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六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18)

1. 辨脈篇

此段辨脈得時旺,則邪不勝正,可以察病之進退也。舉夏以該三時,俟人推暨其餘。

「鬚髮其汗」句,是曲筆。猶云身體疼重,為陰寒邪氣所傷。本鬚髮汗,但見時脈,則邪不勝正,明日即不疼重,故汗自出,又不大出,明日便解也。此得時脈洪大之吉徵也。病人得時脈為最難,非平日持身謹慎不能得,此時旺之脈也。

問曰:凡病欲知何時得、何時愈?答曰:假令夜半得病,明日日中愈;日中得病,夜半愈。何以言之?日中得病夜半愈者,以陽得陰則解也;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,以陰得陽則解也。

此段因時脈而辨及於每日之陰陽衰旺,則不盡求之脈矣。

前條四時旺脈,即六經各有旺時之義。此又就陰陽出入,推明病機。

寸口脈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假令脈遲,此為在臟也。

此段就浮沉遲數,因人內外淺深而辨別之。合兩手之寸口,言寸關尺三部。雖三候,而寸口又為氣之所聚,易得察識也。於此得浮沉遲數之脈而辨之,則症自可明,而所祛之邪亦自得當矣。浮沉,就經脈分表裡;遲數,就臟腑分表裡。脈浮在表,沉似在臟腑矣。然寸口之沉,非關尺之沉,故云裡,亦表之裡,而非裡之裡也。表裡義無盡,未可就經絡臟腑之一大表里,而不研究其極也。

寸口脈,浮而緊。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榮。榮衛病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。

此段承上「寸口脈浮」一語申明之,示人推暨其餘。

榮衛俱病,則經脈俱急,故骨節覺其煩疼也。此症言治邪在表,宜驅之於外,故當發汗也。亦不過籠統言之,示人知辨脈為要。與前段一勢敘下,故下段稍易前後焉。

趺陽脈浮而澀,少陰脈如經也,其病在脾,法當下利。何以知之?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今趺陽脈浮而澀,故知脾氣不足、胃虛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才見此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若反滑而數者,故知當屎膿也。

此段言辨脈之法,不但辨手三部,並當辨足跗上之趺陽脈也。此辨脈於精微,多方求其至,不惟表裡臟腑大勢可明,即細微曲折無不可明矣。趺陽,胃脈也,又以候少陰腎。胃者,就經以候腑;腎者,就下以候下也。夫在經為胃脈,而四肢則屬脾;胃又與脾為表裡。故脈之行,實脾胃之氣互相為用也。今趺陽脈浮而澀,其浮不同於手脈之浮也。寸口浮,在經絡之表;趺陽浮,則在腑之裡。然在腑雖為裡,就脾臟言,則仍表也。然浮皆作表論,在趺陽亦然也。若浮而大,則為氣實血虛也,是何病乎?亡血也。則大脈乃是外實中虛,浮按而得空之芤脈,故但為亡血。以是知浮大之症,不同於脈浮而澀之症也。蓋浮而又澀,似腎病;但診腎脈之在手者,則弦而浮。弦雖似寒,而按之不緊,且浮則非寒而弦也。乃少陰之氣通於少陽,寒水上溉風木,水木相生,非為病脈。故脈浮而澀,專為脾家病也。蓋趺陽浮為胃氣,兼澀則脾病。

白話文:

辨脈篇

這段講述診脈時,如果脈象符合當季的旺盛之氣,代表身體的正氣能夠戰勝邪氣,這樣就可以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。就像用夏季來代表一年中的三個時節一樣,希望人們能夠由此類推其他情況。

「鬚髮其汗」這句話,是一種委婉的說法,其實是說身體感到疼痛沉重,這是因為受到陰寒邪氣的侵襲。本來應該是「鬚髮汗」,但是如果診脈時看到脈象正常,代表正氣能夠戰勝邪氣,那麼第二天疼痛沉重就會減輕,所以會自然出汗,而且不會出太多,第二天病就會好。這是一種脈象符合時令、脈象洪大的好徵兆。病人能夠出現符合時令的脈象是很難得的,不是平時注意保養身體的人是無法出現的。這是正氣旺盛的脈象。

