀉不止,但這些症狀並非純粹的陰氣不足,可以證明陽氣仍然存在。更何況咽喉不利,吐膿血,是陽邪搏擊陰氣,上逆的表現。所以仲景特別在陰中提出要讓陽氣發汗,這樣錯綜複雜的邪氣就能夠完全消除。

魏荔彤曰。寸。上焦之部位。陽分之脈也。而見沉遲。寒格於熱。上熱伏於寒下可知。手足厥冷。陽陷入陰。寒格熱伏又可知。下部尺脈不至。平日之寒下腎虛又可知。是腎陽素弱。陽陷於陰。熱格於寒之故。如繪目前。何可任陽澌滅乎。但陽畢竟在陰中。雖弱。未嘗無也。

熱畢竟伏寒下。惟郁。故反能為害也。咽喉不利。唾膿血者。熱邪不肯屈伏而上衝於肺為患也。泄利不止。熱邪既不能上達。不得不隨陰氣。而為挾熱之利也。即是熱邪伏郁陰中。陽氣必勃動於陰分。固極難為升舉。不易致透表散邪。治之得愈矣。然非有陰無陽。厥去不還之死症也。

白話文:

魏荔彤說:寸脈,是上焦的部位,屬於陽分的脈絡。如果寸脈沉遲,就表示寒邪阻隔了熱氣,上焦熱氣被寒邪壓制在下方,可以得知。手足厥冷,說明陽氣陷入陰分,寒邪阻隔熱氣,也可以得知。下部尺脈不到,平日的寒邪下沉腎虛,也可以得知。這說明腎陽本來就虛弱,陽氣陷入陰分,熱氣被寒邪阻隔的緣故。就如同眼前的圖畫一樣,怎麼可以任由陽氣消失呢?雖然陽氣畢竟還在陰分之中,雖然虛弱,但並非完全沒有。

熱氣畢竟被寒邪壓制在下方,只是鬱積著,所以反而會造成傷害。咽喉不利,吐出膿血,是因為熱邪不肯屈服,向上衝擊肺部造成傷害。泄瀉不止,是因為熱邪既不能向上,只能順著陰氣向下,而造成挾熱的泄瀉。這說明熱邪鬱積在陰分之中,陽氣必然會在陰分中勃動,所以極難向上升舉,不易散發邪氣。治療得當就會痊癒。然而,如果沒有陰氣,只有陽氣,就會出現厥逆不返的死症。

仍當以破陰升陽為主治。用麻黃升麻湯。與烏梅丸。同理。而各有義。烏梅丸意在緩以收功。治胃厥以安蛔。麻黃升麻湯意在急於奏捷。理肺熱以發汗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手足厥寒。脈細欲絕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若其人內有久寒者。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
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厥寒脈細。似四逆症。然直中之厥陰。宜四逆。若傳經之邪。先盛後衰。漸至不振。則此時之寒。固宜急理。而當日之熱。尤宜回顧也。病在陰厥。一熱一厥。互爭日久。厥陰血臟。血未有不虧者。故厥陰病之末。不惟陽氣衰而陰血亦亡。法當於救陽之中顧陰也。

白話文:

仍然應該以破陰升陽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。使用麻黃升麻湯,並配以烏梅丸。它們雖然同屬一個道理,但各自有不同的功效。烏梅丸旨在緩慢收效,治療胃厥,安定蛔蟲。麻黃升麻湯則旨在迅速奏效,治療肺熱,發汗解表。

張仲景說:手腳厥寒,脈搏細弱幾乎要消失,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如果患者體內有長期寒邪,則應該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。

魏荔彤說:厥寒脈細,看似四逆症,但直接影響了厥陰,所以需要使用四逆湯。如果邪氣傳經,先盛後衰,逐漸衰弱不振,那麼此時的寒邪,固然應該緊急處理,但當日的熱邪也應該重視。病症在於陰厥,寒熱交替,互相爭鬥已久,厥陰血臟,血氣必然虧損。因此厥陰病的末期,不僅陽氣衰弱,陰血也枯竭。治療方法應該在救治陽氣的同時,也要顧及陰血。

