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3)

1. 胸脅滿痛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熱少厥微。指頭寒。默默不欲食。煩躁。數日。小便利。色白者。此熱除也。欲得食。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。其後必便血。

【目】吳綬曰。治脅下痛。加枳殼、青皮、枯梗、芍藥。脅下硬。加牡蠣粉。若憎寒拘急。往來寒熱。而胸脅滿者。加桂枝、白芍。俱小柴胡湯內加之。

李時珍曰。此宜小柴胡湯、抵當湯、黃芩芍藥湯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,傷寒初期出現發熱、神志不清、手指冰冷、沉默不愛吃東西、煩躁不安,持續好幾天,小便量少且顏色白,這是熱邪消退的表現。如果病人想要吃東西,就代表病情在好轉。但是,如果出現昏迷伴隨嘔吐,胸脅部脹滿,之後可能會出現便血。

吳綬說,治療脅下疼痛,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枳殼、青皮、枯梗、芍藥。如果脅下部位硬塊,可以加牡蠣粉。如果病人怕冷、身體僵硬、反覆發熱、胸脅部脹滿,可以加入桂枝、白芍。

李時珍說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柴胡湯、抵當湯、黃芩芍藥湯。

魏荔彤曰。此就邪熱之微。陽氣之出。易於升舉而得愈者。明之也。若小便色不白。即熱少厥微。然有煩躁病在。日久郁內。無所宣泄。遂致上衝下注。且下肝臟之血。示人不可輕忽其微熱也。此條總是一串成文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婦人發熱惡寒。經水適來。熱除。脈遲。身涼。胸滿如結胸狀。譫語者。刺期門。

吐下後。脈微。心下痞。脅痛。氣上衝咽。眩冒。脈動惕者。必成痿。下後。脈弦者。必兩脅拘急。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陰筋者。名臟結。死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左右者。陰陽之道路。脅之部也。宿痞在脅。則陰陽之道路不通。故邪不得傳經而直入於臟。是以死。

白話文:

魏荔彤曰:

這就屬於邪熱微弱,陽氣想要外散,容易升舉而痊癒的情況。明白了吧?如果小便顏色不白,就是熱邪少而厥陰微盛。然而患者有煩躁症狀,時間一久郁積在體內,無法宣洩出去,最終導致上衝下注,並且侵犯肝臟的血液。這說明不可輕忽微熱。這條內容總體來說就是一串完整的論述。

【綱】仲景曰:

婦人發熱惡寒,月經剛來時熱退,脈象遲緩,身體發涼,胸部滿悶如結胸狀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者,刺期門穴。

瀉下之後,脈象微弱,心下痞滿,脅肋疼痛,氣往上衝咽喉,頭昏目眩,脈象跳動不安,必定會發展成痿證。瀉下之後,脈象弦急,必定會兩脅拘急,脅肋下原本就有痞塊,連接到臍旁,疼痛牽引到小腹,深入陰部筋脈,名為臟結,會導致死亡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:

左右指的是陰陽的通道,也就是脅肋部位。如果宿積的痞塊在脅肋,則陰陽通道不通暢,所以邪氣無法沿經絡傳導,而直接侵入臟腑,因此就會導致死亡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人手足厥冷。脈乍緊者。邪結在胸中。心中滿而煩。飢不能食者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
【目】吳綬曰。胸滿多用吐法。實者瓜蒂散。虛者人參蘆。或以香蘇散送下。以手探喉中吐之。亦可。傷寒三四日。已傳少陽經。脈弦口苦。發熱而胸滿。小柴胡湯。胸中滿悶者。加桔梗、枳殼各二錢以利之。胸脅滿而煩者。加栝蔞實三錢。黃連一錢半。活人治胸滿。氣痞不寬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病人手腳冰冷、脈象時而緊時而緩的,是邪氣結聚在胸中,心中滿悶煩躁,吃不下飯,病症在胸中,應該要催吐。可以用瓜蒂散。

吳綬說,胸部滿悶,多用催吐法,實證可以用瓜蒂散,虛證可以用人參蘆,也可以用香蘇散送服,用手探喉催吐。傷寒發病三四天,已經傳入少陽經,脈象弦緊,口苦,發熱且胸部滿悶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,若胸中滿悶者,可以加桔梗、枳殼各兩錢以利氣。胸脅滿悶煩躁者,可以加栝蔞實三錢、黃連一錢半。活人治療胸部滿悶、氣痞不舒的病症。

