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5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5)
1. 手足厥逆
魏荔彤曰。寸。上焦之部位。陽分之脈也。而見沉遲。寒格於熱。上熱伏於寒下可知。手足厥冷。陽陷入陰。寒格熱伏又可知。下部尺脈不至。平日之寒下腎虛又可知。是腎陽素弱。陽陷於陰。熱格於寒之故。如繪目前。何可任陽澌滅乎。但陽畢竟在陰中。雖弱。未嘗無也。
熱畢竟伏寒下。惟郁。故反能為害也。咽喉不利。唾膿血者。熱邪不肯屈伏而上衝於肺為患也。泄利不止。熱邪既不能上達。不得不隨陰氣。而為挾熱之利也。即是熱邪伏郁陰中。陽氣必勃動於陰分。固極難為升舉。不易致透表散邪。治之得愈矣。然非有陰無陽。厥去不還之死症也。
仍當以破陰升陽為主治。用麻黃升麻湯。與烏梅丸。同理。而各有義。烏梅丸意在緩以收功。治胃厥以安蛔。麻黃升麻湯意在急於奏捷。理肺熱以發汗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手足厥寒。脈細欲絕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若其人內有久寒者。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厥寒脈細。似四逆症。然直中之厥陰。宜四逆。若傳經之邪。先盛後衰。漸至不振。則此時之寒。固宜急理。而當日之熱。尤宜回顧也。病在陰厥。一熱一厥。互爭日久。厥陰血臟。血未有不虧者。故厥陰病之末。不惟陽氣衰而陰血亦亡。法當於救陽之中顧陰也。
不然。陰亡而陽亦終歸於亡。何救之有。所以主當歸四逆。救陽兼補其血也。設或陰盛於陽。陽衰於陰。內有久寒。則加姜萸。雖扶陽之力較多。而養陰之意不失。所以救肝血於熱邪既傷之後。扶陽氣於厥多熱少之時。此方內第一適用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冷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
【目】鰲按。晬時脈還。非無因而自還也。乃灸之而後還也。若不還。是無根之陽。隨火勢上升而脫也。亦有陰無陽之厥陰也。安望其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發熱而厥。七日。下利者。為難治。傷寒發熱。下利。厥逆。躁不得臥者死。
傷寒發熱。下利至甚。厥不止者死。
【目】戴原禮曰。陰陽之病。皆能發厥。故有陰厥陽厥。皆病之深者。而陽厥尤易誤。必初得病頭疼身熱外。別有陽症。五六日方發厥。雖厥猶畏熱。或飲水。或揚手擲足。煩躁不得臥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乃為陽厥也。近有陽病。自腰以上極熱。兩腳常冷。蓋三陰脈不至頭。故頭不疼。三陽脈下不至足。故足冷也。
吳綬曰。有屍厥者。經言少陰脈不至。腎氣微。奔氣促迫。宗氣反聚。血結心下。陽氣退下。熱歸陰股。而為屍厥也。急刺期門巨闕。
陳士鐸曰。傷寒發熱而能發厥。便有可生之機。以厥則邪能外出也。然厥可暫而不可久。況身熱而下利至甚。如何可久厥而不止乎。宜為死症也。蓋下寒上熱。鬱結於中。而陰陽之氣。不能彼此相接也。必須和陰陽而通達上下。則死可變生。方用人參三兩。白朮五錢。附子二錢。甘草、蘇子各一錢。自然厥利俱止。倘服後厥仍不止。真不可救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說:寸脈,是上焦的部位,屬於陽氣的脈象。如果寸脈呈現沉遲的現象,表示寒氣阻礙了熱氣,可以判斷是上部的熱氣被壓制在寒冷的下部。手腳冰冷,是陽氣陷入陰氣的表現,也再次說明了寒氣阻礙熱氣。下部的尺脈摸不到,可以判斷是平日下部腎陽虛弱。這是因為腎陽原本就虛弱,陽氣陷入陰氣之中,熱氣被寒氣阻礙的緣故。這種情況就像畫在眼前一樣清楚,怎麼可以任由陽氣消散呢?但是,陽氣畢竟存在於陰氣之中,即使虛弱,也不會完全消失。
