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七 (8)
卷七 (8)
1. 兩感傷寒
[此言最切此病,誠發人之未發。
陳士鐸曰:傷寒兩感,隔經相傳,每每殺人。如:一日宜在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。此順傳經也。今:一日太陽即傳陽明,二日陽明即傳少陽,三日少陽即傳太陰,四日太陰即傳少陰,五日少陰即傳厥陰。此過經傳也。更有一日太陽即傳少陽,
二日陽明即傳太陰,三日少陽即傳少陰,四日太陰即傳厥陰。此隔經傳也。若一日太陽即傳少陰,二日陽明即傳太陰,三日少陽即傳厥陰。此兩感傳也。順傳者,原有生機,至七日自愈;過傳者,有生有死;隔傳者,死多於生;兩感傳者,三日水漿不入,不知人即死。今傳二方:
一救過經傳,一救隔經傳。過經傳方,名「救過起死湯」。柴胡、麻黃、厚朴、知母、半夏、黃芩各一錢;石膏、青蒿、茯苓各五錢;山梔五分;當歸三錢。水煎服。一劑即生。蓋過經之傳,必然變症紛紜,斷非初起之一二日也。
所以方中不用桂枝散太陽之邪,止用麻黃散表;傷寒至三四日,內熱必甚,故以石膏、知母為君,以泄陽明邪火;又用青蒿、山梔、柴胡以涼散肝火,使木不自焚,而各經之邪,亦不攻自散;況又重用茯苓以健脾行濕,引火下行,盡從膀胱而出之乎。且黃芩清肺,厚朴逐穢,半夏清痰,五臟無非生氣矣。隔經傳方,名「救陰起死湯」。青蒿一兩;
人參、石膏各五錢;白芍、山梔各三錢;柴胡二錢;知母、半夏、甘草各一錢。水煎服。隔經之傳,必至三日,而症乃明。雖已過陽明,而餘火未散,故少陰之火助其焰,少陽之火失其權。若不仍用石膏、知母,則陽明之火勢不退,而少陰之火勢不息也。然太陰脾土,不為急救,
則火氣凌亢,何以能生?故用人參以助生氣;又恐厥陰太燥以克脾,故用柴、芍、梔、蒿,以涼散木中之邪;況半夏清痰,甘草和中,起死回生,實非虛語。故一見有隔經之傳,即以此方救之,必能轉敗為功也。至青蒿,不獨息肝火,尤能瀉陽明之焰,且性靜而不動,更能補陰也。
三日少陽與厥陰兩感相傳方,名「救臟湯」。麥冬三兩;元參、白芍各二兩;人參、當歸各一兩;花粉三錢;荊芥二錢。水煎服。多用當歸者,助肝膽以生血也;多用麥冬者,救肺氣之絕,以制肝膽之木,使火不旺而血易生;斯胃氣有養,臟腑可救其壞也。]
白話文:
這句話點出了這種疾病的關鍵,確實能預見疾病尚未發作的狀況。
陳士鐸說,傷寒如果同時侵犯兩個經絡,會跨經傳染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一般來說,傷寒應該按照順序傳染,例如第一天在太陽經,第二天在陽明經,第三天在少陽經,第四天在太陰經,第五天在少陰經,第六天在厥陰經。這是順著經絡傳染。但如果第一天在太陽經就傳到陽明經,第二天在陽明經就傳到少陽經,以此類推,這就叫做過經傳染。還有一種情況,第一天太陽經就傳到少陽經,第二天陽明經就傳到太陰經,以此類推,這就叫做隔經傳染。最嚴重的是,第一天太陽經就傳到少陰經,第二天陽明經就傳到太陰經,以此類推,這就叫做兩感傳染。
順著經絡傳染的,身體還有機會恢復,大約七天會自然痊癒。過經傳染的,可能會痊癒,也可能會死亡。隔經傳染的,死亡的機率比痊癒的機率高。兩感傳染的,三天就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死亡。現在提供兩個方子,一個是治療過經傳染的,一個是治療隔經傳染的。
治療過經傳染的方子,叫做救過起死湯,藥材有:柴胡、麻黃、厚朴、知母、半夏、黃芩各一錢,石膏、青蒿、茯苓各五錢,山梔子五分,當歸三錢,用水煎服。服一劑就會有效。因為過經傳染的病情必定複雜多變,絕對不是剛開始一兩天那樣簡單,所以方子裡面不用桂枝來發散太陽經的邪氣,只用麻黃來發散表邪。傷寒到了三四天,體內一定很熱,所以用石膏和知母來清洩陽明經的邪火。又用青蒿、山梔子、柴胡來清涼疏散肝火,讓肝木不至於自己燃燒,這樣其他經絡的邪氣也會自然消散。再加上大量使用茯苓來健脾去濕,引導火氣向下,從膀胱排出。而且黃芩可以清肺,厚朴可以驅除穢濁,半夏可以化痰,這樣五臟就會恢復生機。
治療隔經傳染的方子,叫做救陰起死湯,藥材有:青蒿一兩,人參、石膏各五錢,白芍、山梔子各三錢,柴胡二錢,知母、半夏、甘草各一錢,用水煎服。隔經傳染的病情,通常會到第三天才明顯,雖然已經過了陽明經,但餘火還沒散盡,少陰經的火又助長了火勢,少陽經的功能也喪失了。如果不用石膏和知母,陽明經的火勢就無法消退,少陰經的火勢也無法平息。而且太陰脾土如果沒有及時救治,火氣就會過於旺盛,身體怎麼可能恢復生機?所以用人參來幫助恢復生機,又擔心厥陰太乾燥而克制脾,所以用柴胡、芍藥、山梔子、青蒿來清涼疏散肝木的邪氣。再加上半夏可以化痰,甘草可以調和脾胃,這樣就能起死回生,並不是虛假的說法。所以一旦發現是隔經傳染,就用這個方子來救治,一定能夠轉危為安。而且青蒿不僅能平息肝火,還能洩陽明經的火,它的性情平和而不躁動,更能補陰。
治療三天內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受到侵犯的方子,叫做救臟湯,藥材有:麥冬三兩,元參、白芍各二兩,人參、當歸各一兩,花粉三錢,荊芥二錢,用水煎服。多用當歸是因為要幫助肝膽產生血液,多用麥冬是因為要救肺氣,以克制肝膽之木,讓火氣不至於太旺盛,這樣血才能容易產生。胃氣就會得到滋養,五臟六腑的衰敗才能得到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