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協熱利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二三日不得臥。但欲起。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四日復下之。必作協熱利。太陽病。外症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硬。表理不解者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太陽病。桂枝症。醫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

【目】張兼善曰。仲景言表症未除而誤下之。因致外熱未退。內復作利。故云協熱下利。此一熱字。乃言表熱也。非言內熱也。夫協者協同之協。非挾藏之挾。即表裡俱病之謂。故治此者。止有桂枝人參湯一方。其又顯然可見。即如成無己曰。表邪傳裡。裡虛協熱則利。是亦以表邪為言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太陽病,兩三天不能躺下,只想坐起來,心下一定會有結塊,脈象微弱,這是本有寒氣的症狀。如果反覆服用瀉藥,如果瀉痢停止,一定會變成結胸,如果瀉痢還沒停止,第四天再服用瀉藥,一定會導致發燒腹瀉。太陽病,外症還沒解除,就多次服用瀉藥,就會導致發燒腹瀉,瀉痢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和的,可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
太陽病,桂枝證,醫生卻反覆用瀉藥,導致瀉痢不止,脈象急促,是表症還沒解除。喘氣而且出汗的,可以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。

張兼善說,張仲景說表症還沒解除,就錯誤地服用瀉藥,導致外熱未退,內部又出現腹瀉,所以說協熱下利。這裡的「熱」字指的是表熱,不是指內熱。協,指的是協同,不是夾藏,就是表裡都生病的意思。所以治療這種病,只有桂枝人參湯這一味藥。

成無己說,表邪傳入內裡,內裡虛弱協同熱氣就會導致腹瀉,這也是以表邪來解釋的。

奈何後學不明。止因協熱二字。但見作利者。無論表裡虛實。即認為內熱。便云協熱下利。且近有不必誤下。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。表症得寒。熱愈不退。力致下利。或脾素弱。逢寒即泄者。皆是此症。既見下利。蓋云協熱。其謬甚矣。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。豈治內熱之劑乎。

寒熱倒施。殺人多矣。

柯琴曰。首條。論協熱之因。二條。明下利之治。桂枝人參湯。雙解表裡也。三條。利遂不止。所謂暴注下迫。皆屬於熱。蓋微熱在表。大熱入里者。故與首條脈弱而協熱下利不同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下之。其脈促。不結胸者。為欲解。脈沉滑者。協熱利。脈浮滑者。必下血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協熱利。熱病也。

白話文:

可惜我學識淺薄,只因為「協熱」兩字,就看到病人拉肚子,無論是表症還是裡症,虛證還是實證,都認為是內熱,便說「協熱下利」。而且最近還有不少人,不該瀉下卻亂用黃芩、黃連治療表熱,結果表症受寒,熱氣反而退不下去,反而導致拉肚子。或是脾胃本來就虛弱,一遇到寒氣就拉肚子的人,也都是這樣。只要看到拉肚子,就說是「協熱」,實在太過錯誤了!難道沒有看到仲景的桂枝人參湯嗎?那可是治療表熱的藥啊!

寒熱用錯方法,害死的人可不少。

柯琴說:第一段講的是「協熱」的原因,第二段講的是治療拉肚子的方法,桂枝人參湯可以同時治療表裡兩種症狀。第三段講的是如果拉肚子不停,就是所謂的「暴注下迫」,都是屬於熱症,因為輕微的熱氣在表層,嚴重的熱氣已經進入了內裡,所以跟第一段講的脈象虛弱卻「協熱下利」是不一樣的。

【綱】仲景說:太陽病,瀉下之後,脈象急促,沒有胸悶的,是想要解表了。脈象沉而滑的,是「協熱利」。脈象浮而滑的,一定會吐血。

【目】王肯堂說:「協熱利」是熱病。

2. 小便自利小便數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六七日。表症仍在。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發狂。以熱在下焦。小腹當硬。小便自利者。下血乃愈。抵當湯。太陽病。身黃。脈沉結。小腹硬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。血症也。抵當湯。傷寒有熱。小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當下之。不可余藥。宜抵當丸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小便自利。有在表者。有在裡者。有熱而利者。有寒而利者。六經俱有之症。難以概治。宜隨所犯而施藥可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中風。火劫。汗後。發黃。欲衄。小便難。頭汗出。腹滿微喘。口乾咽爛。或不大便。久則譫語。甚者至噦。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。可治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太陽病六七天了,表症還在,脈象微弱而沉,反而沒有結胸,病人發狂,這是熱邪在在下焦,小腹應該硬,小便自利,這種情況下,下血就能痊癒,可以用抵當湯治療。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,小腹硬,小便自利,病人像發狂一樣,這是血症,可以用抵當湯治療。傷寒有熱邪,小腹脹滿,應該小便不利,現在反而小便自利,這是因為有血,應該下血,不要用其他藥物,宜用抵當丸。

