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一·太陽經症 (6)
卷一·太陽經症 (6)
1. 太陽經脈
【目】陶華曰:關主中焦,妄下而中氣傷,故沉;寒水留聚於胸脅之間,故緊。不及尺者,重在關;舉關可以統之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心下痞;按之濡;大便硬;而不惡寒,反惡熱;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【目】程郊倩曰:按之濡為氣痞者,無形也。其可下乎?結胸症脈浮大,不可下;豈心下痞而關上浮,可下乎?小結胸之痛,固未嘗用大黃;何此比陷胸更峻?是必有當急下之症,比結胸更甚者,方可用此峻攻之劑也。恐此脈此症而用此方(要語),下咽立斃耳。勿曲護其說而遺害後人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病人無表裡症,發熱七八日,不大便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令熱則消穀善飢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。宜抵當湯。若脈數不解,下利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
【目】龔信曰:脈浮數而可下,特以無表裡症之故;則無表裡症一句是此節要眼。
【綱】仲景曰:風濕為病,脈陰陽俱浮;自汗出;身重;多眠睡;鼻息必鼾;語言難出。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;身體煩疼;不能自轉側;不嘔不渴;脈浮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:八九日,或已發汗而不易衣衾,不密掩覆,致濕與風兼襲於表。本乘陽虛而來者,入而遂相搏為害,仍是陽微不能御之故也。夫濕與寒類,再兼風雜合,所以身疼體痛,與傷寒相似。然不嘔不渴,知非表有寒邪裡有鬱熱也。況脈又浮虛而澀;虛浮為中風,虛澀為中濕;而虛又專主陽微之義。故不與傷寒相涉也。傷寒症嘔逆而喘,內熱盛也;傷寒脈浮緊,表邪在也。無此二者,而身疼體痛,俱不作表治矣。此一要諦也。 柯琴曰:上條,風勝濕輕,故脈陰陽俱浮;有內熱,故汗自出;宜桂枝湯。下條,濕勝風微,故脈浮虛而澀;內無熱,而不嘔渴;故可加附子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吐下後;復發汗;虛煩;脈甚微;八九日;心下痞硬;脅下痛;氣上衝咽喉;眩冒;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【目】龔信曰:此從吐下復汗脈微,看出是虛煩;則其餘症象,皆當於虛中求之,而不得誤為實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六七日,表症仍在,而反下之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;其人發狂者,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;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【目】黃仲理曰:此病發於陽,誤下熱入之症也。脈微而沉,宜四逆湯救之。此因誤下,熱邪隨經入腑,結於膀胱,致血燥而蓄於中;惟攻其裡而表自解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結症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【目】喻昌曰:小便不利,何以見非血症耶?蓋小便不利,乃熱瘀膀胱無形之氣病,為發黃之候也。小便自利,則膀胱之氣化行,然後少腹滿者,允為有形之蓄血矣。庸工不能辨一實,於此等處,未著眼耳。
白話文:
[太陽經脈]