只用桔梗、枳殼各二錢。生薑五片。名曰枳殼湯。凡心之上。胸之分。宜枳殼。心之下。胃之分。宜枳實。蓋枳殼能泄至高之氣。枳實泄至低之氣。栝蔞仁能泄肺。滌胸中痰垢之要藥也。故胸滿而煩必加之。一法。治痞氣胸滿。用小麥麩一二升。以生枳殼切半同炒令熱。去枳殼。

以帛包麩熨胸中。冷則易。則氣易散而愈。

白話文:

只用桔梗、枳殼各兩錢,生薑五片,稱為枳殼湯。凡是心臟以上、胸腔的部分,適合用枳殼;心臟以下、胃的部分,適合用枳實。因為枳殼能泄去上焦之氣,枳實泄去下焦之氣。栝蔞仁能泄肺氣,是清除胸中痰垢的重要藥物。所以胸滿煩悶時,一定要加上它。還有一種方法,用來治療痞氣胸滿,用小麥麩一二升,和切半的生枳殼一起炒熱,去掉枳殼,用布包著麩熨貼胸部,冷了就換熱的,這樣氣就能容易散開而痊癒。

2. 腹滿痛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清穀。不可發表。汗出必腹滿。

下利。腹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先溫其里。乃攻其表。溫里宜四逆湯。攻表宜桂枝。傷寒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傷寒四五日。腹中痛。若轉氣下趣少腹者。此欲下利也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噦而腹滿。氣上而不下也。視其前後部。有不利者。則利之以降其氣。前部。小便也。後部。大便也。或用五苓散。或用小承氣湯。

張云岐曰。傷寒邪在三陰內。不得交通。故為腹痛。手足之經。皆會於腹。如脈弦而腹痛。過在厥陰肝。太陰肺。刺太谿太淵太陵。脈沉而腹痛。過在太陰脾。少陰腎。手厥陰心包。刺太谿太陵。脈沉細而腹痛。過在太陰脾。少陰心。刺大白神門三陰交。此刺腹痛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拉肚子導致清穀不化,不能使用發散的藥物。如果出汗,肚子一定會脹滿。

拉肚子、肚子脹滿、身體疼痛的人,應該先溫暖內臟,再攻散表邪。溫暖內臟適合使用四逆湯,攻散表邪適合使用桂枝。

傷寒導致呃逆和肚子脹滿,要觀察前後部位,哪個部位不通暢,通暢之後就會好轉。傷寒發病四五天,肚子痛,如果氣機轉移向下趨向小腹,這是要拉肚子的徵兆。

成無己說,呃逆和肚子脹滿,是氣機上而不下。觀察前後部位,有不通暢的地方,就要通暢它來下降氣機。前面指的是小便,後面指的是大便。可以用五苓散或小承氣湯。

張云岐說,傷寒邪氣在三陰經內,不能相互流通,所以會造成腹痛。手足的經脈都彙集在腹部。如果脈象弦緊而腹痛,病邪在厥陰肝經、太陰肺經,可以刺太谿、太淵、太陵穴。如果脈象沉而腹痛,病邪在太陰脾經、少陰腎經,可以刺太谿、太陵穴。如果脈象沉細而腹痛,病邪在太陰脾經、少陰心經,可以刺大白、神門、三陰交穴。這些都是治療腹痛的針灸方法。

魏荔彤曰。二條。乃言直中厥陰之寒邪。有急行溫里之法。徐可升舉其陽。由厥陰而少陽。以返於太陽之表也。下利本症也。腹滿痛。陰寒內結也。身體疼痛。寒邪拘急也。此必先使陽回於少陰。而後厥陰之侵及者可徐圖之。且寒邪本自少陰發源。源頭之陽水既溫。則灌溉於肝木者皆春泉矣。

是溫腎即以溫肝也。然不攻其表。則厥陰本經之陰寒。留滯不散。於是用桂枝攻表也。首條。下利清穀。則裡寒陽微可審。不先溫里回陽。遽發其汗。邪即散。陽必亡。陽愈衰。陰愈盛。腹滿猶小患也。必至厥冷不還。脈微至絕矣。豈非失於溫里乎。三條。乃預防下利之因也。

白話文:

魏荔彤說:

第一條:

文中提到直中厥陰的寒邪,有急行溫裡的治療方法,可以徐徐升舉陽氣,由厥陰升至少陽,再返回太陽之表。下利是本症,腹滿痛是因為陰寒內結,身體疼痛是寒邪拘急。這必須先使陽氣回歸少陰,然後才能慢慢處理厥陰的侵襲。而且寒邪本來就從少陰發源,源頭的陽水溫暖了,就能滋養肝木,就像春天的泉水一樣。

所以溫腎就等於溫肝。但是如果不攻其表,厥陰本經的陰寒就會留滯不散,因此要用桂枝來攻表。

第二條:

下利清穀,說明裡寒陽微,要先溫里回陽,不能急著發汗。如果寒邪散了,陽氣就會消失。陽氣越衰,陰氣就越盛,腹滿只是小毛病,最終會導致厥冷不回,脈搏微弱甚至消失。這不是失於溫里嗎?