成無己說,小便自利,有在表症的,有在裡症的,有熱而利,有寒而利,六經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,很難概括治療,應該根據病人的情況,對症下藥。

張仲景說,太陽中風,火毒入侵,出汗後發黃,想吐血,小便困難,頭部出汗,腹脹微喘,口乾咽喉潰爛,可能大便不通,時間長了就說胡話,嚴重的還會出現呃逆,抓衣摸床,小便自利,是可以治療的。

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摶。身作疼煩。不能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。若其人小便自利。去桂枝加白朮湯。

【目】陶華曰。小便自利者。為津液滲漏。大便必硬。宜以藥微下之。其陽明自汗者。復發其汗。津液內竭。屎雖硬。尤不可攻。縱大便難。蜜煎導之。太陰當發黃。其小便利。則濕熱內泄。不能發黃。惟血症則腹急而如狂。腎與膀胱虛。不能約制水液。二者皆小便自利。若腎與膀胱虛而挾熱。

熱則水道澀。小便不快。故澀淋而數起也。若自汗而小便數。雖有表症。不可用桂枝。以其亡走津液也。若誤服之。以甘草乾薑湯為治可也。若太陽病。小便自利。以飲水多。心下悸。茯苓桂枝甘草湯。脈浮自汗。小便數。胃不和。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發八九天,風寒濕氣交雜在一起,身體疼痛難受,翻身困難,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浮而虛弱且澀,應該服用桂枝附子湯。如果病人小便自利,就應該去掉桂枝,改用白朮湯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微惡寒。腳攣急。反與桂枝。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煩躁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。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小便數者。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。太陽陽明二經既虛。致受於客熱。熱則不能制水。故令數。小便熱。則水行澀。澀則小便不快。故令數起也。診其趺陽脈數。胃中熱。即消穀引飲。大便必硬。小便即數也。

鰲按。小便數。或在表。或在裡。惟三陽有之。三陰則無此症也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:傷寒病人脈象浮,自汗出,小便頻繁,心煩微惡寒,腳攣急,反而用桂枝來治療,想要攻其表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病症加重,出現昏厥、煩躁、嘔吐的症狀,就應該給予甘草乾薑湯,以恢復陽氣。如果昏厥症狀減輕,腳溫暖了,再用芍藥甘草湯治療,腳就會伸直。如果胃氣不和,神志不清,可以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柯琴說:小便頻繁,是因為腎與膀胱虛弱,又有外邪熱氣入侵。太陽和陽明經脈已經虛弱,導致受到外邪熱氣的侵襲。熱氣不能制約水液,所以小便頻繁。小便發熱,水液流通不暢,所以小便量少而頻。如果病人足陽明經脈跳動頻繁,胃中熱,就會食慾不振、口渴,大便乾燥,小便也會頻繁。

鰲按:小便頻繁,可能是表證,也可能是裡證,只有三陽經才會出現這種症狀,三陰經則不會有這種症狀。

3. 小便不利小便難

【綱】仲景曰。病發於陽。而反下之。熱入。因作結胸。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無汗。至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也。

【目】蘇頌曰。小便不利有數種。有因被下者。津液耗於內也。有因汗者。津液亡於外也。有因發黃與痞及熱病者。熱鬱所致。風濕相搏。與夫陽明中風。其小便不利。寒邪所乘。其小便難者。亦多由汗下而然。宜詳辨之。

鰲按。濕鬱發熱。能下行則便利。即內亦解。若小便不利。則濕熱內蒸於臟腑者。因黃色外見於皮膚。而發黃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。或利。或噎。或小便不利少腹滿。或喘者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說,疾病由陽氣發作,卻反而使用下瀉的方法,熱氣就會進入內部,導致結胸。如果沒有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沒有汗,汗水只到達頸部就回流,小便不順暢,身體必定會發黃。

蘇頌說,小便不順暢有幾種原因。一種是由於服用瀉藥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。一種是由於出汗,導致體外津液流失。還有一種是因為發黃、痞塊和熱病,是由於熱氣鬱積導致的。風濕相互搏擊,以及陽明經中風,也會導致小便不順暢。寒邪入侵也會導致小便不順暢,而小便困難,大多也是由於過度出汗或瀉藥導致。應該仔細辨別。