不然。陰亡而陽亦終歸於亡。何救之有。所以主當歸四逆。救陽兼補其血也。設或陰盛於陽。陽衰於陰。內有久寒。則加姜萸。雖扶陽之力較多。而養陰之意不失。所以救肝血於熱邪既傷之後。扶陽氣於厥多熱少之時。此方內第一適用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
【目】鰲按。晬時脈還。非無因而自還也。乃灸之而後還也。若不還。是無根之陽。隨火勢上升而脫也。亦有陰無陽之厥陰也。安望其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發熱而厥。七日。下利者。為難治。傷寒發熱。下利。厥逆。躁不得臥者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陰氣耗盡,陽氣最終也會消亡,怎麼救治呢?所以要服用當歸四逆湯,既救陽氣,又補血。如果陰盛陽衰,陽氣衰弱於陰氣,體內有久寒,則要加薑萸。雖然扶陽之力較多,但也不失養陰之意。因此,在肝血被熱邪所傷之後,以及陽氣衰弱、厥多熱少時,可以用此方救治。這是此方最適合使用的時機。

仲景說,腹瀉之後脈搏消失,手足冰冷,到了特定時間脈搏恢復,手足變暖則可活,脈搏不恢復則會死亡。

鰲按:脈搏在特定時間恢復,不是無緣無故自己恢復的,而是灸炙之後才恢復的。如果脈搏不恢復,就是無根之陽,隨着火勢上升而消亡。也可能是陰無陽的厥陰,就不要指望能活了。

仲景說,發熱而厥,持續七天,並且腹瀉,這是難以治療的。傷寒發熱,腹瀉,厥逆,躁動不安,無法平躺者會死亡。

傷寒發熱。下利至甚。厥不止者死。

【目】戴原禮曰。陰陽之病。皆能發厥。故有陰厥陽厥。皆病之深者。而陽厥尤易誤。必初得病頭疼身熱外。別有陽症。五六日方發厥。雖厥猶畏熱。或飲水。或揚手擲足。煩躁不得臥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乃為陽厥也。近有陽病。自腰以上極熱。兩腳常冷。蓋三陰脈不至頭。故頭不疼。三陽脈下不至足。故足冷也。

吳綬曰。有屍厥者。經言少陰脈不至。腎氣微。奔氣促迫。宗氣反聚。血結心下。陽氣退下。熱歸陰股。而為屍厥也。急刺期門巨闕。

陳士鐸曰。傷寒發熱而能發厥。便有可生之機。以厥則邪能外出也。然厥可暫而不可久。況身熱而下利至甚。如何可久厥而不止乎。宜為死症也。蓋下寒上熱。鬱結於中。而陰陽之氣。不能彼此相接也。必須和陰陽而通達上下。則死可變生。方用人參三兩。白朮五錢。附子二錢。甘草、蘇子各一錢。自然厥利俱止。倘服後厥仍不止。真不可救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熱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死。

**【目】**戴原禮說:陰陽之病,都能發厥,所以有陰厥陽厥。皆是病入深處的表現,而陽厥尤其容易誤判。必須在初得病頭疼身熱外,還伴有陽症,五六日後才發厥。即使發厥,仍畏熱,或喝水,或揮手擲足,煩躁不安無法躺下,大便秘結,小便赤色,這就是陽厥。近年來,也有一些陽病,自腰以上極度發熱,兩腳卻常冷,這是因為三陰脈不至頭,所以頭不痛;三陽脈下不至足,所以足冷。

**吳綬說:**有屍厥者,經書上說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弱,奔氣促迫,宗氣反聚,血液凝結於心下,陽氣退下,熱氣歸於陰股,而形成屍厥。應立即刺期門、巨闕穴。

**陳士鐸說:**傷寒發熱而能發厥,其實還有生機。因為發厥代表邪氣可以外泄。然而,厥只能暫時存在,不能持久,何況身體發熱又下痢不止,如何能久厥而不止呢?這應是死症。這是因為下寒上熱,鬱結於中,陰陽之氣無法互相溝通。必須調和陰陽,讓氣血流通上下,才能轉死為生。當用人參三兩、白朮五錢、附子二錢、甘草、蘇子各一錢。自然厥利皆止。如果服用後厥仍不止,那就真的無藥可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