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一·少陽經症 (5)

卷十一·少陽經症 (5)

8. 附錄察耳察目法

張兼善曰。凡耳輪紅潤者生。或黃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。薄而白。薄而黑。皆為腎敗。凡耳聾耳中疼。皆屬少陽之熱而為可治。若耳聾舌卷唇青。此屬厥陰。為難治也。凡目睛明。能識見者可治。睛昏不識人。或反目上視。或瞪目直視。或目睛正圓。或戴眼反折。或眼胞陷下。

皆不治也。凡開目而欲見人者。陽症也。凡閉目而不欲見人者。陰症也。凡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熱甚於內也。凡目疼痛者。屬陽明之熱。目赤者。亦熱甚也。目瞑者。必將衄血。白睛黃者。將發身黃也。凡病欲愈。目眥黃。鼻準明。山根亮也。

9. 結胸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與少陽並病。脈弦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當刺大椎第一間。肺俞肝俞。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。或譫語不止。當刺期門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夫結胸與痞。蓋以病發於陽。下之早。即為結胸。病發於陰。下之早。即為痞。然結胸與痞相似。但以痛不痛為異耳。心下滿而硬痛者。為結胸。但按之滿。不痛者。為痞。醫家不審。一有差誤。立致危殆。結胸屬陷胸症。痞屬瀉心症。其詳各於逐門備論之。

心下緊滿。按之石硬而痛。此名結胸也。傷寒本無結胸。應身熱。下之早。熱氣乘虛而入。痞結不散。便成結胸。

若已誤轉了。初未成結胸者。急與理中湯服。自然解了。更不作結胸。蓋理中治中焦故也。此古人亦說不到。後人因消息之。若大段轉損有厥症者。兼與四逆湯。便安。胃中雖和。傷寒未退者即候日數足。可沉緊。名曰結胸也。治結胸大率當下。然脈浮與大。皆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

尚宜發汗也。仲景云。結胸脈浮者。不可下。只可用小陷胸湯。大抵脈浮是尚有表症。兼以小柴胡等先發表。表症罷。方用下結胸藥。便安。

西晉催行功云。傷寒結胸欲絕。心膈高起。手不得近。用大陷胸湯不瘥者。此是下後虛逆。氣已不理。而毒復上攻。氣毒相薄。結於胸中。當用枳實理中丸與之服之。先理其氣。次療諸疾。古今用之如神。應手而愈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少陽並病。而反下之。成結胸。心下硬。下利不止。水漿不下。其人心煩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結胸有三種。有大結胸。不按而痛。胸連臍腹堅硬。大陷胸丸主之。有小結胸。按之心下痛。小陷胸主之。有水結胸。在胸脅間。頭微汗出。但結胸無大熱。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也。又有寒熱二症。有實熱結胸。胸中煩躁。心內懊憹。舌上燥渴。

脈沉滑者。皆熱症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有寒實結胸。其無熱症者是也。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主之。近世治結胸。多行金針丸。用硫黃陽起石者。若寒實結胸行之。或有瘥者。或熱實結胸行之。必死也。臟結無陽症。不往來寒熱。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病人胸下舊有痞。

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陰筋者。亦名臟結。死不治。

魏荔彤曰。此條之上條曰。太陽少陽並病。心下硬。頸項強而眩者。當刺大椎肺俞肝俞。慎勿下之。因病並於太陽。治亦應並於太陽。當仍用剌法以泄太陽之邪。切戒以慎勿可下也。醫者若用刺而不用下。則得矣。倘反下之。前之風因。時如結胸者。必真成結胸。前之寒因。

心下痞硬者。必更堅且硬。前之風寒兩因。而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兼有者。必如結胸者成結胸。心下痞硬者愈堅硬。皆不明並治於太陽經表而用刺法。反誤下之為害也。下之而下利旋止。稟氣素盛。猶可為也。倘素稟虛虧。下利不止。上則結胸中心痞。下則利不止。或專見。

或兼見。皆水漿必不能下之道也。陽陷於陰分而不能升。陰陷於陽分而不能降。上下隔絕。津液不通。中焦枯竭。心煩則必作躁。其去結胸症下利躁死者不遠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五六日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湯症具。而以他藥下之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為痞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宜半夏瀉心湯

【目】張介賓曰。凡心腹脹滿硬痛而手不可近者。方是結胸。若但滿而不痛。此為痞滿。凡痞滿症。乃表邪傳至胸中。未入於腑。此其將入未入。猶兼乎表。是即半表半裡之症。只宜以小柴胡之屬加枳殼之類治之。或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亦妙。至結胸。仲景皆以大陷胸主之。然以余之見。

惟傷寒本病。不因誤下而實邪傳裡。心下硬滿。痛連小腹不可近。或燥渴譫妄。大便硬。脈沉實有力者。此皆大陷胸所宜。其太陽少陽表邪未解。因下早而致結胸者。此其表邪猶在。若再用大陷胸。是既誤下而復下之。此則余所未敢。不若於痞滿門諸法。酌其輕重。而從乎雙解以緩治之。

或外用罨法。以解散胸中實邪。此余之屢用奏效。而最穩最捷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