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9)

1. 少腹滿急

【綱】仲景曰:尺寸脈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,其症少腹煩滿,而囊縮。

病者手足厥逆,言我不結胸,小腹滿,按之痛者,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。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名臟結,死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:少腹,下焦所治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。冷結在膀胱,或用真武湯。

夫胸中滿、心下滿,皆氣也;腹滿者,多有燥屎也;少腹滿者,有物聚也。蓋身半以上,同天之陽;身半以下,同地之陰。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故在上滿者,氣也;在下滿者,物也。物者,溺與血耳。邪結下焦,則津液不通,血氣不行,或溺或血,留滯而腹脹也。若小便利者,

蓄血之症,小便不利者,溺澀症也,俱是熱病。惟冷結膀胱、少腹滿一症,為寒病,有手足厥冷可辨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仁承氣湯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如狂者,熱在下焦,必與血相搏。若不蓄,為熱迫之,則血自下,下則熱隨血出而自愈。不下則血為熱搏,蓄積於下,而少腹急結,乃可攻之,以下熱散血。《內經》曰: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後調其內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【綱】仲景說,如果把脈發現脈象微弱且遲緩,表示是厥陰經生病了,大約會在六七天後發作,症狀是小腹煩躁脹滿,陰囊也會收縮。

病人手腳冰冷,說自己沒有胸部悶痛的感覺,而是小腹脹滿,按壓會疼痛,這是因為寒邪積聚在膀胱關元穴的部位。如果胸脅下方本來就有痞塊,而且連到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小腹,甚至延伸到陰莖,這就叫做臟結,屬於不治之症。

【目】王肯堂說,小腹屬於下焦所主管的部位,相當於膀胱的開口,主要負責分辨身體的清濁。寒邪積聚在膀胱,可以使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
一般來說,胸部悶脹、心下悶脹,多半是氣機不暢所導致。腹部脹滿,大多是有乾燥的糞便積聚。而小腹脹滿,則是體內有東西積聚。大概來說,身體上半部屬於像天一樣的陽氣,身體下半部屬於像地一樣的陰氣。清陽之氣從上方的孔竅排出,濁陰之氣從下方的孔竅排出。所以在上半身出現脹滿,多半是氣的問題,在下半身出現脹滿,多半是物質積聚。所謂的物質,指的是小便和血液。如果邪氣積聚在下焦,就會導致津液運行不暢,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可能會出現小便或血液的滯留,導致腹部脹滿。如果小便順暢,

是屬於蓄血的症狀,如果小便不順暢,則是小便澀滯的症狀。這些都屬於熱病。只有寒邪積聚膀胱導致的小腹脹滿,才是屬於寒病,可以從病人手腳冰冷來判斷。

【綱】仲景說,太陽病沒有治好,熱邪積聚在膀胱,病人會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然後開始從下身出血,出血後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,就不能攻下,應該先解除外在的症狀。等到外在的症狀解除後,如果只剩下小腹急迫脹滿,這時才可以攻下。適合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

【目】成無己說,病人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是因為熱邪在下焦,必定與血液相互搏鬥。如果沒有蓄積,是熱邪逼迫血液下行,那麼就會從下身出血,出血後,熱邪隨著血液排出,病情就會自然好轉。如果沒有出血,那麼血液就會被熱邪搏擊,積聚在下腹部,導致小腹急迫脹滿。這時才可以攻下,來散熱並排出積聚的血液。《內經》說:「從外傳入體內,又在體內盛極的疾病,要先治療體表,然後再調理體內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