熱氣被壓制在寒氣之下,只是被鬱滯住了,所以反而會造成危害。咽喉不舒服,咳吐膿血,這是因為熱邪不肯屈服而向上衝擊肺部造成的。腹瀉不止,是熱邪無法向上發散,不得不隨著陰氣而向下走,形成夾雜熱邪的腹瀉。這也說明熱邪被鬱積在陰氣之中,陽氣必然會被迫在陰分躁動,所以極難向上升發,不容易透發到體表散邪。如果能治好,這種病症還是可以治癒的。然而,這並不是完全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,以致於厥冷不退的絕症。
治療上,仍然應以破除陰寒、升發陽氣為主要方向。可以選用麻黃升麻湯和烏梅丸,兩者道理相通,但各有側重。烏梅丸的重點在於緩慢收功,治療胃厥來安蛔蟲;麻黃升麻湯的重點在於快速見效,治理肺熱以發汗。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:手腳冰冷,脈象細微,好像要消失的,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。如果患者體內有長期的寒氣,就應該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治療。
【條目】魏荔彤說:厥冷且脈細,看似四逆的症狀,但這是直接中到厥陰經的寒冷,適合用四逆湯。如果是由於外邪傳經,先盛後衰,逐漸衰弱,這時的寒冷固然要立即治理,但也要回顧之前的熱邪。病在陰厥,一會兒發熱,一會兒厥冷,互相爭鬥很久,厥陰的血臟,血一定會虧虛。所以,厥陰病到了末期,不僅陽氣衰弱,陰血也會耗竭。治療的方法應該在救助陽氣的同時,兼顧滋養陰血。
不然的話,陰血耗盡,陽氣最終也會隨之消亡,那就無藥可救了。所以,選用當歸四逆湯,是為了救助陽氣,同時補養血脈。如果陰氣盛於陽氣,陽氣衰於陰氣,體內又有長期的寒氣,就要加用乾薑、吳茱萸。這樣雖然扶陽的力道較強,但也不會失去養陰的作用。這是為了在熱邪已經傷害到肝血之後救助肝血,在厥冷多而熱少的時候扶助陽氣。這個方子是治療這類病症中最適合的。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:腹瀉之後,脈象消失,手腳冰冷,如果經過一個時辰脈象恢復,手腳溫暖,就說明能活;如果脈象不能恢復,就說明會死。
【條目】鰲的解釋是:經過一個時辰脈象恢復,並不是無緣無故地自行恢復的,而是經過艾灸之後才恢復的。如果脈象不能恢復,說明是沒有根基的陽氣,隨著火勢上升而脫散了。這也是屬於有陰無陽的厥陰證,怎麼能指望他活下去呢?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:發熱而出現厥冷,經過七天又開始腹瀉的,難以治療。傷寒發熱,腹瀉,出現厥逆,煩躁不安不能睡覺的,會死。
傷寒發熱,腹瀉嚴重,厥冷不止的,會死。
【條目】戴原禮說:陰氣病和陽氣病都可能導致厥冷,所以有陰厥和陽厥之分,這都是病情很深的表現。而陽厥尤其容易被誤診。陽厥必定是在剛開始發病時有頭痛、身體發熱等外感症狀,五六天後才開始出現厥冷。即使出現厥冷,仍然會怕熱,或者想喝水,或者揮動手腳,煩躁不能睡覺,大便乾燥,小便發紅。這才是陽厥。最近有陽病,腰部以上很熱,兩腳卻常常冰冷,這是因為三陰經脈之氣不能到達頭部,所以頭不痛,而三陽經脈之氣不能下行到足部,所以腳冷。
吳綬說:有一種屍厥,醫書上說,是少陰經脈之氣不能到達,腎氣微弱,氣往上逆,宗氣逆聚,血結於心下,陽氣向下退,熱聚集在陰股,因而形成屍厥。要立即針刺期門穴、巨闕穴。
陳士鐸說:傷寒發熱如果能出現厥冷,反而有可以存活的機會,因為厥冷說明邪氣可以向外發散了。但是,厥冷可以短暫出現,卻不能持續太久。何況如果身體發熱又腹瀉嚴重,怎麼可能長期厥冷不止呢?這應該是會死的症狀。這是因為下部寒冷,上部發熱,鬱結在中間,陰陽之氣不能彼此相接的緣故。必須調和陰陽,使上下通暢,這樣才有可能從死轉生。可以用人參三兩,白朮五錢,附子二錢,甘草、蘇子各一錢。自然能使厥冷和腹瀉都停止。如果服藥後厥冷仍然不止,那就真的沒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