鰲按:濕氣鬱積導致發熱,如果能往下排泄就會通暢,內部也會解開。如果小便不順暢,濕熱就會在臟腑內部蒸騰,導致黃色外顯於皮膚,而出現發黃。

張仲景說,傷寒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且咳嗽,或口渴、或腹瀉、或噎膈、或小便不順暢且小腹脹滿、或喘息,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
【目】陶華曰。小便不利者。邪氣聚於下焦。結而不散。甚則小腹硬滿而痛。此小便所以不通也。大抵有所不利者。行之有所滲泄也。若飲水過多。下焦蓄熱。或中濕發黃。水飲停留。皆以利小便為先。惟汗後亡津液。胃汁干。與陽明汗多者。則以利小便為戒。設或小便不利。而見頭汗出者。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。

鰲按。水氣留而不行。故小便不利。小便不利。故少腹滿。此條言小便不利。正欲明少腹滿之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後。若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太陽病。飲水多。小便利者。必心下悸。小便少者。必苦裡急也。

白話文:

【目】陶華表示,當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時,是因為邪氣在下焦聚集,形成阻塞,無法疏散。嚴重時會導致小腹硬脹且疼痛,這就是小便不通的原因。通常來說,任何有不利狀況的地方,都會有流滲的情況。飲水過多導致下焦積熱,或者中間受潮引發黃疸,水飲停留體內,這些情況都需要先通過利尿來處理。然而,如果是在出汗後流失了津液、胃液乾涸,或者陽明經的出汗量過多的情況下,則應該避免使用利尿的方法。如果小便不利,同時伴有頭部出汗的症狀,那麼可能是陽氣離脫、關門格拒的疾病。

【綱】張仲景指出,太陽病後,如果脈象仍然浮現,且小便不利,伴隨輕微的熱感和口渴,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太陽病期間,如果喝水過多,小便頻繁,可能會導致心下部位悸動;相反,如果小便量少,則可能出現腹部的不適感。

【目】柯琴曰。發汗後。脈仍浮。而微熱猶在表。未盡除也。雖不煩而渴特甚。飲多即消。小便不利。水氣未散也。便利便少。雙頂飲水多。火用不宣。致水停心下而悸。水用不宣。致水結膀胱而裡急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本以下之。故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躁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大下之後。復發汗。小便不利者。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。得小便利。必自愈。

【目】鰲按。與瀉心湯而痞仍不解。小便仍不利。心下之水氣。停結甚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結症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柯琴說,發汗後脈象仍然浮,還有輕微的熱留在體表,病氣還未完全消除。雖然不至於感到很煩躁,但口渴卻很嚴重,喝很多水也會很快消失,小便也不通暢,水氣還沒有散去。排便次數少,頻繁喝水,心火無法宣洩,導致水氣停留在心下而心悸。水氣無法宣洩,也導致水氣積聚在膀胱而出現裡急後重。

仲景說,這屬於下焦病,所以心下痞塞。用瀉心湯治療。如果痞塞不消,患者口渴、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,小便不暢,則用五苓散治療。大便瀉下之後又發汗,小便不暢,這是因為津液虧損,不要再治療,只要能稍微排泄小便,就會自行痊癒。

鰲按,如果用瀉心湯治療,但痞塞仍不消,小便也不通暢,說明心下的水氣積聚得很嚴重。

仲景說,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實,小腹硬,小便不暢,屬於無血症。如果小便自行通暢,患者卻像發狂一樣,屬於血結症,用抵當湯治療。

【目】吳綬曰。凡傷寒小便不利。當分六經治之。固已。若陰虛火動。小便赤澀不利者。加知、柏、木通、生地。凡內熱盛。大便不通。小便赤澀不利者。八正散治之。凡不渴。小便不利者。熱在血分也。宜知、柏、生地之類。夫膀胱為津液之府。氣化而能出也。若汗多者。

津液外泄。小便因少。不可利之。恐重亡津液。待汗止。小便自行。又小便自利。亦不可妄利之。恐引熱入膀胱。則變蓄血。又為害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風濕為病。脈陰陽俱浮。自汗出。身重。多眠睡。鼻息必鼾。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。小便不利。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。微發黃色。劇則如驚癇。時瘛瘲。

白話文:

吳綬說,凡是傷寒引起的小便不利,應該根據六經來治療。這是確定的。如果屬於陰虛火動,小便赤澀不利,就應該加入知母、柏子仁、木通、生地黃。凡是內熱盛,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不利,就用八正散來治療。如果病人不渴,小便不利,說明熱在血分,應該用知母、柏子仁、生地黃之類藥物。膀胱是津液的倉庫,依靠氣化才能排出。如果出汗太多,津液外泄,小便自然減少,就不應該強行利尿,以免加重津液的喪失,應該等到汗止,小便自然恢復。同樣,小便自利,也不應該隨便利尿,以免引熱入膀胱,造成蓄血,反而有害。

