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3)

1. 手足厥逆

為陽厥固矣。即以傳經者言之。又豈盡無陰症乎。故凡病真陽不足者。即陽中之陰厥也。脈弱無神者。即陽中之陰厥也。攻伐清涼太過者。即陽中之陰厥也。四肢為諸陽之本。使非有熱結煩渴脹實等症。而見厥逆者。皆由陽氣不足也。成無己曰。大抵厥逆為陰所主。寒者多矣。

又曰。厥為陰之盛也。故凡屬挾虛傷寒。則雖自陽經傳入者。是亦陽中之陰厥也。陰中之陰者。宜溫。陽中之陰者。果宜涼乎。勿謂其先有頭疼發熱。但自三陽傳至者。便為陽厥。而寒因熱用之。則為害不小矣。

柯琴曰。首條。明熱厥之理。二條。明熱厥之脈與方。脈滑以弱。是有胃氣。緩而滑。名熱中。與寒厥之。脈微欲絕不同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病。厥五日。熱亦五日。設六日當復厥。不厥者自愈。厥終不過五日。以熱五日。故知自愈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厥終不過五日。即上句之註腳。見熱與厥相應。陰陽一勝一復。恰恰相當。故可勿藥自愈。

魏荔彤曰。此與上一二日至四五日條。乃申解厥陰病厥熱互見。以明其陽陷入陰之深淺。均應理其熱邪。毋傷陰分。不可誤見陽陷為厥。即以為寒。亦不可見陽升發熱。即為可汗。而妄治也。上條言一二日至四五日。夫久病非寒。故知其為傳經之熱。陽陷於陰而得厥也。厥者必發熱。

是因後之必發熱。知為熱厥而非寒厥也。前熱者後必厥。正見傳經熱邪。入於厥陰。升降不能。故發為厥熱互見之症也。厥深。為日多也。熱入陰分之深也。故厥後必熱。熱亦因深而久也。厥微。為日少也。熱入陰分微也。故厥後必熱。熱亦因淺而暫也。推之熱後必厥者亦如之。

總為陽陷之故也。陽氣亦熱邪。熱邪即陽氣也。然熱微則陷者淺。可以升舉。熱深則陷者深。不可升舉。乘其陷入之勢。與以盪滌之施。是厥陰無下法。又未嘗無下法也。喻氏用小承氣。下熱邪而淨陰分也。然大柴胡尤為對症。不然。熱入之深而反發汗。並失其升舉之道矣。

若妄施之。邪熱愈熾。口傷爛赤。必矣。試就其厥與熱互見之日明之。如本條厥五日。陽入也。熱亦五日。陽出也。設六日當復厥。陽又入也。不厥。則陽不入而直出透表矣。所以知其能自愈。倘復厥。其日亦不過五。以前陽出之數計之。知陽入又必五日而出也。更推之。凡陽入幾日。

厥幾日。必陽出幾日。熱幾日也。

均應理熱邪。亦未能盡。如漸厥多熱少。則又當理其寒邪。勿傷陽分矣。然厥多熱少。漸致有厥無熱。自各有專條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熱少厥微。指頭寒。默默不欲食。煩躁。數日。小便利。色白者。此熱除也。欲得食。其病為愈。若厥而嘔。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。

【目】張云岐曰。熱少厥微。即熱微厥亦微之症也。但曰指頭寒。不言手足逆冷。其為熱亦有限矣。

白話文:

這是陽氣虛弱導致的厥逆,本來就屬於陽氣虛衰的狀態。即使從經絡傳遞的角度來說,也並非完全沒有陰虛的症狀。因此,凡是屬於真陽不足的病症,都屬於陽虛中的陰寒性厥逆。脈象微弱無力的,也屬於陽虛中的陰寒性厥逆。過度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,也屬於陽虛中的陰寒性厥逆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如果沒有發熱、口渴、腹脹等實熱症狀,卻出現厥逆,這都是由於陽氣不足造成的。成無己說,大體而言,厥逆多由陰寒主導,寒性的情況居多。

