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2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2)
1. 手足厥逆
熱厥與陰厥。自不同。熱厥者。微厥即發熱。陰厥即不發熱。四肢逆冷。惡寒脈細。大小便滑泄矣。
王好古曰。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。或曰四逆。或曰厥逆、厥冷、厥寒。或曰厥。或曰手足逆冷、手足厥逆、手足厥冷、手足厥逆冷。俱是言寒冷耳。故厥逆二字。每每互言。未嘗分逆為不溫。厥為冷也。既曰不溫。則為冷矣。何異乎。然四肢與手足卻有分。以四字加逆字上。
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。以手足字加厥逆等字上。及無手足字。是獨指手足言也。雖然。厥冷俱為寒冷。卻有陰陽之殊。熱極而厥逆。陽極似陰也。以四逆散寒藥治之。寒極而厥逆。獨陰無陽也。
仲景雖無四逆湯熱藥治四逆之條。但四逆湯之名。由四肢之冷而立。今以四逆湯治手足厥冷。豈非逆厥之不異乎。成氏既謂四逆為熱邪。至少陰病四逆條下。又謂四逆為寒甚。不自悖乎。是知四肢冷。猶厥之有寒有熱。但四肢通冷。比之手足獨冷則異耳。故仲景曰。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。
又曰。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。脈不至煩而躁者死。又曰。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。此三條。二為死。一為可治。雖通由諸症兼見而然。然死者以逆言。可治者以厥冷言。可見四逆重於厥冷矣。成氏謂厥甚於逆。豈不謬耶。
王肯堂曰。凡言四逆。或言厥言逆者。皆為重症。皆言四肢耳。言指頭寒。言手足厥與逆與冷者。皆為厥微。蓋手之上為腕。腕上為臂。足之上為踝。踝上為脛也。其病之輕重淺深。皆寓於書法中。宜審。
自熱至溫。自溫至厥。乃傳經之邪。四逆散主之。厥逆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或大便黑。脈沉而滑。此為陽症似陰。白虎湯。重者大承氣。不可誤也。
張介賓曰。厥有二症。曰陽厥。曰陰厥。陽厥者。熱厥也。必其先自三陽傳入陰分。故初起必頭疼發熱。自淺入深。然後及於三陰。變為四肢逆冷。或時乍溫。其症必便結躁煩。譫語發渴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脈沉有力。此以傳經熱邪所化。外雖手足厥冷。內則因於熱邪。陽症發厥。
故為陽厥。乃陽極似陰也。其症由邪熱內結。或伏陽失下之所致也。凡厥微熱亦微。宜四逆散之類。厥甚熱亦甚。宜大承氣之類。陰厥者。寒厥也。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症。而真寒直入三陰。則畏寒厥冷。腹痛吐瀉。戰慄不渴。脈沉無力。此陰寒厥逆。獨陰無陽也。故為陰厥。
輕則理中湯。重則四逆湯。回陽湯。主之。按陽厥陰厥。其辨如此。此先哲之大法也。然愚則猶有辨。如厥陰一症。既無陽症陽脈。而病寒若此。明是陰症。今人但曰中寒者。即其病也。然犯此者無幾。知此者無難。治宜溫中。無待辨也。惟是陽厥則有不得不辨者矣。夫厥由三陽所傳。
白話文:
手足厥逆,分為熱厥和陰厥,兩者不同。熱厥的特徵是稍微出現厥逆後就會發熱,而陰厥則不會發熱。陰厥的表現是四肢冰冷、怕冷、脈象細微、大小便失禁或腹瀉。