有人問,一般生病想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病,什麼時候會好,該怎麼判斷?我回答說,假設半夜發病,第二天中午就會好;如果中午發病,半夜就會好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中午發病半夜會好,是因為陽氣得到陰氣的調和就會好轉;半夜發病第二天中午會好,是因為陰氣得到陽氣的調和就會好轉。

這段講的是通過診脈,結合每天陰陽之氣的衰盛來判斷病情,這樣就不用完全依賴脈象來判斷了。

前面說的四季旺脈,其實是說明六經在不同時節各有旺盛的時段。這裡則是從陰陽出入的角度來闡明病機。

寸口脈,脈象浮在表面,代表病邪在體表;脈象沉在裡面,代表病邪在體內;脈象跳動快速,代表病邪在腑;脈象跳動緩慢,代表病邪在臟。例如,如果脈象緩慢,這代表病邪在臟。

這段講的是通過脈象的浮沉遲數,來辨別病人體內病邪的淺深。結合兩手寸口部位的脈象,也就是寸、關、尺三部。雖然有三個部位,但寸口是氣聚集的地方,最容易觀察。如果能從寸口的脈象中辨別出浮沉遲數,那麼病情自然就清楚了,所要祛除的邪氣也能對症下藥。浮沉是從經脈角度來區分表裡,遲數是從臟腑角度來區分表裡。脈象浮在體表,脈象沉則好像在臟腑。然而寸口的沉脈,並不是關尺的沉脈,所以說是「里」,也是表面的「里」,而不是真正的「里」。表裡的含義非常廣泛,不能只簡單地從經絡臟腑的表裡來理解,而是要深入研究其根本。

寸口脈,脈象浮而且緊,浮代表有風邪,緊代表有寒邪。風邪會傷害衛氣,寒邪會傷害榮氣。榮衛氣都生病,就會感到骨節煩躁疼痛。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這段是承接上面說的寸口脈浮,進一步闡明,提示人們要由此類推其他情況。

榮衛氣都生病,那麼經脈也會變得急迫,所以骨節會感到煩躁疼痛。這個病症說明病邪在體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把邪氣驅趕出去。這裡只是籠統地說一下,重點是告訴人們診脈的重要性。這段和前面的意思一脈相承,所以下一段文字的順序稍微做了調整。

足背的趺陽脈,脈象浮而且澀,少陰腎經的脈象平穩。這代表病邪在脾,應該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。怎麼知道呢?如果脈象浮大,代表氣盛而血虛。現在趺陽脈浮而且澀,所以知道脾氣不足,胃也虛弱。少陰脈的弦脈伴有浮象,表示這是調和的脈象,所以說「如經」。如果脈象反而是滑而數,就代表應該會有膿血便。

這段說的是診脈的方法,不僅要診斷手上的寸關尺三部,還要診斷足部的趺陽脈。這是診脈精細之處,要從多方面尋求真理。不僅能分辨表裡臟腑的大體情況,也能辨別細微的變化。趺陽脈是胃脈,也可以診斷少陰腎的情況。胃是從經脈角度來說是腑,腎是從下部診察下部。在經脈來說是胃脈,在四肢來說屬於脾。胃和脾又是互為表裡的關係。

所以脈象的運行,其實是脾胃之氣互相作用的結果。現在趺陽脈浮而且澀,這個「浮」和手脈的浮不同。寸口的浮脈在經絡的表面,趺陽的浮脈則在腑的裡面。雖然在腑內是裡,但就脾臟而言,仍然是表。但總的來說,浮脈都歸為表證,在趺陽脈也是如此。如果脈象浮而且大,代表氣盛而血虛。這是什麼病呢?是失血的病症。那麼大的脈象就是外實中虛,按下去是空虛的芤脈。

所以只是失血。由此可知,浮大的脈象和浮澀的脈象是不同的。浮而且澀,好像是腎病,但是診斷手上腎脈,卻是弦脈而且帶有浮象。弦脈雖然類似寒證,但按下去並不緊,而且有浮象就不是寒證,而是弦象。這表示少陰之氣流通到少陽,寒水滋潤風木,水木相生,並不是病脈。所以脈象浮而且澀,專屬於脾家疾病。因為趺陽浮脈代表胃氣,加上脈澀,就代表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