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動氣

是臟氣不治,腹中氣候發動也。動氣應臟,是皆真氣虛。雖有表裡攻發之症,即不可攻下。且脾內症,當臍有動氣。經特曰:「臍之四旁動氣,不可汗下。」獨不言脾候當臍有動氣者,以脾者中州,為胃以行津液;發汗、吐、下,猶先動脾,況脾家發動氣者,詎可動之也?所以特不言之也。

傷寒所以看外症為當者,不在脈之可見,必待問之而得者。發汗、吐、下,務要審諦。舉此動氣,類可知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動氣在右,不可下;下之則津液內竭,咽燥鼻乾,頭眩心悸也。動氣在左,不可下;下之則腹內拘急,食不下,動氣更劇,雖有身熱,臥則欲蜷。動氣在上,不可下;下之則掌握熱煩,身上浮冷,熱汗自泄,欲得水自灌。動氣在下,不可下;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也。

【目】李梴曰:動氣在右,不可發汗;先宜五苓散,後與竹葉石膏湯。不可不宜竹葉石膏湯。動氣在左,不可汗;先宜防風白朮牡蠣湯。汗,必與建中湯。不可下;先宜甘草乾薑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動氣在上,不可汗;宜甘李根湯。不可下;宜竹葉石膏湯加減。動氣在下,不可汗;先宜大橘皮湯,後與小建中湯。不可下;宜甘草瀉心湯治之也。

魏荔彤曰:成氏注,右肺左肝,上心下腎,四臟分屬動氣;引《難經》皆歸之氣虛,固然。然氣虛曷有動氣?又必在臍之左右上下何也?臍者,先天之氣所存也。氣實則充而固,氣虛則搖而動。如水在瓶中,滿則搖之亦不動,虛則可以搖動而有聲;推之腸鳴,亦可知其象義矣。氣本一。

又何屬四臟乎?可見臍之氣通乎臟腑,為先天之元。此氣有不足,則按其部位,知所通之臟氣必不治也。不治即不至,不至即不足,無非氣不能及之義。成注引《難經》云:「按之牢,此非正氣虛也,有邪居之也。」何邪乎?寒邪也。氣不足而陽虛,陰邪入而參之,參雜於其中也。愈見四臟氣不至而不能開散。

即知本部寇盜不靖,知其官吏之治無術也。虛而發汗,概在所禁;況有積耶?發汗則正氣益虛,陰邪伏者必起矣。居臍之左右上下者,皆各有變症。就動氣之可按可驗者,可以明其禁也。

此皆由元氣虛而臟氣弱,所以臍之四方有動氣,已示端倪。不審明而誤下,其變症與誤汗,大同而小異。

白話文:

[動氣]指的是內臟的氣息失去調和,難以治癒的情況。腹部內的氣息發生異常活動,這種活動與對應的內臟息息相關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體內真氣虛弱所導致。即使出現表裡不和、需要攻伐的症狀,也不可以輕易使用攻下藥物。特別是脾胃的病症,當肚臍周圍出現氣息跳動時,古籍特別強調,肚臍四周的動氣,不可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。唯獨沒有提到脾臟病症時肚臍會有動氣的狀況,是因為脾臟位居中央,負責運化水穀,如果使用發汗或攻下等方法,都會先傷及脾臟。更何況是脾臟本身就已經出現氣息跳動的狀況,怎麼可以隨意妄動呢?所以古籍才特別不加以說明。

傷寒之所以著重觀察外在症狀,是因為不能只依賴脈象來判斷,必須透過詳細詢問才能得知。使用發汗、催吐、攻下等治療方法時,務必要謹慎小心。從這個動氣的例子,可以推知其他情況也應如此。

【綱要】醫學經典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動氣在右邊,不可以攻下,如果攻下,會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出現咽喉乾燥、鼻子乾燥、頭暈心悸等症狀。」「動氣在左邊,不可以攻下,如果攻下,會導致腹部拘急疼痛、食慾不振,動氣的情況會更加嚴重。即使出現發燒,也會蜷縮身體來保暖。」「動氣在上面,不可以攻下,如果攻下,會導致手心發熱煩躁、身體浮腫發冷、熱汗不止,甚至會想用水來沖洗身體。」「動氣在下面,不可以攻下,如果攻下,會導致腹脹腹滿、突然頭暈、吃下食物後直接排泄出未消化物,且心下痞悶。」

【細目】李梴說:「動氣在右邊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應該先使用五苓散,再使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情況嚴重,則直接使用竹葉石膏湯。動氣在左邊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應該先使用防風白朮牡蠣湯。如果必須發汗,則要配合建中湯。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應該先使用甘草乾薑湯,再使用小建中湯。動氣在上面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應該使用甘李根湯,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應該使用竹葉石膏湯加減。動氣在下面,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應該先使用大橘皮湯,再使用小建中湯。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應該使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」

魏荔彤說:「成氏的註解認為,右邊屬肺,左邊屬肝,上面屬心,下面屬腎,這四個臟腑分別對應動氣的部位。並且引用《難經》的說法,認為動氣都是因為氣虛所致。這雖然正確,但氣虛怎麼會產生動氣?又為什麼一定會出現在肚臍的左右上下呢?肚臍是先天之氣儲存的地方,氣足則充實穩固,氣虛則搖晃跳動,就像瓶子裝水,裝滿時搖晃也不會動,空虛時則會搖動並發出聲音。推論腸鳴,也可以知道這個道理。氣原本是一體的,為什麼會分屬四個臟腑呢?可見肚臍的氣息是通往臟腑的,是先天的元氣。如果這個氣不足,就可以根據它出現的部位,知道所對應的臟腑氣息一定出了問題,難以治癒。難以治癒,就代表氣息無法到達,也就是說氣不足以運行到那個部位。成氏註解引用《難經》說『按壓時感覺牢固』,這並不是正氣虛弱,而是有邪氣盤踞。是什麼邪氣呢?是寒邪。因為氣不足而陽氣虛弱,陰寒之邪就會趁虛而入。寒邪夾雜其中,更顯得四臟氣息難以到達,無法疏散。

這就好像國家內部有盜賊作亂,代表官吏沒有能力治理。體虛卻發汗,是絕對禁止的,更何況體內還有積滯呢?發汗只會讓正氣更加虛弱,原本潛伏的陰邪就會趁機發作。動氣發生在肚臍的左右上下,各自有不同的變化,可以通過按壓來驗證,從而明白用藥禁忌。

這些都是因為元氣虛弱,導致臟腑氣息衰弱。所以肚臍四周才會出現動氣,這已經顯示出病情端倪。如果沒有仔細辨明就隨意攻下,其產生的病變和誤用發汗的情況,大體相同而略有差異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