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並病

【綱】仲景曰:本太陽病,初得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傷寒轉屬陽明者,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太陽與少陽並病,脈弦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;若譫語不止者,刺期門。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頭項強而痛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,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

【目】許叔微曰:問,三陽有合病、並病,何之?答曰:脈浮大而長,頭痛腰痛,肌熱目疼鼻乾者,合病也。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者,並病也。三陽皆有合病,惟三陰無合病,不可不知。

李梴曰:並者,催併逼迫之意。始初二陽合病,後一陽氣盛,一陽氣衰,並歸一經獨重,初症亦不解罷。陽明並太陽者,太陽症未解,陽明症又至,麻黃湯合升麻,如太陽症重,加太陽經藥;陽明症重,加陽明經藥,後仿此。少陽並太陽者,太陽症未解,少陽症又至,麻黃湯合小柴胡湯,頭痛項強眩冒,如結胸狀者,亦宜通用九味羌活湯。少陽並陽明者,為木剋土,難治,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,或柴胡升麻湯救之。是並病在表者皆可汗。若太陽症罷,乃入胃腑者,謂之傳經症,非並病也,宜酌量攻下。古云:三陰無合病,然三陰亦自有相合並者,但非兩感,必無陰經與陽經相合為病之理。

陶華曰:太陽陽明並病者,如本太陽病發汗,則汗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不惡寒,是並歸陽明也。太陽症尚在,桂枝麻黃合半湯,太陽症也;大小承氣,則是陽明症也。

柯琴曰:並病與合病異,合則一時並見,並則以次相乘。如太陽之頭項強痛未罷,遞見脈強眩冒心下痞硬,是與少陽並病;更見譫語,即三陽並病矣。太陽陽明並病,太陽症未罷者,從太陽而小發汗;太陽病已罷者,從陽明而下之,其機於惡寒發熱而分也。然陽明之病在胃家實,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恐胃家未實耳。

白話文:

【綱要】

張仲景說:原本是太陽病,剛發病的時候,就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發汗後,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病情就會轉到陽明經。傷寒轉到陽明經的人,會微微出汗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脈象會呈現弦脈,頭和脖子會感到僵硬疼痛,或者頭暈,有時會像胸部有結塊一樣,心下感到痞悶堅硬。這種情況應該針刺大椎穴、第一胸椎下的肺俞穴和肝俞穴,千萬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病人會說胡話。如果說胡話的情況沒有停止,就針刺期門穴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心下感到堅硬,頭和脖子感到僵硬疼痛,應該針刺大椎穴、肺俞穴和肝俞穴,千萬不要用攻下的方法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,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,就會形成胸部有結塊的現象,心下感到堅硬,腹瀉不止,不能喝水,病人會感到心煩。

【細目】

許叔微說:有人問,三陽經有合病和並病,是什麼意思?回答說:脈象浮大而長,頭痛、腰痛、肌肉發熱、眼睛痛、鼻子乾燥,這是合病。太陽病剛發病的時候,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發汗後,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病情就會轉到陽明經,持續微微出汗,而且不覺得寒冷,這是並病。三陽經都有合病,只有三陰經沒有合病,這點必須要知道。

李梴說:所謂的並病,就是催促、逼迫的意思。一開始是兩個陽經同時發病,後來其中一個陽經的氣盛,另一個陽經的氣衰,病情就集中到氣盛的那個經脈,變得比較嚴重,最初的症狀也沒有消失。陽明病和太陽病並發,是指太陽病的症狀還沒解除,陽明病的症狀又出現了。可以使用麻黃湯合升麻湯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比較嚴重,就加太陽經的藥;如果陽明病的症狀比較嚴重,就加陽明經的藥,後面的情況也仿照這樣。少陽病和太陽病並發,是指太陽病的症狀還沒解除,少陽病的症狀又出現了,可以使用麻黃湯合小柴胡湯。

如果出現頭痛、脖子僵硬、頭暈、像胸部有結塊的症狀,也適合用九味羌活湯。少陽病和陽明病並發,是木剋土的情況,比較難治療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,或者用柴胡升麻湯來治療。並病在表的,都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太陽病的症狀已經解除,病情進入胃腑,這就叫做傳經症,不是並病,應該酌情使用攻下的方法。古人說三陰經沒有合病,但三陰經也有互相合併的情況,只是不會像兩個陽經同時發病那樣。陰經和陽經不會有合併發病的情況。

