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 (7)
卷十 (7)
1. 可下
【目】李梴曰:里症具而脈沉實者,宜下。若下後熱不退,脈未和者,猶當量虛實再下。若失下,則邪無從出。又或應下而反汗之,則津液內竭,變為動悸等症。
鰲按:腹大滿不通,是胃中燥屎上攻也,故可攻。
【綱】仲景曰: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宜大承氣湯。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陽明病,發熱,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【目】鰲按:數為在腑,故滑而數,為有食,為當下之症。二條,腹滿如故,乃下之,雖當減而未盡,故更當下也。三條,表雖未解而邪甚於里,故當急攻。四條,汗多亡陽,又當急下以存津液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症,大便難,身熱者,此為熱也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【目】李梴曰:傷寒熱氣入臟,流於少陰之經,咽焦,口燥渴,腎水乾也。熱病熱不已,目睛不和,亦腎水乾也。皆急下以救腎水。陽明發熱汗多,或已汗不解,腹滿痛,及譫狂,不大便者,皆急下以存胃液。傷寒脈弦而遲,弦為寒,遲為臟;脈大而緊,大為陽,緊為寒,俱謂之陽中伏陰,急下以分陰陽。
又下利,旦部脈平,心下硬者,內實也。下利脈遲而滑,或浮大,按之反澀,惡食者,皆胃有宿食也。但宿食忌巴豆,只宜用大黃盪滌。
劉完素曰:下後熱不退,再下之,熱愈盛,脈微,氣虛,力弱,不加以法,則無可生之理。若輟而不下,則邪熱極盛,陰氣極衰,脈息斷絕,必不可救。如此之症,下亦死,不下亦死。
經云:三下而熱不退者死。後人有三四次,至十數次而生者,此乃偶中,不可為法。但用解毒湯合涼膈散調之,庶不失人命。
汗下後熱不退,不問有汗無汗,宜白虎加人參、蒼朮以解之。
陶華曰:凡言急下者,蓋病熱已迫,將有變也,非若他病,尚可稍緩。
白話文:
李梴說:病症在內部,而且脈象沉實有力,這種情況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瀉下後發熱沒有消退,脈象也沒有平和,就應該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再次瀉下。如果錯失了瀉下的時機,邪氣就沒有辦法排出。還有,如果應該用瀉下治療卻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就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產生心悸等症狀。
鰲按:腹部脹大,飽滿不通暢,這是因為胃中的燥屎向上衝擊所導致,所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
張仲景說:脈象滑而數,表示有積食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腹部脹滿沒有減輕,即使減輕一點點也不算數,還是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腹部脹滿疼痛,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。陽明病,發熱而且大量出汗,也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鰲按:脈象數代表病在內臟,所以脈象滑而數,表示有積食,是應該瀉下的病症。第二條說腹脹如舊,就是瀉下之後,雖然有減輕但沒有完全清除,所以應該再次瀉下。第三條說,雖然表面症狀沒有解除,但是內部邪氣很重,所以應該趕快攻下。第四條說,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耗損,也要趕快用瀉下的方法來保存津液。
張仲景說:傷寒病六七天,眼睛看不清楚,眼珠子不協調,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發熱,這是體內有熱,要趕快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李梴說:傷寒病熱氣進入內臟,流向少陰經脈,導致咽喉焦乾,口渴,這是腎水枯竭。發熱病持續發熱,眼睛不協調,也是腎水枯竭。這些情況都要趕快瀉下以保住腎水。陽明病發熱出汗多,或者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腹部脹滿疼痛,甚至胡言亂語,不大便,這些都是要趕快瀉下以保存胃液。傷寒病脈象弦而遲緩,弦是寒象,遲緩是內臟有病。脈象大而緊,大是陽象,緊是寒象,這些都叫做陽中有陰。
要趕快瀉下以分清陰陽。還有,瀉下後,早晨脈象平和,但心下卻感覺硬,這是內實的表現。瀉下後,脈象遲緩而滑,或者浮大,按下去反而澀,而且厭食,這些都是胃裡有積食。但是對於積食,忌用巴豆,只宜用大黃來蕩滌。
劉完素說:瀉下後發熱沒有消退,再次瀉下,如果熱更盛,脈象微弱,氣虛,身體無力,又不使用正確的方法治療,就沒有活命的機會。如果停止瀉下,邪熱就會極盛,陰氣極衰,脈象斷絕,一定無法救治。這種情況,瀉下也是死,不瀉下也是死。
經典說:瀉下三次發熱沒有消退就會死亡。後人有瀉下三四次,甚至十幾次而活的,這只是偶然碰巧,不能作為常規方法。應該用解毒湯合涼膈散來調治,這樣或許可以保住性命。
發汗或瀉下後,發熱沒有消退,不論有沒有出汗,都應該用白虎加人參、蒼朮來治療。
陶華說:凡是說要「急下」的,都是因為病情危急,將有變化,不像其他的病還可以稍微緩一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