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八·陽明經症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·陽明經症 (15)

1. 頭痛頭眩

[綱]仲景曰:陽明病,頭痛,不惡寒,反惡熱,大便實,宜調胃承氣湯。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。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

[目]王肯堂曰:內經云:「巨陽受邪,少陰為里。得熱則往從之。從之則厥也。」太陽與少陰為合。此症當是太陽未全罷耳。經又云:「陽明病則喘而啘,啘則惡人。」小便利者,寒邪內攻;肢厥頭痛者,寒邪外攻也。

喻昌曰:陽明病,本不頭痛。若無汗、嘔咳、手足厥者,得里因而邪熱深也。然小便利,則邪熱不在內而在外,不在下而在上,故知必苦頭痛也。

魏荔彤曰:此手足之厥,與頭痛互見,非少陰之手足厥也。故嘔而汗出,與反無汗亦不同。正見少陰之手足厥冷,有汗而不頭痛,嘔而不咳,與陽明之嘔咳而無汗、頭痛而手足厥有別。

此陽明病有類少陰,而又微帶太陽。後學皆茫然不知下手處,故仲師苦心標出。

問:少陰亦有咳,何以辨?曰:少陰所云,咳而下利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。原文詳之矣。不然,何能上炎而咳?其言或咳而嘔、渴不得眠者,則必兼嘔渴不得眠,而見少陰之陰躁,不與陽明之嘔咳兼頭痛類也。其言或咳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,然必兼四者。

諸症雖有似陽明,而頭痛一症,必非少陰所有也。此少陰之咳,與陽明所以不同也。故太陽之頭痛,入於陽明之小便利、嘔咳、厥逆中,總屬陽症。又見陽能統陰,一陽存而群陰悉化為陽。在病氣亦如此,正氣之在人身者可識矣。

[綱]仲景曰:陽明病,表裡大熱,煩渴引飲,頭痛如破者,竹葉石膏湯。陽明病,身熱頭痛,漱水不欲咽,必發衄。

[目]楊士瀛曰:將發衄而脈數者,宜犀角地黃湯,茅花湯亦可。

吳綬曰:陽明頭痛額前,目疼鼻乾,脈長也。無汗者,葛根加蔥白、白芷汗之。有汗,曾經發汗,頭痛不解者,葛根蔥白湯。若不惡風而反惡熱,自汗煩渴,脈洪數,飲水頭疼者,白虎加白芷湯。內有燥屎,蒸蒸發熱頭痛者,調胃承氣湯。凡陽明頭痛無汗者,葛根、麻黃、蔥白、白芷、石膏之類也。有汗,則白芷、石膏、葛根、川芎湯也。

[綱]仲景曰: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,欲作谷疸,須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[目]魏荔彤曰:本條之上條云:「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」與本條俱言胃虛,然虛寒與虛熱又迥不同。虛固不可作實而攻下,熱可遽作寒而溫補乎?故仲師就上條食谷欲嘔中,又示人以推類詳義之法。如陽明病脈遲,似屬虛寒。但寒則不能食。

此能食而但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者,胃惟不寒故能食;胃惟氣虛故不用飽。不用飽者,不受飽也。微煩頭眩,俱虛而兼熱之象。以此辨胃之虛,與食谷欲嘔條同;而熱則本條獨異。夫遲為寒脈,何云是熱?不知此乃兼澀之遲,非沉遲之遲。謂之虛而兼濕熱則可;謂之虛寒則大不可也。

白話文:

頭痛頭眩

【病症概要】 張仲景說,陽明病(一種熱性疾病)的頭痛,不覺得怕冷,反而怕熱,大便硬結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陽明病,如果沒有出汗但小便正常,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和咳嗽,手腳冰冷的,一定會有頭痛。如果沒有咳嗽嘔吐,手腳也不冰冷,就不會有頭痛。

王肯堂說,《內經》提到,巨陽(指太陽經)受邪氣侵襲,少陰經在體內,如果體內有熱,邪氣就會向少陰經走,導致手腳冰冷。太陽經和少陰經是相關聯的,這個情況應該是太陽經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除。經書又說,陽明病會出現氣喘和噯氣,噯氣會使人感到厭煩,小便順暢,是寒邪侵入體內;手腳冰冷頭痛,是寒邪侵襲體外。

