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1)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1)
1. 附錄手心手背辨
李杲曰。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。手心熱。手背不熱。外傷風寒。則手背熱。手心不熱。以此辨之。皎然。
白話文:
李杲說,因為內傷、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制所引起的疾病,會出現手心發熱但手背不熱的情況;如果是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疾病,則會出現手背發熱但手心不熱的情況。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區分判斷。這是皎然的說法。
2. 熱利下重(附下利)
[【綱】] 仲景曰: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即吐蛔;下之,利不止。
[【目】] 柯琴曰:太陰、厥陰,皆以里症為提綱。太陰主開,本自利;而下之則開折,胸下結硬者,開折反闔也。厥陰主闔,氣上逆;而下之則闔折,利不止者,闔折反開也。按,兩陰交盡,名曰厥陰,又名陰之絕陽;則厥陰為病,宜無病熱矣。以厥陰脈絡於少陽,厥陰熱症皆相火化令耳。夫病發於陰而反下之,則氣無止息,而利不止矣。
[【綱】] 仲景曰:下利,欲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白頭翁湯主之。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[【目】] 戴原禮曰:大抵陽熱之利,與陰寒之利不同。陽利糞色必焦黃熱臭,出作聲,臍下必熱,得涼藥則止。陰利必洞下清穀,糞色或白或淡黃,臍下多寒,宜溫中止瀉之劑。此陰利陽利,指陰陽二氣而言,非陰陽二經也。緣陰中亦自有陽利,不可因下利便以為陰也。又有內不大滿,猶生寒熱,未可下而便下之。內虛熱入,挾熱自利,臍下必熱,大便赤黃,及下腸間津液垢膩,名曰利腸。宜白頭翁湯、黃芩湯。
[【綱】] 仲景曰:下利,脈沉弦者,下重也。脈大者,為未止。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。雖發熱,不死。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瘥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下利脈數,有微熱汗出,令自愈。設復緊,為未解。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
[【目】] 鰲按:此三條,詳言熱利之脈各有不同,由所發之臟腑陰陽不一也。首條:脈沉弦,沉為在裡,弦屬少陽;下重者,膽氣不升,火邪下陷也。大脈屬陽明;其未止者,陽明之陽邪太盛,故脈大而病進也。又,脈之微弱者為虛,利後而數亦為虛;其欲止者,陰陽漸和也。 二條:脈弱者,外之發熱既微,則內之熱勢當自解,故現弱象也。諸條令自愈,言可不服白頭翁湯而令其自愈也。脈數而渴,由於虛熱;若不瘥而圊膿血,乃為真熱也。汗出二字,為本條關鍵;蓋熱從汗解,熱解則利因可愈也。三條:則陰出之陽,為欲愈之兆;故脈數而帶浮。澀見尺中,在便血之後,亦順脈也。
[【綱】] 仲景曰:傷寒六七日,不利,復發熱而利;其人汗出不止者死,有陰無陽故也。 發熱而厥,七日,下利者,為難治。 傷寒發熱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死。 傷寒發熱,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死。
[【目】] 柯琴曰:首條:有陰無陽,指內而言,此為亡陽;與熱利之發熱不死、汗出自利者,天淵矣。二條:發於陽者七日愈;今厥不止,而反下利,恐為除中,故難治。若煩躁而能食,尚為熱厥利耳。三四條:厥利不止,臟腑氣絕矣;躁不得臥,精神不治矣;微陽不久留,故死也。
白話文:
熱利下重(附下利)
【總綱】
張仲景說:厥陰病,會出現口渴、氣往上衝到心口、心中發熱疼痛、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腹瀉反而會止不住。
【細目】
柯琴說:太陰和厥陰兩條經脈,都以身體內部的病症為主要。太陰主開,本身就容易腹瀉,如果用瀉下法,就會造成開的太過;本來胸下有硬塊的,用瀉下法反而會讓硬塊閉合。厥陰主閉合,氣往上逆,如果用瀉下法就會造成閉合太過,腹瀉不止,是因為閉合太過反而導致開的過度。兩條陰經交會的地方叫做厥陰,也叫做陰中陽氣最弱的地方。按理說厥陰生病不應該有熱象,但因為厥陰的脈絡與少陽相連,所以厥陰的熱症都是相火運化所導致。病從陰分開始,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氣無法停止,腹瀉也就止不住了。
