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發黃

【綱】仲景曰: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,因作結胸。但頭汗出,余處無汗,至頸而還。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。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:頭汗出而身發黃者:茵陳蒿湯十分;五苓散五分。拌和。每服一錢,水下,日三服。

張云岐曰:寒氣侵人,人即發熱以拒之,是為發陽。助陽散寒,一汗而寒熱解矣。不汗而反下,故熱內陷而成結胸。炎上而但頭有汗,且小便不利,致濕熱內蒸,黃色外見也。解表清火利水,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劑而三善備。且以見太陽發熱之治,與陽明迥別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結症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震亨曰:寒熱在裡不散,熱蓄於脾胃,腠理不開,瘀熱與宿谷相薄,鬱蒸不消化,故發黃。發黃與瘀血外症及脈俱相似。但小便不利為發黃;小便自利為瘀血。要之,發黃之人,心脾蘊積,發熱引飲,脈必浮滑而緊數。若瘀血症即如狂,大便必硬。此異耳。

樓全善曰:此蓄血在下焦而發黃者也。

柯琴曰:太陽病發黃與狂,有氣血之分。小便不利而發黃者,病在氣分,麻黃連翹赤小豆症也。小便自利而如狂者,病在血分,抵當湯症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身體則枯燥。但頭汗出,齊頸而還,其身發黃。

【目】朱肱曰:病人服湯,得小便利,如皂莢汁赤,一宿腹減,則黃從小便中出也。古人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梔子柏皮湯,可選用之。

陶華曰:內經云:濕熱相交,民多病癉,發黃是也。謂單陽而無陰也。太陰脾土為濕熱所蒸,色見於外,曰發黃。濕勝則如熏黃而晦;熱勝則如橘黃而明。傷寒至於發黃,熱勢已極,且如蓄血,大抵相類。設或寸口無脈;鼻出冷氣;與夫形如煙燻;搖頭直視;環口黧黑;舉體發黃,是皆真臟氣絕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;數則為熱;動則為痛;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煩躁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下因硬,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余無汗,齊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。

【目】方中行曰:此條本言結胸之症,敘其由,繪其狀,而明其治也。若不結胸以下,乃就變症之輕者言之。但頭汗出者,乃諸陽之本,陽健故汗出也。余無汗者,陰脈上不過頸也。小便不利者,陽不下通,陰不任事,化不行而濕停也。濕停不行,必更滲土而入胃,胃土本濕,得滲則盛,既盛且停,熱氣鬱蒸,發為身黃也。

白話文:

發黃

【概論】

仲景說:疾病本來是屬於陽熱的,卻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導致熱邪內陷,形成結胸的症狀。症狀表現為只有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不出汗,汗到脖子就停止了,而且小便不順暢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另外,傷寒導致的瘀熱在體內,身體也一定會發黃,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

朱肱說:頭部出汗而身體發黃的,可以用茵陳蒿湯十分,加上五苓散五分,混合在一起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送服,一天三次。

張云岐說:寒氣侵犯人體,人體會發熱來抵抗,這就是陽氣在發揮作用。如果能幫助陽氣驅散寒氣,發汗一次就能解決寒熱的問題。如果沒有發汗,反而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導致熱邪內陷形成結胸。熱邪向上熏蒸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,而且小便不順暢,導致體內濕熱鬱積,黃色就顯現出來了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解表、清熱、利水,一次就能達到三種效果,這也說明了太陽病發熱的治療方法,與陽明病的治療方法是完全不同的。

【概論】

仲景說: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搏沉而結實,少腹部僵硬,小便不順暢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血造成的;如果小便順暢,卻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則是體內有瘀血積結,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

朱震亨說:寒熱在體內無法散開,熱邪積蓄在脾胃,皮膚腠理無法打開,瘀熱和宿食互相衝撞,鬱積蒸騰無法消化,所以會發黃。發黃的症狀與瘀血的外在表現和脈象都很相似,但小便不順暢是發黃的表現,小便順暢則是瘀血的表現。總之,發黃的人,心脾有積熱,會發熱而想喝水,脈象一定是浮滑而緊數的。如果是瘀血的症狀,則會出現像發狂一樣的表現,大便也一定會很硬,這些都是不同的地方。

樓全善說:這種發黃是因為下焦有蓄血造成的。

柯琴說:太陽病引起的發黃和發狂,有氣和血的區別。小便不順暢而發黃,病在氣分,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。小便順暢卻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病在血分,可以用抵當湯治療。

【概論】

仲景說:太陽病,得了中風,用火攻的方法發汗,導致邪風被火熱灼燒,血氣流動錯亂,失去了正常的規律,兩陽之氣互相熏蒸灼熱,身體就會變得乾燥,只有頭部出汗,汗到脖子就停止了,身體會發黃。

【細目】

朱肱說:病人服藥後,小便如果順暢,呈現像皂莢汁一樣的紅色,過一夜腹部就會減輕,這表示黃疸是從小便中排出。古人說,治療濕氣不應當只考慮利尿,還要考慮其它方法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梔子柏皮湯可以選擇使用。

陶華說:《內經》說:濕熱相互交織,人們容易得黃疸病,發黃就是這樣。這是說只有陽熱而沒有陰寒。太陰脾土被濕熱蒸發,顏色顯現在外,就叫做發黃。濕邪旺盛,就會呈現像被煙熏過的黃色,暗淡不明;熱邪旺盛,就會呈現像橘子一樣的黃色,明亮鮮豔。傷寒發展到發黃,表示熱邪已經到了極點,而且像體內有蓄血一樣,大致是相似的。如果寸口脈沒有脈搏,鼻子呼出冷氣,形狀像被煙熏過,搖頭直視,口唇周圍發黑,全身發黃,這都是臟腑真氣衰竭的表現。

【概論】

仲景說:太陽病,脈搏浮動而快速,浮是表示有風邪,數是表示有熱邪,動是表示有疼痛,快速又表示虛弱。出現頭痛發熱,稍微有盜汗,反而怕冷,這是表邪沒有解除的表現。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脈搏就會從快速轉為遲緩,胸膈內部有拒絕按壓的疼痛,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膈膜,出現氣短煩躁,心中懊惱不安,陽氣內陷,心下部位因而變硬,這就形成了結胸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沒有形成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汗到脖子就停止了,小便不順暢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

【細目】

方中行說:這條主要是說結胸的症狀,敘述了結胸的起因和表現,並說明了治療方法。如果沒有形成結胸的描述,是針對病情較輕的情況說的。只是頭部出汗,是陽氣旺盛的表現,所以才會出汗。其他地方不出汗,是因為陰脈沒有向上超過頸部。小便不順暢,是陽氣無法下行疏通,陰氣無法承擔責任,氣化功能無法運行,導致濕氣停滯。濕氣停滯不散,一定會滲入脾胃。脾胃本來就濕氣重,得到濕氣的滲入就會更盛。濕氣既盛又停滯,熱氣就會鬱積蒸發,導致身體發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