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一·太陽經症 (5)
卷一·太陽經症 (5)
1. 太陽經脈
【綱】仲景曰:太陽病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脈微弱者,此無陽也。不可發汗。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【目】柯琴曰:本論無越婢方症,金匱有之。世本取合者即是也。仲景言不可發汗,則不用麻黃可知;無陽,則不用石膏可知。若非方有不同,必抄錄者誤耳。寧闕其方,勿留之以滋惑也。
鰲按:此是風寒兩傷症。但無身疼、腰痛、骨節痛,是寒之傷營也輕。脈微弱,即陽浮陰弱之脈,是風之傷衛也重。故雖未見有寒,而發熱,熱多寒少,又不汗出,其亦有寒在於營分明矣。但脈已見微弱,其無陽可知。故曰:不可發汗。故不用大青龍之辛散,而去其杏仁,加以芍藥。以桂枝主風多之治;麻黃主寒少之治;芍藥固攝虛陽之根,主脈微弱之治。名之曰桂枝二越婢一湯。則此方能固真陰,足以維陽之根蒂。雖發汗驅邪,而正陽不致上浮。故本方既有芍藥,雖麻黃亦無害也。乃柯氏據不可發汗,以麻黃為不可用;據無陽,以石膏為不可用。其麻黃之無害,已詳言之。至石膏乃治上中焦邪熱,與下焦腎虛之症無礙也。又以本論無越婢方症,惟金匱有之;亦思仲景本合傷寒雜病為一書,叔和分而為二。則仲景當時,金匱中所有之方,即如本論中所有。其合桂枝越婢成方,奚不可?不必闕之也。特此症原非易認;此方又難輕用。醫者固當詳審而斟酌之。與其蹈誤用之愆,不如遵柯氏之說。故存其說於前,而又復辨之。
【綱】仲景曰:病人脈數,數為熱。當消穀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發汗,令陽氣微,膈氣虛。脈乃數也。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以胃中虛冷,故吐也。
【目】張從正曰:此節言當察症而消息其虛實,不是據脈而論症。蓋未發汗而脈浮數,是胃氣實;發汗後而脈浮數,是胃氣虛。
【綱】仲景曰: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【目】柯琴曰:病在表之表,宜麻黃;病在表之裡,宜桂枝;病在裡之表,宜五苓;病在裡之裡,宜豬苓以利水。不可用五苓兼發汗。要知五苓是太陽半表半裡之劑,歸重又在半表。本條更加煩渴,則熱已在裡,而表邪未罷。故用五苓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小結胸,正在心下,按之作痛,脈浮滑者,小陷胸湯主之。 結胸症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;下之則死。
【目】柯琴曰:大結胸,是水結在胸腹,故脈沉緊;小結胸,是痰結於心下,故脈浮滑。
鰲按:浮大在陽明脈,心下硬者,是浮大為心脈,火必就燥,須急下之以存津液。太陽雖因熱入而成結胸,而大而尚浮,仍為表脈;恐熱未實,下之則利不止;故必待沉緊,乃可下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;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。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死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
[概要] 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,出現發燒怕冷,發燒的程度比怕冷嚴重,脈象微弱的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的緣故。這種情況不適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應該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」
[細節] 柯琴認為:「《傷寒論》原文中沒有越婢湯的條文,而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有。後人將兩者結合使用是正確的。張仲景說不可發汗,就表示不能用麻黃;說陽氣不足,就表示不能用石膏。如果不是藥方有所不同,一定是抄錄的人搞錯了。寧可缺了藥方,也不要留下錯誤的方子讓人迷惑。」
鰲按:「這個情況是風寒同時侵襲身體造成的,但是沒有出現身體疼痛、腰痛、關節痛等症狀,說明寒邪只是輕微的侵犯到營分。脈象微弱,是陽氣浮於表面,而陰氣虛弱的表現,說明風邪對衛分的傷害比較嚴重。所以雖然沒有明顯的怕冷,但發燒、發熱比怕冷更嚴重,而且不出汗,這就明確表明寒邪存在於營分。但是脈象已經微弱,說明陽氣不足,所以說不可發汗。因此,不用大青龍湯這種辛散的藥物,去掉其中的杏仁,加上芍藥。
使用桂枝來治療風邪偏重的問題,用麻黃來治療寒邪輕微的問題,芍藥則能固護虛弱的陽氣之根,治療脈象微弱的問題。這個方子叫做桂枝二越婢一湯,它能鞏固體內真陰,維持陽氣的根基,即使發汗祛除邪氣,也不會讓陽氣上浮。因此,這個方子既然有芍藥,即使有麻黃也不會造成傷害。柯琴認為不可發汗,就認為麻黃不能用;認為陽氣不足,就認為石膏不能用,但麻黃的無害之處,已經詳細說明過了。至於石膏,是用來治療上中焦的邪熱,與下焦腎虛的病症沒有關係。另外,認為《傷寒論》中沒有越婢湯的條文,只有《金匱要略》有,其實應該考慮到張仲景本來是將傷寒和雜病寫在同一本書的,是後來的王叔和將其分成兩本。所以張仲景當時,《金匱要略》中有的藥方,就如同《傷寒論》中有的,將桂枝和越婢湯合併使用有什麼不可呢?不必刪去這個方子。只是這個病症原本就難以辨認,這個藥方也不可輕易使用,醫生應該仔細審察,斟酌使用。
與其因為誤用藥方而犯錯,不如聽從柯琴的說法,所以將他的意見放在前面,但又加以辨正。」
[概要] 張仲景說:「病人脈象跳動很快,這是因為有熱。這種情況應該能夠消化食物,喜歡進食。但如果反而出現嘔吐,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陽氣虛弱,胃氣虛弱,所以脈象才會跳動很快。這種跳動快的脈象是虛熱,不是實熱,不能消化食物,是因為胃中虛寒導致的嘔吐。」
[細節] 張從正說:「這一節講的是應該觀察病人的症狀,來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,而不是僅僅根據脈象來判斷。如果沒有發汗,脈象浮數,說明是胃氣實;如果發汗之後,脈象反而浮數,說明是胃氣虛。」
[概要] 張仲景說:「發汗之後,脈象浮數,並且出現煩躁口渴的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」
[細節] 柯琴說:「疾病在表的表面,適合用麻黃;疾病在表的裡面,適合用桂枝;疾病在裡的表面,適合用五苓散;疾病在裡的裡面,適合用豬苓湯來利水。不能用五苓散來兼顧發汗。要知道五苓散是治療太陽經半表半裡的藥方,而且偏重於半表。這個條文還增加了煩渴的症狀,說明熱邪已經進入體內,而表邪還沒有解除,所以要用五苓散來治療。」
[概要] 張仲景說:「小結胸,位置在心下,按壓時會疼痛,脈象浮滑的,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
結胸症,如果脈象浮大的,不可用攻下法治療,如果用了就會導致死亡。」
[細節] 柯琴說:「大結胸,是水邪結在胸腹部,所以脈象是沉緊的;小結胸,是痰邪結在心下,所以脈象是浮滑的。」
鰲按:「脈象浮大是陽明脈的特徵,心下部位硬是心脈的表現。火邪必然會導致津液耗竭,所以要趕快用攻下法來保住津液。太陽病雖然因為熱邪入侵而形成結胸,但是脈象仍然浮大,說明還是表證,擔心熱邪還沒有結實,如果用攻下法就會導致瀉利不止。所以必須等到脈象沉緊時,才可以攻下。」
[概要] 張仲景說:「如果出現類似結胸的症狀,但飲食正常,時常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,這叫做臟結。舌苔呈現白色且滑膩的,說明病人會死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