喻昌說,陽明病本來不應該頭痛,如果沒有出汗、嘔吐咳嗽、手腳冰冷,是體內的熱邪深入導致。但如果小便順暢,說明邪熱不在體內,而是在體外,不在下半身,而是在上半身,因此知道一定會有頭痛。

魏荔彤說,這裡說的手腳冰冷,和頭痛同時出現,不是少陰經的手腳冰冷。所以嘔吐出汗,和沒有出汗的情況也不一樣。少陰經的手腳冰冷,是出汗但不頭痛,嘔吐但不咳嗽;和陽明經的嘔吐咳嗽不出汗、頭痛和手腳冰冷是不同的。

陽明病有時看起來像少陰病,又帶點太陽病的症狀,後學者常常不知道如何下手治療。所以仲景先生才用心強調這些症狀來區分。

有人問,少陰病也會咳嗽,如何區分?回答說,少陰病說的咳嗽,伴隨腹瀉和胡言亂語,是因為體內火氣太旺導致的。原文已經詳細說明了。不然,怎麼會火氣上炎而引起咳嗽呢?又說,有時咳嗽、嘔吐、口渴睡不著,一定會同時有嘔吐、口渴睡不著的情況,這顯示少陰病陰氣躁動的症狀,和陽明病嘔吐咳嗽同時頭痛的情況不同。又說,有時會咳嗽或心悸、或小便不順暢、或腹痛、或腹瀉想解卻解不出來,但一定會同時出現這四種症狀。

雖然這些症狀和陽明病有點相似,但頭痛這個症狀,一定不是少陰病會有的。這就是少陰病的咳嗽和陽明病咳嗽的不同。所以太陽經的頭痛,在陽明病的小便順暢、嘔吐咳嗽、手腳冰冷中出現,都是屬於陽性的症狀。也說明陽氣可以統領陰氣,只要陽氣存在,所有陰氣都會轉化為陽氣。在疾病的變化中也是這樣。可以由此認識到正氣在人體的重要性。

【病症概要】 張仲景說,陽明病,體內外都很熱,感到煩躁口渴,一直想喝水,頭痛像要裂開一樣,應該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陽明病,身體發熱頭痛,漱口水不想吞下去,一定會流鼻血。

楊士瀛說,快要流鼻血而且脈搏很快的,應該用犀角地黃湯治療,也可以用茅花湯。

吳綬說,陽明病的頭痛是額頭痛,眼睛痛鼻子乾燥,脈搏長,如果沒有出汗,用葛根加蔥白、白芷來發汗。如果有汗,之前已經發過汗,頭痛還沒好的,用葛根蔥白湯。如果不怕風反而怕熱,自己會出汗,煩躁口渴,脈搏洪大且快,喝水會頭痛的,用白虎加白芷湯。體內有乾硬的糞便,發熱頭痛的,用調胃承氣湯。凡是陽明病的頭痛沒有出汗的,可以用葛根、麻黃、蔥白、白芷、石膏之類的藥物。如果有出汗,就用白芷、石膏、葛根、川芎湯之類的藥物。

【病症概要】 張仲景說,陽明病,脈搏慢,吃東西難以飽足,吃飽了又會感到微微煩躁,頭暈,一定會小便困難,可能會發展成黃疸病,需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腹脹沒有改善,原因是脈搏太慢。

魏荔彤說,這條的前一條說,吃東西想吐的,屬於陽明病,應該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吃了藥反而更嚴重的,是上焦(身體上部)的問題。這兩條都說到胃虛,但虛寒和虛熱又完全不同。虛弱固然不能當作實證來攻下,但有熱也不能馬上當成寒證來溫補。所以仲景先生在上一條說的「吃東西想吐」中,又教人如何推斷和理解病因。例如陽明病脈搏慢,看起來像是虛寒,但寒證是吃不下東西的。

這裡說的能吃但難以吃飽,吃飽了又會微微煩躁頭暈,說明胃不寒所以能吃,胃氣虛弱所以不容易吃飽。不容易吃飽,是身體不接受飽食。微微煩躁頭暈,都是虛弱又帶有熱的表現。從這裡可以分辨出胃虛,和「吃東西想吐」那條相同,但熱的情況是這裡獨有的。脈搏遲緩是寒脈,怎麼說是熱呢?不知道這是帶有澀滯的遲脈,不是沉遲的遲脈,說是虛弱又帶有濕熱還可以,說是虛寒就絕對不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