仲景說,風濕病的病症是脈象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體沉重,嗜睡,鼻息鼾聲很大,說話困難。如果病勢向下發展,就會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。如果病勢向上發展,就會輕微發黃,嚴重就會像驚癇一樣,時而昏迷時而清醒。

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。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鰲按。下則大便利。故小便反不利。何者。以肺家之化源不清。胃家之關門不啟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拘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發汗後。汗出多。亡津液。胃中干。故小便不利。醫見不利。往往利之。誤矣。傷寒有不利者。行之。取其滲泄也。有渴而停飲者。有躁而煩渴。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。其表裡得見。煩躁口燥。欲飲水。水入即吐。病名水逆。及霍亂頭痛發熱。身疼痛。欲飲水者。有發熱汗出。復惡寒。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並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風濕互相影響,導致骨節疼痛、抽痛,難以彎曲伸展,靠近就更痛,還會出汗、呼吸短促、排尿不順暢、怕風不想脫衣服,甚至身體微微腫脹,可以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

至於為什麼排尿不順暢,是因為肺部的氣化功能不暢,胃部的關門沒有打開。

仲景說,太陽病發汗後,汗液流失不止,患者怕風、排尿困難、四肢僵硬、難以彎曲伸展,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

朱肱說,傷寒發汗後,汗出太多,損失了津液,胃中乾燥,所以排尿不順暢。醫生看到排尿不順暢,往往想辦法利尿,這是錯誤的。傷寒病人排尿不順暢,是因為水液滲泄不暢,不是因為水液不足,需要利尿。有些人口渴卻無法喝水,有些人燥熱煩渴,有些人病氣消散了,但水氣無法排出,表現為表裡症狀,煩躁口乾、想喝水卻喝了就吐,稱為水逆;還有些霍亂病人頭痛發熱、身體疼痛、想喝水,以及發熱出汗後又怕冷、不嘔吐、只是心下痞滿,這些都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
問。小便難。何也。曰。陰虛故也。陰虛者。陽必湊之。為陽所湊也。故小便黃者。中有熱也。宜滑石、瞿麥輩瀉之。

趙嗣真曰。傷寒小便難。仲景論有發汗漏不止。桂枝加附子湯者。有陽明中風。或脈浮弦大而潮熱噦者。或脈浮而緊。誤下而成腹滿者。又有陽明脈浮遲。飽則微煩頭眩者。活人問中。當以傳經邪熱。與漏風亡陽。分作兩條。其桂枝加附子湯。乃亡陽經虛所致。豈得均謂之陰虛陽湊。

白話文:

病人小便困难,这是因为身体阴虚,阴虚则阳气必然会聚集,被阳气所逼迫。所以小便发黄,说明体内有热,应该用滑石、瞿麦等药物来泻火。

赵嗣真说,伤寒病人小便困难,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提到有发汗后汗液不止,需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。还有阳明中风,脉象浮弦大,并伴有潮热、噦等症状,或者脉象浮而紧,误服泻药导致腹满者。此外还有阳明脉象浮而迟,饱食后轻微烦躁、头晕者。活人问中将这些情况归结为经络邪热和漏风亡阳两种原因。其中桂枝加附子汤治疗的是亡阳经虚所致,并非全部都是阴虚阳凑。

為有熱耶。要當以陽明小柴胡症。及誤下症。谷疸症。次於陽湊傳邪之下。卻別出一條云。外有汗多亡陽。津液不足。亦有小便難者。還以桂枝加附子症屬之。若太陽中風。以火劫發汗。則邪風被火熱。血氣流溢。身黃。陽盛陰虛。欲衄。小便難也。若少陰以火劫汗者。則咳而下利。

譫語。小便難也。若下後小便難有二。一、脈浮遲弱。惡風寒。下之者。則脅滿身黃項強。小便難。一、陽明胃實。發熱惡寒。脈浮緊。下之者。則腹滿。小便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发热,要考虑是阳明经小柴胡证、误下证、谷疸证,这些情况通常是由于阳气郁结,邪气传导到阳明经引起的。但还有一种情况是,病人虽然发热,但同时伴有汗多、亡阳、津液不足、小便困难等症状,这就要用桂枝加附子证来治疗。

如果病人是太阳经中风,用火攻法发汗,会导致邪风被火热所伤,血气外泄,导致身体发黄,阳气盛而阴气虚,有鼻出血的倾向,小便也困难。如果病人是少阴经中风,用火攻法发汗,会导致咳嗽、腹泻、神志不清、小便困难等症状。

此外,如果病人已经泻下过,但依然小便困难,则有两种情况:一是脉象浮迟无力,怕风寒,泻下后出现胁肋胀满、身体发黄、项强、小便困难等症状;二是阳明经胃实,发热恶寒,脉象浮紧,泻下后出现腹胀、小便困难等症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