還說,厥逆是陰寒過盛的表現。所以,凡是屬於虛弱體質感受寒邪的情況,即使是從陽經傳入的,也屬於陽虛中的陰寒性厥逆。陰虛中的陰寒性厥逆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陽虛中的陰寒性厥逆,難道應該用寒涼的方法嗎?不要因為病人先前有頭痛發熱,就認為是從三陽經傳來的陽熱性厥逆,然後用寒涼的藥物去治療。這樣做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害。

柯琴說,第一條闡明了熱厥的道理,第二條闡明了熱厥的脈象和治療方法。脈象滑而且無力,說明胃氣尚存;脈象緩和而滑,叫做熱中,這與寒厥的脈象微弱將絕不同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傷寒病,出現厥逆五天,發熱也持續五天,如果第六天又出現厥逆,不出現厥逆的就能自癒。厥逆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五天。因為發熱持續五天,所以知道會自癒。

【目】喻昌說,厥逆的時間最多不超過五天,這是對上一句話的註解。說明發熱和厥逆是相對應的,陰陽之氣一盛一衰,恰恰相當,因此可以不用藥物就能自癒。

魏荔彤說,這段話與前面所說的一二天到四五天的情況,都是在解釋厥陰病的厥逆與發熱交替出現的情況,說明陽氣陷入陰分深淺的不同。都應該梳理熱邪,不要損傷陰分。不能錯誤地認為陽氣陷入陰分就一定是寒證,也不能看到陽氣升發而發熱就認為可以發汗,而妄加治療。前文說一二天到四五天,說明病程久了不是寒證,所以知道是經絡傳遞而來的熱證。陽氣陷入陰分而出現厥逆。出現厥逆必然會發熱。

這是因為之後必定會發熱,知道是熱厥而不是寒厥。先前發熱的,之後必定出現厥逆,這正是經絡傳遞的熱邪,進入厥陰經,升降功能失調,所以出現厥逆與發熱交替的症狀。厥逆的時間長,說明病程長,熱邪深入陰分,所以厥逆之後必然會發熱,而且發熱也因為深入而持久。厥逆的時間短,說明病程短,熱邪進入陰分淺,所以厥逆之後必然會發熱,而且發熱也因為淺而短暫。反過來推,發熱之後必定出現厥逆的情況也是如此。

總的來說都是由於陽氣陷入陰分造成的。陽氣也是熱邪,熱邪也是陽氣。然而熱邪輕微,陷入陰分也淺,可以使陽氣升發出來;熱邪深重,陷入陰分也深,無法使陽氣升發出來。趁著熱邪陷入的勢頭,給予清除的措施,這就是說厥陰病雖然沒有攻下的方法,但也並非完全不能攻下。喻昌用小承氣湯,攻下熱邪,清除陰分。然而大柴胡湯更加對症。不然的話,熱邪深入卻反而發汗,就失去了使陽氣升發出來的途徑了。

如果亂用藥物,邪熱會更加熾盛,導致口腔潰爛赤紅,這是必然的。試著從厥逆與發熱交替出現的時間來分析:比如本條所說厥逆五天,是陽氣進入陰分,發熱也持續五天,是陽氣從陰分出來,如果第六天又出現厥逆,是陽氣又進入陰分。如果不出現厥逆,說明陽氣不進入陰分而是直接透發到體表了,所以知道能夠自癒。如果又出現厥逆,那麼厥逆的時間也不會超過五天,按照之前陽氣出來的時間來推算,知道陽氣再次進入陰分也必定會在五天後出來。進一步推論,凡是陽氣進入陰分幾天,就會厥逆幾天,必然也會陽氣從陰分出來幾天,就會發熱幾天。

都應該疏理熱邪,但也不能完全概括,如果逐漸出現厥逆多發熱少的情況,那麼又應該調理寒邪,不要損傷陽氣。然而厥逆多發熱少,逐漸發展為只有厥逆而沒有發熱,這些都有專門的條文來描述。

【綱】張仲景說,傷寒病,發熱少,厥逆輕微,手指頭發冷,默默不想吃東西,煩躁不安,過了幾天,小便正常,顏色清白,說明熱邪已經消除,想要吃東西,病就好了。如果出現厥逆還伴有嘔吐,胸脅脹悶,之後必定會便血。

【目】張云岐說,發熱少,厥逆輕微,就是指發熱和厥逆都輕微的症狀。只說手指頭發冷,沒有說手腳冰涼,說明熱邪也是有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