王好古說,張仲景所說的「四逆」、「厥逆」、「厥冷」、「厥寒」、「厥」、「手足逆冷」、「手足厥逆」、「手足厥冷」、「手足厥逆冷」等等,其實都是在形容寒冷。因此,「厥逆」這兩個字常常可以互相替換使用,並不是把「逆」解釋為不溫,「厥」解釋為冷。既然說不溫,那就表示是冷了,這樣解釋並沒有什麼不同。然而,「四肢」和「手足」還是有區別的。「四」字加在「逆」字前面,指的是手肘以上、腳踝以上,包括手足、手臂、小腿等部位。而「手足」加在「厥逆」等字前面,或是沒有「手足」字,則單獨指手和腳。雖然,「厥冷」都表示寒冷,但仍有陰陽之分。熱到極點時會出現厥逆,這是陽氣過盛而表現出陰的假象,可以用四逆散等溫散藥來治療。寒到極點時也會出現厥逆,這是陰氣過盛、陽氣不足的表現。
張仲景的確沒有用四逆湯這種溫熱藥治療「四逆」的條文,但四逆湯的命名,就是因為四肢冰冷而來的。現在用四逆湯治療手足厥冷,這不就說明「逆」和「厥」是相同的嗎?成氏認為「四逆」是熱邪引起的,但在少陰病四逆的條文下,又說「四逆」是寒邪嚴重造成的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由此可知,四肢冰冷,和厥一樣有寒有熱,但四肢全部冰冷,和只有手腳冰冷還是不同的。所以張仲景說:「少陰病,嘔吐、腹瀉、煩躁、四逆的會死。」又說:「少陰病,四逆、怕冷而身體蜷縮、脈象不至、煩躁的會死。」還說:「少陰病,嘔吐、腹瀉、手足厥冷、煩躁想死的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」這三條文,兩種是會死的,一種是可以治療的。雖然死和可治的判斷和各種症狀有關,但從死症以「逆」來描述,而可治症以「厥冷」來描述,可以看出「四逆」比「厥冷」更嚴重。成氏說「厥」比「逆」嚴重,豈不是錯了嗎?
王肯堂認為,凡是提到「四逆」或是「厥」、「逆」,都是重症,都是指四肢。說指頭寒冷,或是手足厥、逆、冷,都屬於輕微的厥。因為手往上是手腕,手腕往上是手臂;腳往上是腳踝,腳踝往上是小腿。疾病的輕重深淺,都暗藏在文字中,應該仔細審視。
從發熱到體溫正常,再從體溫正常到厥,這是邪氣傳入經絡的過程,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厥逆的表現如果是大便秘結、小便赤黃,或是大便黑色,脈象沉而滑,這是陽症表現出陰的假象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,嚴重的話可以用大承氣湯,不可誤診。
張介賓說,厥分為兩種,陽厥和陰厥。陽厥就是熱厥,通常是邪氣從三陽經傳入陰經所導致,所以初期一定會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由淺入深,然後才侵犯到三陰經,轉變成四肢冰冷,有時會稍微回溫。這種症狀一定會伴隨著大便秘結、煩躁、胡言亂語、口渴,不感到怕冷,反而怕熱,脈象沉而有力。這是因為經絡傳導熱邪所造成的,雖然外表看起來手足冰冷,但內在是由於熱邪所引起的,是陽症的發厥,所以稱為陽厥,是陽氣過盛而表現出陰的假象。這種病症是由於熱邪內結,或是潛伏的陽氣無法疏泄所導致。一般來說,厥輕微時,發熱也輕微,適合用四逆散之類的藥物;厥嚴重時,發熱也嚴重,適合用大承氣湯之類的藥物。陰厥就是寒厥,初期沒有三陽經傳經的實熱症狀,而是真正的寒邪直接侵入三陰經,會出現怕冷、厥冷、腹痛吐瀉、顫抖、不口渴、脈象沉而無力,這是陰寒厥逆,是陰盛陽衰的表現,所以稱為陰厥。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,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或回陽湯來治療。陽厥和陰厥的辨別方法就是這樣,這是古代先賢的大原則。但我個人認為還需要更進一步的辨別。例如,厥陰病這個症狀,既沒有陽症陽脈,又這麼怕冷,很明顯是陰症,現代人只說這是「中寒」,其實就是這個病。但犯這種病的人不多,了解這個概念並不難,治療的原則是溫中,不需要多做辯證。只有陽厥,才不得不仔細辨別。厥是由於三陽經傳導而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