陶華說:太陽病和陽明病並發,例如原本是太陽病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但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病情就轉到陽明經,持續微微出汗,而且不覺得寒冷,這是病情歸於陽明經。太陽病的症狀還在,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合半湯,這是太陽病的藥。大小承氣湯,則是陽明病的藥。

柯琴說:並病和合病不一樣。合病是指兩種病同時出現,並病是指一種病接著一種病出現。例如,太陽病的頭痛脖子僵硬還沒好,接著出現脈象強勁、頭暈、心下痞硬,這是和少陽病並發。如果再出現說胡話,那就是三陽經都並發了。太陽病和陽明病並發,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解除,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太陽病;如果太陽病的症狀已經解除,就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陽明病。判斷的關鍵在於是否怕冷發熱。如果陽明病是胃實的情況,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,出現喘氣和胸悶的症狀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,因為可能是胃氣還沒有實。

2. 附錄今時皆合病並病論

張介賓曰:合病者,乃二陽三陽同病,病之相合者也。並病者,如太陽先病不解,又併入陽明少陽之類也。觀仲景曰:二陽並病,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。若太陽症不罷者,不可下。按此云轉屬陽明,則自太陽而來,可知也;云太陽症不罷,則二經皆病可知也。

凡並病者,由淺而深,由此而彼,勢使之必然也。此合病並病之義。不知者因以為罕見之病,又豈知今時之病,皆合病並病哉!余自臨症以來,初未見有單經挨次相傳者;亦未見有表症悉罷,止存里症者。若欲依經如式求症,則未見有如式之病,而方治可相符者。是皆不知合病並病之義耳。

今列其大略如下:合病者,乃二經三經同病也。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,此太陽之症,而更兼不眠,即太陽陽陰合病也。若兼嘔惡,即太陽少陽合病也。若發熱不眠嘔惡,即陽明少陽合病也。若三者俱全,便是三陽合病,而其病必甚。三陽與三陰本無合病。蓋三陽為表,三陰為里。

若表裡同病,即兩感也。故凡陰陽俱病者,必以漸相併而至皆並病耳。此亦勢所必至,非合病兩感之謂。合病與並病不同。合病者,彼此齊病也;並病者,一經先病,然後傳及他經而皆病也。如太陽先病發熱頭痛,而後見目痛鼻乾不眠等症,此太陽並於陽明也;或後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等症,

此太陽並於少陽也;或後見腹滿嗌乾等症,此太陽並於太陰也;或後見舌乾口燥等症,此太陽並於少陰也;或後見煩滿囊縮等症,此太陽並於厥陰也。若陽明並於三陰者,必鼻乾不眠而兼三陰之症;少陽並於三陰者,必耳聾嘔苦而兼三陰之症。陰症雖見於里,而陽症仍留於表,

故謂之並。凡患傷寒而終始熱有不退者,皆表邪之未解耳。但得正汗一透,則表裡皆愈,豈非陰陽相併之病乎?今之傷寒,率多並病。若明此理,則自有頭緒矣。治此之法:凡並病在三陽者,自當解三陽之表。如邪在太陽者,當知為陽中之表,治宜輕清;邪在陽明者,當知為陽中之裡,

治宜厚重;邪在少陽者,當知為陽中之樞,治宜和解。此皆治表之法也。至於病入三陰,本為在裡。如太陰為陰中之陽,治宜微溫;少陰為陰中之樞,治宜半溫;厥陰為陰中之陰,治宜大溫。此陰症之治略也。然病雖在陰,而有兼三陽之並病者。或其熱邪已甚,自宜清火;或其表尚未解,

仍當散邪。蓋邪自外入,則外為病本,拔去其本,則里病自無不愈者。此所以解表即能和中也。若表邪不甚,而里症為急,又當先救其里。以表裡之氣本自相關。惟表不解,所以里病日增;惟里不和,所以表病不散。此所以治里亦能解表也。但宜表宜里,自有緩急先後,一定不易之道。

白話文:

張介賓說:「合病是指兩種或三種陽經同時生病,這些病症互相結合。並病則是像太陽經先病了,沒有好,又接著侵犯到陽明經或少陽經等其他經脈。觀察張仲景的說法,所謂『兩陽並病』,意思是太陽經剛發病時,就發汗治療,但汗沒發透,病邪就轉移到陽明經。如果太陽經的症狀還沒消失,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這裡說『轉屬陽明』,就可以知道病是從太陽經來的。說『太陽症不罷』,就知道是兩條經脈都生病了。

