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10)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10)
1. 囊縮
【綱】仲景曰:尺寸脈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,當六七日發,其症少腹煩滿而囊縮。
【目】朱肱曰:厥陰病,其脈微浮為欲愈,不浮為未愈,宜小建中湯。脈微緩者,必囊不縮,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,為欲愈,宜桂枝麻黃合半湯。尺寸俱沉短者,必囊縮,表氣入腹,宜承氣湯下之。大抵傷寒臟腑傳變,陽經先受病,次傳入陰經,以陽主生,陰主殺也。若六七日傳厥陰,
脈得微緩微浮,為脾胃脈也。故知土氣不受克,邪無所容,榮衛將復,水升火降,則寒熱作而大汗出矣。
王好古曰:厥陰病者,煩滿囊縮,大小便不通,發熱引飲腹滿,尺寸脈俱微緩。煩者,火也;滿者,木也;雖不吐蛔囊縮,但急者,亦木也。火木相合,四肢厥逆,而爪甲青,大小便不通,地道塞也。發熱引飲,邪氣在裡,宜溫之下之。
有以上諸症,大小便俱通,地道不塞,不發渴引飲,邪不在裡,則宜溫之灸之,則裡外相接,以復陽氣,宜正陽散。
白話文:
**【總綱】**張仲景說,如果把脈發現寸脈和尺脈都微弱而緩慢,這是厥陰經受病了。大約會在六七天發作,症狀是小腹煩躁脹滿,並且陰囊會收縮。
**【細目】**朱肱說,厥陰病,如果把脈發現脈象微弱且浮,表示快要痊癒;如果不浮,表示還沒好,應該用小建中湯治療。如果脈象微弱而緩慢,陰囊必定不會收縮。如果出現外在的症狀,像是發熱怕冷,症狀像瘧疾,表示快要痊癒,應該用桂枝麻黃合半湯治療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沉而短,必定會陰囊收縮,這是因為表面的邪氣進入到腹部,應該用承氣湯瀉下。總的來說,傷寒病在臟腑間傳遞變化,陽經會先受病,然後才傳入陰經,因為陽經主生長,陰經主肅殺。如果六七天傳到厥陰經,脈象出現微弱而緩慢或微弱而浮,這是脾胃的脈象,因此可以知道土氣不受剋制,邪氣無處容身,身體的營衛之氣將要恢復,水升火降,就會出現發冷發熱,然後大汗淋漓。
王好古說,厥陰病的症狀是煩躁脹滿,陰囊收縮,大小便不通暢,發熱且想喝水,腹部脹滿,寸脈和尺脈都微弱而緩慢。煩躁是屬於火的表現,脹滿是屬於木的表現。即使沒有吐蛔蟲,但陰囊收縮得很快,也屬於木的表現。火和木相合,就會四肢冰冷,指甲發青,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下水道被阻塞了。發熱且想喝水,這是邪氣在身體內部的表現,應該用溫熱藥物並瀉下。
如果出現以上這些症狀,但是大小便都通暢,下水道沒有阻塞,也沒有口渴想喝水,表示邪氣不在身體內部,那麼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,也可以用艾灸來輔助,使體內和體外都能夠連接起來,從而恢復陽氣。可以使用正陽散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