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8)

1. 不可下
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病,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;利止者愈。

傷寒嘔家,雖有陽明症,不可攻之。陽明病,自汗出;若發汗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。大便雖硬,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、及與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
【目】張云岐曰:非陽明之本病不可下。陽明本病,胃家實也。非痞滿燥實,不可下;非潮熱發渴,不可下;非詈罵親疏,不可下;非脈沉數,不可下;非棄衣登高、目見鬼,不可下。

李梴曰:可下者,脈症全在裡也。若太早、若過,則水穀脫而變生焉。不可下者:諸虛咽腫、嘔吐厥逆、結胸、不轉失氣、臍中左右上下動氣、脈浮細、浮虛、浮澀、帶遲、惡寒等症。下之則危,隨宜以溫熱藥救之。
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、腹滿微喘、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。若下之,則腹滿小便難也。

【目】朱肱曰:脈浮不可下;脈虛不可下;惡寒不可下;嘔吐不可下;小便清不可下;不轉失氣不可下。大便堅小便數,不可用承氣湯(乃脾約丸症也)。大便硬小便少者,不可攻。

柯琴曰:此中風傷寒,胃實轉胃虛,初能食而致反不能食之機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病,脈浮而緊、咽燥口苦、腹滿而喘、發熱汗出、不惡寒、反惡熱、身重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、客氣動膈、心中懊憹、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:大抵傷寒最慎於下。若表未罷,不可亂投湯劑,虛其胃氣。仲景云:表解而內不消,非大滿,猶生寒熱,則病不除也。表已解而內不消,大滿大實,堅有燥屎,乃可下之;雖四五日不能為禍。若不宜下而攻之,內虛熱入、協熱遂利、煩躁,諸變不可勝數;輕者困,重者死。古人所以傷寒有承氣之戒。脈浮不可下,其病在表,宜發汗;下之則為懊憹、為痞、為結胸。脈虛細不可下。惡寒不可下,以惡寒為表之虛;雖是陽明症,尚惡寒,即與太陽合病,屬表,但可發汗。少陰惡寒,當溫之。嘔吐者不可下,宜與小柴胡和解。不轉失氣不可下,與小柴胡。明日又不大便,脈反微澀,裡虛也,為難治,姑與黃耆建中湯。

程郊倩曰:陽明中風,病在氣分,故不可妄下。

【綱】仲景曰:發汗、若下之,而發煩熱、胸中窒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

【目】吳綬曰:凡有惡寒惡風者;凡腹滿時減時滿者;凡腹脹滿可揉可按虛軟者;凡陰虛勞倦者;凡手足逆冷尺脈弱者;凡脈在表者,俱不可下。凡脈沉,不實不疾,按之無力者;凡亡血、虛家;及婦人經水適來適斷、熱入血室、與夫胎前產後崩漏等症;及小便頻數、小便清而大便秘者,俱不可下也。

鰲按:此熱傷君主,心氣不足而然也,故不可下。

白話文:

不可下

【重點】 張仲景說:陽明病,如果病人覺得心下(胃部)脹滿難受,就不能用瀉下的藥物。如果用了瀉下藥,腹瀉就會無法停止,導致死亡;如果腹瀉停止了,病才會好轉。 傷寒引起的嘔吐病人,即使出現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能用瀉下藥。陽明病,如果病人自己會流汗,再用發汗的藥物,就會導致小便自利,這是體內津液耗竭的現象。即使大便乾燥,也不能用瀉下藥,應該等病人自己想大便時,用蜂蜜煎煮的藥液或土瓜根、豬膽汁等導入肛門來幫助排便。

【細目】 張云岐說:不是陽明病的根本問題就不能用瀉下藥。陽明病的根本問題是胃腸實熱。如果不是痞滿、燥實的症狀,就不能用瀉下藥;如果沒有潮熱和口渴,就不能用瀉下藥;如果沒有胡言亂語、不辨親疏的症狀,就不能用瀉下藥;如果脈象不是沉而數,就不能用瀉下藥;如果沒有脫衣登高、看到鬼等異常行為,就不能用瀉下藥。 李梴說:可以用瀉下藥的情況是,脈象和症狀都顯示病在體內。如果太早用藥,或用藥過度,就會導致體內水穀精微脫失,產生其他病變。不能用瀉下藥的情況是,各種虛弱、咽喉腫痛、嘔吐、昏厥、胸部結塊、無法排氣、肚臍上下左右有氣在跳動、脈象浮細、浮虛、浮澀、帶遲、怕冷等症狀,用了瀉下藥就會有危險。應該根據情況,用溫熱的藥物來救治。

【重點】 張仲景說:陽明中風,病人會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、輕微喘氣、發熱怕冷、脈象浮而緊。如果用了瀉下藥,就會導致腹部脹滿、小便困難。

【細目】 朱肱說:脈象浮不能用瀉下藥;脈象虛弱不能用瀉下藥;怕冷不能用瀉下藥;嘔吐不能用瀉下藥;小便清澈不能用瀉下藥;無法排氣不能用瀉下藥。如果大便硬結,小便次數多,不能用承氣湯(而是脾約丸症);如果大便硬結,小便量少,也不能用瀉下藥。 柯琴說:這說明中風、傷寒初期是胃實證,後來會轉為胃虛證,一開始能吃東西,後來卻不能吃了。

【重點】 張仲景說:陽明病,如果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喘氣,發熱出汗,不怕冷反而怕熱,身體感覺沉重,如果用了瀉下藥,就會導致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膈膜,心中煩躁不安,舌苔黃膩。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
【細目】 朱肱說:總體來說,傷寒病最要謹慎用瀉下藥。如果病邪還在體表,就不能亂用瀉下藥,會損傷胃氣。張仲景說,如果表邪已經解除,但體內還有積滯,沒有嚴重脹滿,仍然會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病就無法痊癒。表邪已經解除,但體內有嚴重脹滿、堅硬的燥屎,這時才能用瀉下藥。即使四五天不用瀉下藥,也不會造成危害。如果不適合用瀉下藥卻用了,就會導致體內虛弱,熱邪乘虛而入,引起協熱下利、煩躁等很多變證,輕則身體困倦,重則死亡。所以古人對於傷寒病有承氣湯的警戒。脈象浮不能用瀉下藥,因為病邪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藥;如果用了瀉下藥,就會導致心煩、痞滿、結胸等症狀。脈象虛細不能用瀉下藥;怕冷不能用瀉下藥,因為怕冷是體表虛弱的表現。即使是陽明病,但如果還怕冷,就表示是與太陽病合併,病邪在體表,只能用發汗藥。少陰病怕冷,應該用溫補的藥物。嘔吐不能用瀉下藥,應該用小柴胡湯調和。無法排氣不能用瀉下藥,要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第二天還是不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澀,表示體內虛弱,很難治療,可以先用黃耆建中湯。 程郊倩說:陽明中風,病邪在氣分,所以不能隨便用瀉下藥。

【重點】 張仲景說:如果用發汗藥或瀉下藥後,出現煩熱、胸悶等症狀,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。

【細目】 吳綬說:凡是怕冷怕風、腹部時脹時消、腹部脹滿可以按揉但感覺虛軟、身體陰虛勞累、手腳冰冷脈象弱、脈象在體表的,都不能用瀉下藥。凡是脈象沉、不實不快、按下去無力的,凡是失血、體虛、婦女月經來潮或剛結束、熱邪進入血室、孕前產後崩漏等症狀,以及小便次數多、小便清澈而大便秘結的,都不能用瀉下藥。 鰲按:這說明是熱邪傷及心臟,心氣不足,所以不能用瀉下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