一般來說,並病都是由淺入深,從這裡到那裡,病勢發展是必然的。這就是合病和並病的意義。不了解的人會認為這是很少見的病,但他們怎麼知道現在的病,幾乎都是合病和並病呢?我從臨床看病以來,從沒見過只有單一經脈依序傳變的,也沒見過表症完全消失,只剩下裡症的。如果想按照醫書的描述來找病症,根本找不到完全符合的,所以開出的藥方也不可能完全對症。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合病和並病的緣故。

現在我簡單列舉一下。合病,是指兩種或三種經脈同時生病。例如,剛開始發燒、怕冷、頭痛,這是太陽經的症狀,但同時又睡不著,這就是太陽經和陽經的合病。如果又加上噁心嘔吐,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的合病。如果發燒、睡不著、噁心嘔吐都出現,那就是陽明經和少陽經的合病。如果這三種症狀都齊全,就是三陽經的合病,而且病情一定很嚴重。三陽經和三陰經本來不會有合病,因為三陽經是表,三陰經是裡。

如果表裡同時生病,就是兩感。所以凡是陰經和陽經同時生病的人,一定是逐漸互相侵犯,最後變成並病。這也是病情發展的必然趨勢,不是所謂的合病和兩感。合病和並病不同,合病是指幾條經脈同時生病,並病則是一條經脈先病,然後傳到其他經脈,導致多條經脈都生病。例如,太陽經先發病,發燒頭痛,然後出現眼睛痛、鼻子乾、睡不著等症狀,這是太陽經並到陽明經了。或者,後來出現耳聾、脅肋痛、嘔吐、口苦等症狀,這是太陽經並到少陽經了。或者,後來出現腹脹、喉嚨乾等症狀,這是太陽經並到太陰經了。或者,後來出現舌頭乾、口乾等症狀,這是太陽經並到少陰經了。或者,後來出現煩躁、陰囊收縮等症狀,這是太陽經並到厥陰經了。如果陽明經並到三陰經,一定是鼻子乾、睡不著,又兼有三陰經的症狀。如果少陽經並到三陰經,一定是耳聾、嘔吐、口苦,又兼有三陰經的症狀。陰經的症狀雖然出現在體內,但陽經的症狀仍然留在體表。

所以稱為並病。凡是得了傷寒,從頭到尾發燒都不退的人,都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。只要發汗一次,表裡就都能痊癒。這不就是陰經和陽經互相侵犯的病嗎?現在的傷寒,大多都是並病。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治療就會有頭緒了。治療並病的方法,凡是並病在三陽經的,自然要解除三陽經的表邪。如果邪在太陽經,要知道它是陽經中的表,治療要用輕清的方法。如果邪在陽明經,要知道它是陽經中的裡,治療要用厚重的方法。如果邪在少陽經,要知道它是陽經中的樞紐,治療要用和解的方法。這些都是治療表證的方法。至於病邪進入三陰經,本來就在體內,如果太陰經是陰經中的陽,治療要用微溫的方法。少陰經是陰經中的樞紐,治療要用半溫的方法。厥陰經是陰經中的陰,治療要用大溫的方法。這些是治療陰證的要點。然而,即使病在陰經,如果兼有三陽經的並病,或者熱邪很嚴重,自然要清火。或者表邪還沒解除,仍要散邪。因為邪氣從外侵入,外就是病根。拔除病根,裡面的病自然會好。這就是為什麼解表也能調理腸胃。如果表邪不嚴重,而裡面的病很急,就要先治療裡面的病。因為表裡之氣本來就互相聯繫,只有表邪沒解除,裡面的病才會日益加重。只有裡面的病沒有和諧,表面的病才會一直不散。這就是為什麼治療裡面的病也能解除表面的病。但治療表裡,自然有緩急先後,這是不能隨意變更的原則。

關鍵在於了解病情的根源,並且能準確判斷治療的時機。這又是陰經和陽經並病的治療方法。只是,病既然在陰經,一定與臟腑有關。臟腑之氣是人的根本,生死都取決於此。所以凡是診斷陰證的人,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虛實,用補瀉寒熱的方法,不要用反了。這才是現今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