**【目】**陶華說,關脈主要對應中焦(脾胃),如果胡亂使用瀉藥,會損傷中焦的氣,導致脈象沉弱;寒邪停留在胸脅之間,所以脈象會緊;如果關脈的脈勢不及尺脈,表示問題主要在關脈,可以從關脈入手來診斷和治療。
**【綱】**仲景說,如果病人感到心下痞悶,按壓柔軟,大便卻硬結,但不怕冷反而怕熱,且關脈脈象浮盛,應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**【目】**程郊倩說,按壓柔軟是氣滯導致的痞悶,這種無形的氣痞怎麼能用瀉藥?結胸症的脈象是浮大,也不應該用瀉藥,那麼心下痞悶而關脈浮盛的情況,難道可以用瀉藥嗎?小結胸的疼痛,從來沒用過大黃。這種情況比陷胸症更加危險,一定是病情危急到需要立刻用瀉藥的程度,而且病情比結胸症更加嚴重,才能使用這種峻烈的攻下藥。如果脈象是這樣,症狀也是這樣,就用這個方子,那簡直是服用後立刻會死亡,千萬不要曲解經典,遺害後人。
**【綱】**仲景說,病人沒有表證和裡證,發燒七八天,沒有大便,即使脈象浮數,也可以使用瀉藥。假如已經使用瀉藥,脈數的狀況沒有解除,病人發熱卻容易消化食物且容易飢餓,到第六七天仍然沒有大便,這表示體內有瘀血,應該使用抵當湯。如果脈數的情況沒有解除,又不斷腹瀉,就一定是熱邪與腸道濕熱結合,導致大便中有膿血。
**【目】**龔信說,脈浮數而可以用瀉藥,是因為病人沒有表證和裡證,所以“無表裡證”這句話是這個章節的重點。
**【綱】**仲景說,風濕病發作,脈象陰陽俱浮,會自汗,身體沉重,嗜睡,打呼嚕,說話困難。
傷寒病發作八九天,風濕互相搏擊,導致身體煩躁疼痛,不能翻身,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浮而澀,應該使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
**【目】**魏荔彤說,發病八九天,可能發過汗卻沒有及時更換衣被,或者沒有注意保暖,導致濕邪和風邪同時侵襲體表。這種情況是因為本身陽氣虛弱,所以邪氣容易侵入並互相搏擊造成傷害。還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抵禦邪氣。濕邪的性質與寒邪相似,再兼雜風邪,所以身體疼痛和傷寒相似。但是不嘔吐也不口渴,說明不是體表有寒邪,體內有鬱熱。而且脈象是浮而虛澀,虛浮是中風,虛澀是中濕,而且虛脈主要表示陽氣虛弱,所以和傷寒病沒有關係。傷寒病症狀是嘔逆氣喘,體內熱盛;傷寒脈象是浮緊,是表邪存在。如果沒有這兩種情況,只是身體疼痛,就不應該當作表證來治療。這是非常重要的判斷要點。
柯琴說,上條經文是風邪勝過濕邪,所以脈象陰陽俱浮,有內熱所以會自汗,應該用桂枝湯治療。下條經文是濕邪勝過風邪,所以脈象浮虛而澀,體內沒有熱,不嘔吐也不口渴,所以可以加附子。
**【綱】**仲景說,傷寒病嘔吐、瀉下後,又發汗,導致虛煩,脈象非常微弱,到第八九天,出現心下痞硬,脅下疼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頭暈目眩,經脈跳動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肌肉萎縮。
**【目】**龔信說,這是從嘔吐瀉下後又發汗導致脈微弱,看出是虛煩,那麼其他症狀也應該從虛的角度來理解,而不能誤認為是實證。
**【綱】**仲景說,太陽病發病六七天,表證還在,卻使用了瀉藥,導致脈象微弱而沉,反而沒有結胸,病人出現發狂,這是因為熱邪深入下焦,少腹會硬滿,小便卻正常。這時應該有下血的症狀才能痊癒。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隨著經脈瘀阻在體內造成的,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**【目】**黃仲理說,這個病是從陽經開始發病,因為誤用了瀉藥導致熱邪內陷的症狀。脈象微弱而沉,應該用四逆湯來急救。這是因為誤用瀉藥,熱邪隨著經脈進入內臟,淤積在膀胱,導致血燥,瘀阻在中焦。只有攻下裡面的邪氣,表證才能自己解除。
**【綱】**仲景說,太陽病出現黃疸,脈象沉結,少腹硬滿,小便不通暢,是沒有瘀血的表現;如果小便通暢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就是有瘀血的症狀,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**【目】**喻昌說,小便不通暢,怎麼能說不是血證呢?小便不通暢,是因為熱邪淤積在膀胱,是無形的氣病,是出現黃疸的表現。小便通暢,是膀胱的氣化功能運行正常,這時出現少腹硬滿的症狀,就可以判斷是有形瘀血了。庸醫不能分辨實證和虛證,就是沒有仔細觀察這些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