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7)

1. 遺溺

【綱】仲景曰。三陽合病。腹滿身重。難以轉側。口中不仁。面垢。譫語遺尿。自汗者。不可汗。不可下。宜少與白虎湯。風溫病。脈浮。自汗出。體重多眠。若下之。則小便不利。直視失溲。寸口脈微而澀。微者衛氣不行。澀者營氣不逮。榮衛不能相將。三焦無所仰。身體痹不仁。

榮氣不足。則煩疼。口難言。衛氣虛。則惡寒。數欠。三焦不歸其部。上焦不歸者。噫而吞酸。中焦不歸者。不能消穀。下焦不歸者。則遺溲。

【目】楊士瀛曰。膀胱瀦水。下焦不攝。則亦遺溺。經云。邪中下焦。陰氣為慄。足膝逆冷。便溺妄出。合用四逆湯。下焦蓄血。小腹結急。小便自利不禁。輕者。桃仁承氣湯。重者。抵當湯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三陽合病,會出現腹脹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、口麻木、面容垢穢、神志不清、尿失禁、自汗等症狀,不可發汗也不可瀉下,宜少用白虎湯。風溫病,脈象浮,自汗出,身體沉重嗜睡,如果瀉下,則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,寸口脈微澀,微者衛氣不運,澀者營氣不足,榮衛不能互相配合,三焦無所依託,身體麻木不仁。

榮氣不足則會感到煩躁疼痛,口難言語;衛氣虛弱則會惡寒,頻繁打呵欠。三焦不歸其位,上焦不歸位則會噯氣吞酸,中焦不歸位則不能消化食物,下焦不歸位則會尿失禁。

楊士瀛說,膀胱積水,下焦失攝,也會出現尿失禁。經書上說,邪氣侵犯下焦,陰氣受寒,足膝逆冷,便溺失禁,可以合用四逆湯。下焦蓄血,小腹結塊緊縮,小便不禁,輕者可以用桃仁承氣湯,重者可以用抵當湯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咳而小便利。若失小便者。不可發汗。汗出則四肢厥冷。太陽病。火熨其背。大汗出。譫語。十餘日。振慄下利。欲小便不利。反嘔而失溲者。此為欲解也。遺溲狂言。目反直視者。此為腎絕。

【目】吳綬曰。遺尿者。小便自出不知也。其熱盛神昏。遺尿者。為可治。若陰症下寒。逆冷。遺尿。脈沉微者。難治。宜附子湯加乾薑、益智以溫其下。若厥陰囊縮。逆冷。脈微。遺尿者。四逆加吳萸湯溫之。陽不回者死。凡傷寒汗下後。熱不解。陰虛火動而遺尿者。人參三白湯加知、柏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咳嗽又小便不利,如果小便失禁,不可發汗。發汗就會四肢厥冷。太陽病,用熱熨背,大汗淋漓,神志不清,十多天后,身體顫抖、腹瀉、想小便卻排不出來,還反胃嘔吐、小便失禁,這是快要解脫的徵兆。如果小便失禁、胡言亂語、眼睛反過來直視,就是腎氣衰竭。

吳綬說,小便失禁,就是小便自己流出來,患者不自知。如果熱盛神昏而小便失禁,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陰虛下寒、逆冷、小便失禁,脈象沉細微弱,就難以治療,應該服用附子湯加乾薑、益智溫暖下焦。如果厥陰囊縮、逆冷、脈微、小便失禁,就用四逆加吳茱萸湯溫暖它。陽氣不回,就會死亡。凡是傷寒發汗後,熱症不解,陰虛火動而小便失禁,就用人參三白湯加知母、柏子仁。

或補中益氣湯加知、柏、麥冬、生地、五味之類。若狂言直視。譫語遺尿。此為腎絕。內經言。膀胱不利為癃。不約則遺溺。又曰。水泉不止者。膀胱不藏也。言腎與膀胱為表裡。腎虛。則膀胱之氣不約。故遺尿也。要在滋補膀胱之氣。東垣謂溲便遺失。為肺金虛。又當補肺氣也。

大抵肺虛腎虛熱甚者。皆可治。惟腎絕遺尿。則不可治。此下焦氣絕。不歸其部故也。

白話文:

可以考慮用補中益氣湯加知母、柏子仁、麥冬、生地、五味子等藥材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狂言、直視、譫語、遺尿等症狀,就屬於腎氣絕絕的表現。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膀胱失調會導致小便不利,無法控制就會出現遺尿。另外,水泉不止也是膀胱失藏的表現。因為腎和膀胱是表裡關係,腎虛就會導致膀胱氣虛,無法控制小便,所以出現遺尿。治療重點在於滋補膀胱之氣。東垣認為,尿失禁是肺金虛弱所致,也要同時補肺氣。

總之,肺虛、腎虛、熱盛等症狀都可以治療,但腎氣絕絕導致的遺尿則無藥可治,因為下焦氣絕,無法恢復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