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4)
1. 手足厥逆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。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臟厥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。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。此為臟寒。蛔上入其膈。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。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臟厥者死。陽氣絕也。蛔厥雖厥而煩。吐蛔已則靜。不若臟厥而躁無暫時安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發熱四日。厥反五日。復熱四日。厥少熱多。其病當愈。四日至七日。熱不除者。必便膿血。傷寒厥。四日。熱反三日。復厥五日。其病為進。寒多熱少。陽氣退。故為進也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以陰陽進退之義互舉。其旨躍然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而利者。必自止。見厥。複利。傷寒先厥。後發熱下利。必自止。而反汗出。咽中痛者。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而利。必自止。若不止。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。其喉不痹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此與上發熱四日厥反三日條。申明熱厥互見。並詳其傳經之熱邪。上衝下注不同。即此可知陽氣升陷之幾。而病勢之進退決焉。蓋傳經之邪。其有深淺升降固已。然就深淺言。此熱原為傳經之邪。就升降言。此熱又為正陽之氣。非陽氣升透。則熱入既深。漫無出路。其患非上衝。即下注。豈能遽言愈哉。
厥陰病。總宜升陽於陰分。散熱於表分也。此與上條。又在厥陰中辨病勢吉凶之大關鍵也乎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始發熱六日。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利者。當不能食。今反能食者。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。不發熱者。知胃氣尚在。必愈。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三日脈之。其熱續在者。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。本發熱六日。厥反九日。復發熱三日。並前六日。亦為九日。
與厥相應。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。而脈數。其熱不罷者。此為熱氣有餘。必發癰膿也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。凡仲景言日。如他條一二日四五日。及五日六日四日三日。與本條九日。皆設以為驗之辭。俱不可拘。如算法設為問答。以明其數。使人得較量其虧盈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咽喉不利。吐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
【目】王好古曰。厥陰症。四肢厥冷。爪甲青。脈沉疾。按之有力者。為陽。則當下。宜大承氣湯。如脈沉。按之無力者。為陰。則當溫。宜四逆湯。
喻昌曰。寸脈沉而遲。明是陽去入陰之故。非陽氣衰微可擬。故雖手足厥逆。下部脈不至。泄利不止。其不得為純陰無陽可知。況咽喉不利。唾膿血。又陽邪搏陰。上逆之徵驗。所以仲景特於陰中提出其陽得汗出。而錯雜之邪盡解也。
白話文:
手足厥逆
總論:
張仲景說,傷寒病人脈象微弱而出現手腳冰冷,到了七八天,皮膚冰冷,病人煩躁不安,沒有片刻安寧,這是內臟虛寒引起的厥逆,不是蛔蟲引起的厥逆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病人會吐蛔蟲。現在這個病人安靜,但又時常煩躁,這是因為內臟虛寒。蛔蟲向上鑽入橫膈膜,所以煩躁。過一會兒又會停止,吃到東西就想吐,又開始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跑出來,病人應該會自己吐出蛔蟲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用烏梅丸治療,烏梅丸也可以用來治療長期的腹瀉。
成無己說,內臟虛寒引起的厥逆是死症,因為陽氣已經耗盡。蛔蟲引起的厥逆雖然也會手腳冰冷而煩躁,但吐出蛔蟲後就會安靜下來,不像內臟虛寒引起的厥逆那樣煩躁不安。
張仲景說,傷寒發燒四天,出現手腳冰冷,然後又發燒五天,接著再發燒四天,手腳冰冷的情況較少,發燒的情況較多,病情應該會好轉。如果四天到七天發燒不退,一定會拉膿血便。傷寒引起手腳冰冷四天,然後又發燒三天,接著再手腳冰冷五天,病情就是惡化了。手腳冰冷的時間多於發燒的時間,是陽氣衰退的表現,所以病情惡化。
喻昌說,這裡用陰陽進退的道理來互相說明,道理很明顯。
張仲景說,傷寒先出現手腳冰冷,然後發燒而腹瀉的,一定會自行停止。如果出現手腳冰冷,又腹瀉。傷寒先出現手腳冰冷,然後發燒而腹瀉,一定會自行停止,但如果反而出汗,並且咽喉疼痛,就是喉嚨痹阻。如果發燒沒有出汗而腹瀉,一定會自行停止,如果沒有停止,一定會拉膿血便,拉膿血便的人,喉嚨就不會痹阻。
魏荔彤說,這裡與之前說的發燒四天手腳冰冷三天條文,都在說明熱厥相互出現的情況,並詳細說明熱邪在經絡中的傳遞,熱邪向上衝和向下注的情況不同。從這裡就可以知道陽氣的升降變化,以及病勢的進退變化。傳經的邪氣有深有淺,有上升有下降,就深淺來說,這裡的熱本來是傳經的邪氣。就升降來說,這個熱又是正陽之氣,如果陽氣不能上升通透,那麼熱邪就深入體內,沒有出路,病患不是向上衝,就是向下注,怎麼能輕易說會好轉呢?
厥陰病的總體治療原則,應該是將陽氣升到陰分,將熱散發到體表。這裡和之前的條文,又是在厥陰病中辨別病情吉凶的關鍵。
張仲景說,傷寒開始發燒六天,然後手腳冰冷九天,又腹瀉。凡是手腳冰冷又腹瀉的,應該不能吃東西。現在反而能吃東西,可能是病情表面好轉,實際上內部很危險。給他吃點乾糧,如果不發燒,就知道胃氣還在,一定會好轉。但要小心突然高燒又退下去。過三天再診脈,如果還在發燒,預計到第二天半夜就會好轉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本來發燒六天,然後手腳冰冷九天,又發燒三天,加上之前的六天,也總共是九天,與手腳冰冷的時間相應,所以預計到第二天半夜會好轉。過三天再診脈,如果脈搏很快,發燒還不退,說明體內熱氣還很多,一定會發癰化膿。
魏荔彤說,張仲景說的幾天,比如其他條文說的一二天、四五天,以及五天六天、四天三天,和本條文的九天,都是用來判斷病情的說法,不應該拘泥於數字。就像算術題一樣,用問答的方式來說明數字,讓人能夠衡量體內陰陽的盈虧。
張仲景說,傷寒六七天,大便通瀉後,寸脈沉而遲緩,手腳冰冷,下部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舒服,吐膿血,腹瀉不止的,就很難治療,用麻黃升麻湯治療。
王好古說,厥陰病,四肢冰冷,指甲發青,脈象沉而有力,屬於陽證,應該攻下,用大承氣湯。如果脈象沉而無力,屬於陰證,應該溫補,用四逆湯。
喻昌說,寸脈沉而遲緩,說明是陽氣離開體表進入體內的緣故,不是陽氣衰弱。所以即使手腳冰冷,下部脈搏摸不到,腹瀉不止,也不能認為是純陰無陽。何況咽喉不舒服,吐膿血,又是陽邪衝擊陰分,向上逆行的徵兆。所以張仲景在陰證中特別提出,陽氣能夠發汗,那麼錯雜的邪氣就會全部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