【總綱】
張仲景說:腹瀉,想喝水,是因為身體有熱的緣故,可以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熱性的腹瀉,伴隨有下墜感的,也可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
【細目】
戴原禮說:總的來說,陽熱引起的腹瀉和陰寒引起的腹瀉不同。陽熱腹瀉,糞便顏色必定焦黃,並且有熱臭味,排便時會有聲音,肚臍以下會發熱,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就會停止。陰寒腹瀉,必定是水瀉,糞便顏色可能是白色或淡黃色,肚臍以下多有寒冷感,適合用溫中止瀉的藥方。這裡的陰利和陽利,指的是陰陽二氣,不是陰陽經脈。因為陰證中也會出現陽熱腹瀉的情況,不能因為腹瀉就認為是陰證。還有一些情況是身體內部不是特別充實,卻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,不宜隨便用瀉下法。體內虛弱,熱邪入侵,挾帶熱邪導致腹瀉,肚臍以下必然發熱,大便赤黃,甚至下瀉腸道內的津液和污垢,這種情況叫做“利腸”,適合用白頭翁湯、黃芩湯來治療。
【總綱】
張仲景說:腹瀉,脈象沉而弦的,表示有下墜感。脈象大的,表示腹瀉還不會停止。脈象微弱而快數的,表示腹瀉將要停止。雖然發燒,也不會死亡。腹瀉,有輕微發熱且口渴,脈象虛弱的,會自行痊癒。腹瀉,脈象快數且口渴的,會自行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必定會排出膿血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。腹瀉,脈象快數,有輕微發熱且出汗的,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脈象又變得緊繃,表示病還沒有好轉。腹瀉,寸脈反而浮而快數,尺脈卻澀的,必定會排出膿血。
【細目】
鰲按:這三條仔細說明了熱性腹瀉的脈象各不相同,這是因為發病的臟腑陰陽不一致。第一條,脈象沉,表示病在裡;弦脈屬於少陽,下墜感表示膽氣不上升,火邪往下陷。大脈屬於陽明,如果腹瀉不止,表示陽明的陽邪太盛,所以脈大,病情也在加重。脈象微弱表示虛弱,腹瀉後脈快數也表示虛弱,將要停止,表示陰陽逐漸調和。第二條,脈弱,表示外在的發熱已經很輕微,體內的熱勢應當會自行消退,所以脈象會呈現虛弱。多條經文提到“令自愈”,是說可以不用服用白頭翁湯,病也會自己好轉。脈快數而口渴,是因為虛熱,如果沒有好轉反而排出膿血,那就是真熱。出汗兩個字是本條的關鍵,因為熱可以從汗解,熱消退,腹瀉自然也會好。第三條,陰中有陽,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所以脈快數而帶著浮。尺脈出現澀,是在便血之後,也是順應脈象的表現。
【總綱】
張仲景說:傷寒六七天,沒有腹瀉,卻又發燒並且出現腹瀉,而且汗流不止的,會死亡,因為只有陰而沒有陽的緣故。發燒後出現手腳冰涼,七天後出現腹瀉的,很難治療。傷寒發燒,腹瀉嚴重,手腳冰涼不止的會死亡。傷寒發燒,腹瀉,手腳冰涼,煩躁不安睡不著的會死亡。
【細目】
柯琴說:第一條,“有陰無陽”,指的是體內,表示陽氣衰竭,這和熱性腹瀉發燒卻不會死亡,反而會汗出腹瀉自止的情況有天壤之別。第二條,病發於陽的,七天就會好轉,現在手腳冰涼不止,反而腹瀉,恐怕是“除中”的情況,所以難以治療。如果煩躁但還能吃東西,還屬於熱性手腳冰涼腹瀉。第三、四條,手腳冰涼腹瀉不止,臟腑的氣已經衰竭。煩躁不安睡不著,表示精神已經不能控制。微弱的陽氣不能持久,所以會死亡。
【總綱】
張仲景說:傷寒先出現手腳冰涼,後發燒並腹瀉的,一定會自行停止。出現手腳冰涼,又腹瀉的,如果傷寒先出現手腳冰涼,後發燒腹瀉,一定會自己停止,反而出汗,咽喉疼痛的,是因為喉嚨腫痛。發燒不出汗卻腹瀉的,一定會自行停止,如果沒有停止,必定會排出膿血。排出膿血的,他的喉嚨不會腫痛。
【細目】
魏荔彤說:厥陰傳來的熱邪,一天不能讓陽氣上升透出體表,就會在體內為患,不是往上衝而導致汗出咽喉腫痛,就是往下注而導致不出汗排出膿血。在陽氣上升熱邪外出的時候,病情尚且如此,更何況是發熱後又手腳冰涼,手腳冰涼後又發熱,熱勢越來越深,手腳冰涼也越來越深,逐漸導致陽氣衰微陰氣盛,手腳冰涼多而發熱少,就更難治療了。主治的人,怎麼能眼睜睜看著病人困頓危殆,而不趕快升舉陽氣,疏導熱邪呢?熱邪在經絡中傳導,像本條說的那樣危害很大,還有人說是寒邪,豈不是太盲目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