第三條:

這是預防下利的措施。

轉氣下趣。為寒為熱。俱有此症。凡傷寒症中見此。則知其為欲自利。然在陽明胃邪。則為欲下行之機。在厥陰肝邪。則為欲下陷之候。邪欲其去。以下利而痊。正欲上升。以下利而危。必然之理也。

白話文:

轉氣下趣,這代表了病態可能是寒或熱,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。若在感冒症狀中出現此徵兆,我們可以推測這可能是想要自行排出體內物質的徵象。然而,如果這種症狀發生在陽明胃邪的情況下,它表明瞭想要向下移動的機制;而在厥陰肝邪的情況下,則是預示了想要下陷的狀態。邪氣想要離開身體,通過排便得到恢復,而如果正氣想要上升,但卻通過排便進行,這是必將遵循的自然原則。

3. 少腹滿急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尺寸脈微緩者。厥陰受病也。當六七日發。其症少腹煩滿。而囊縮。

病者手足厥逆。言我不結胸。小腹滿。按之痛者。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陰筋者。名臟結。死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少腹。下焦所治。當膀胱上口。主分別清濁。冷結在膀胱。或用真武湯。

夫胸中滿。心下滿。皆氣也。腹滿者。多有燥屎也。少腹滿者。有物聚也。蓋身半以上。同天之陽。身半以下。同地之陰。清陽出上竅。濁陰出下竅。故在上滿者。氣也。在下滿者。物也。物者。溺與血耳。邪結下焦。則津液不通。血氣不行。或溺或血。留滯而腹脹也。若小便利者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,尺寸脈微緩的人,是厥陰受病了,大約在六七天後發病。症狀是少腹煩滿,且陰囊縮小。

病人手足厥逆,說自己沒有胸悶,但小腹滿,按壓時疼痛,這是寒氣結在膀胱關元穴。如果脅下原本就有痞塊,且連接到臍旁,疼痛引發到少腹,並深入陰筋,這就是名為臟結的病,會致死。

王肯堂說,少腹是下焦所管轄的地方,位於膀胱上口,負責分辨清濁。寒氣結在膀胱,可以服用真武湯。

胸中滿和心下滿都是氣的表現。腹部滿多半是燥屎積聚。少腹滿則是物體聚積。因為人體上半部與天之陽相通,下半部與地之陰相通,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。所以上半身滿是氣的表現,下半身滿是物的表現。所謂的「物」,就是尿液和血。邪氣結在下焦,就會導致津液不通,氣血運行不暢,尿液或血液停滯,造成腹脹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是好的兆頭。

蓄血之症。小便不利者。溺澀症也。俱是熱病。惟冷結膀胱。少腹滿一症。為寒病。有手足厥冷可辨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仁承氣湯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如狂者。熱在下焦。必與血相搏。若不蓄。為熱迫之。則血自下。下則熱隨血出而自愈。不下則血為熱搏。蓄積於下。而少腹急結。乃可攻之。以下熱散血。內經曰。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。先治其外。後調其內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,太陽病(傷寒)沒有解除,熱氣凝結在膀胱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血會自行排出。排出後就會痊癒。如果外邪沒有解除,還不能攻治。應該先解除外邪,外邪解除後,只剩下少腹緊縮疼痛,就可以用藥攻治。適合服用桃仁承氣湯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如狂者。熱在下焦。必與血相搏。若不蓄。為熱迫之。則血自下。下則熱隨血出而自愈。不下則血為熱搏。蓄積於下。而少腹急結。乃可攻之。以下熱散血。內經曰。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。先治其外。後調其內。此之謂也。

成無己說,像發狂一樣的病人,熱氣在下焦,必然會與血液相搏。如果沒有蓄血,是熱氣逼迫血液,就會自行排出。排出後熱氣隨著血一起出來,就會自行痊癒。如果沒有排出,血液被熱氣攻擊,就會積存在下焦,導致少腹緊縮疼痛,這時就可以用藥攻治。方法是往下引導熱氣,散開積血。內經說,從外而內,內部熱氣盛,應該先治療外邪,之後再調整內部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