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八·陽明經症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陽明經症 (14)

1. 譫語鄭聲

[鰲按]:此以裡虛句為主。蓋通節所言形症,皆是假有餘;脈微澀,乃是真不足。故譫語潮熱,下症雖具,仲景於此慎之又慎,只以小承氣試之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若吐若下後,不解,不大便,五六日上,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;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微者,但發熱譫語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

【目】柯琴曰:微者,但發熱譫語,是邪氣實,當以下解。一服利,止後服,只攻其實,無乘其虛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: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氣湯。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,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,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表虛里實故也;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
陽明病,譫語,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,宜大承氣湯下之。若能食者,但硬耳。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;硬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後服。

【目】陶華曰:大熱乾嘔,呻吟錯語,不得眠,犀角解毒湯。得病無熱,但狂言,煩躁不安,精來不與人相當,新汲水調五苓散三錢探吐之;一法,用豬苓湯。瘀血狂言譫語,漱水,大便黑,小便多,身黃腹滿,此為當汗不汗,蓄熱在裡;輕者,犀角地黃湯,重者,桃仁承氣湯、抵當丸。

柯琴曰:首條,下利是大腸虛,譫語是胃氣實。胃實腸虛,宜大黃以濡胃,無庸芒硝以潤腸。末條,陽明主津液所生病,故陽明病多汗;多汗是胃燥之因,便硬是譫語之根。一服譫語止,雖未利而胃濡可知矣。

【綱】仲景曰:二陽並病,太陽症罷,但發潮熱,手足濈濈汗出,大便難,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
【目】鰲按:本條全屬陽明可下之症,故本二陽並病,而開手即揭清太陽症罷句也。

白話文:

[註解] 這段文字主要探討的是虛症引起假性實症的現象。一般來說,文章中所提到的症狀,像是發熱、譫語等,看起來好像是實證,但其實脈象微弱且澀滯,這表示身體內部是真正的虛弱。因此,出現譫語、潮熱等症狀時,雖然看起來像是需要攻下的病症,但醫者必須非常謹慎,像張仲景就只會先用小承氣湯試探。

[重點整理一] 張仲景說,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瀉下後,病情沒有好轉,而且五六天以上甚至十幾天都沒排便,在下午的時候會發潮熱,但不怕冷,會自言自語,像看到鬼一樣。嚴重的話,發病時會不認得人,在衣服上或床上摸索,心神不安,呼吸急促,眼睛直視。如果脈象呈現弦滑有力,就還有救;如果脈象細澀,就危險了。病情較輕微的,只會發熱和說胡話,這時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次藥後就排便了,就不要再繼續服用。

[重點分析一] 柯琴認為,病情輕微的,只是發熱和說胡話,代表邪氣還很強盛,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。服藥後如果排便了就停藥,這是為了只攻邪氣,不傷正氣。

[重點整理二] 張仲景說,如果腹瀉時還說胡話,表示腸道裡有乾燥的糞便,應該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出汗時說胡話,表示胃裡有乾燥的糞便,這是因為風邪導致的,必須瀉下。但瀉下也要過一段時間,不能太早。如果太早瀉下,就會導致說話混亂,因為這時是體表虛弱但體內實證。如果能適當瀉下,病就會好轉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
陽明病,如果出現說胡話和潮熱,卻又吃不下東西,表示胃裡有五六枚乾燥的糞便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能吃東西,只是大便乾燥,也屬於陽明病。這種病人通常會流很多汗,因為體液外洩,導致胃乾燥,大便也變得堅硬,這就會造成說胡話,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次藥後,說胡話的症狀就停止了,就不要再繼續服用。

[重點分析二] 陶華認為,如果出現高熱、乾嘔、呻吟、說胡話、睡不著等症狀,可以用犀角解毒湯來治療。如果沒有發熱,只是胡言亂語,煩躁不安,精神錯亂,可以用新打的井水調和五苓散三錢來催吐。另外,也可以用豬苓湯。如果因為瘀血而出現胡言亂語,漱口時發現大便呈黑色,小便頻繁,身體發黃且腹脹,這是因為本來該發汗卻沒發汗,導致熱蓄積在體內。病情較輕的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;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丸。

柯琴認為,第一條提到的腹瀉是因為大腸虛弱,而說胡話是因為胃氣實熱。這是胃實腸虛的現象,應該用大黃來滋潤胃,而不用芒硝來潤腸。最後一條提到,陽明病主要是因為體液失調而引起的疾病,所以陽明病患者多汗。多汗是胃燥的原因,大便堅硬則是說胡話的根本原因。服用一次藥後,說胡話的症狀停止,即使還沒排便,也可以判斷胃已經被滋潤了。

[重點整理三] 張仲景說,如果兩個陽經同時發病,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,只剩下潮熱,手腳會不斷出汗,大便困難,還會說胡話,這時應該瀉下,病就會好轉,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[註解] 這條文講的完全是屬於陽明病可以瀉下的情況,所以才會說兩個陽經同時發病,而且一開始就點明了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