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八·陽明經症 (16)
卷八·陽明經症 (16)
1. 頭痛頭眩
故又見小便難一症。虛則氣不充而濕不除。濕則氣不化而熱不消。胃中谷氣不能化正養身。卻蘊釀濕熱。蒸作疸黃之兆。如不清熱除濕。培土消疸。而妄下之。將濕愈增而虛愈甚。腹滿如故。胃累及脾。表裡受病。而發黃身腫矣。故又曰。脈遲故也。言遲則濡澀而不滑利。虛而濕之義為主。
而熱副之。主治者以除濕培土補中為君。以清熱消疸為臣佐之用。斯為得仲師心法者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但頭眩。不惡寒。故能食而咳。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。咽不痛。
【目】王肯堂曰。陽明病。身不重。但頭眩而不惡寒者。陽明中風而風內攻也。經曰。陽明病。若能食。名中風。風邪攻胃。胃氣上逆則咳。咽門者。胃之系。咳甚則咽傷。故咽痛。若胃氣不逆則不咳。其咽亦不痛也。
鰲按。此與前頭痛款中反無汗一條。俱是陽明病而有類少陰者。然彼條之嘔咳而無汗。頭痛而手足厥。所以異於少陰之手足厥冷有汗而不頭痛。及嘔而不咳。此條之咳而咽痛。亦所以異於少陰之咽痛為不咳而痛也。
白話文:
所以才會出現小便困難這種症狀。虛弱時,體內氣不足,濕氣就無法排除;濕氣重時,氣無法正常運行,熱也無法消散。胃中的食物精華無法轉化成滋養身體的養分,反而積聚成濕熱,進而產生黃疸的徵兆。如果沒有清熱祛濕、健脾消黃,反而亂用瀉藥,只會讓濕氣更加嚴重,虛弱更加明顯,腹脹也會持續存在。胃的功能失調會影響到脾,導致身體內外都生病,出現黃疸和全身浮腫。所以說,脈象遲緩也是原因之一。所謂的脈遲,是指脈象濡澀而不滑利,主要表現為虛弱和濕氣重,而熱是次要的。治療上應以祛濕健脾、補中益氣為主,清熱消黃為輔,這樣才能掌握仲景(張仲景)的醫學精髓。
【綱】仲景說,陽明病,只感到頭暈,不覺得怕冷,所以能吃飯卻咳嗽,這種人一定會咽喉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就不會咽喉疼痛。
【目】王肯堂說,陽明病,身體不覺得沉重,只是頭暈而不怕冷,這是陽明經感受風邪,風邪內侵的表現。《內經》說,陽明病,如果還能吃東西,就叫做中風。風邪侵犯胃部,胃氣上逆就會導致咳嗽。咽喉是胃的通道,咳嗽嚴重會傷到咽喉,所以會咽喉疼痛。如果胃氣沒有上逆,就不會咳嗽,咽喉也就不會疼痛。
我認為,這裡所說的頭暈和前面提到的頭痛但沒有汗的情況,都是陽明病但有類似少陰病的表現。但是前面那條的嘔吐、咳嗽、無汗,以及頭痛、手腳冰涼,不同於少陰病的手腳冰涼、有汗但不頭痛和嘔吐但不咳嗽。而這一條的咳嗽且咽喉痛,也不同於少陰病的咽喉痛是不咳嗽而痛。
2. 鬱冒
【綱】仲景曰: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。
【目】王好古曰:傷寒傳至五六日間,漸變神昏不語,或睡中獨語一二句,目赤唇焦舌乾,不飲水,稀粥與之則咽,不與則不思,六脈細數而不洪大,心下不痞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,或傳至十日以來,形貌如醉,若用大承氣則誤矣,不知此熱傳少陰心經也。然又未知自何經而來。
答曰:本太陽經傷風,風為陽邪傷衛,則陰血自燥,熱結膀胱,壬病逆傳於丙,丙丁兄妹,由是傳心,心火自上迫熏肺,所以神昏也。蓋肺為清肅之臟,內有邪,故令神昏。宜梔子黃連黃芩湯,若脈在丙者導赤散,脈在丁者,瀉心湯,若誤用涼膈散,此乃氣中之血藥也,如右手寸脈沉滑有力者,則可用之,或用犀角地黃湯,如無犀角,以升麻代之,是陽明經藥也,解陽明經血中之熱。若脈沉俱有力者,是丙丁俱有熱,可以導赤瀉心各半服之。
白話文:
【綱】張仲景說,病人小便不順暢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有時候會有輕微發熱,呼吸急促,胸悶而無法躺臥,是因為腸道裡有乾燥的糞便阻塞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【目】王好古說,傷寒病傳到五六天的時候,病情會逐漸轉變為神志不清、不說話,或者睡夢中會自言自語一兩句。眼睛發紅、嘴唇乾裂、舌頭乾燥,不想喝水,如果給他稀粥,他會勉強吞嚥,不給就不會想吃。六脈細微而快速,但脈力不大。心下部位沒有痞塞感,腹部也不覺得脹滿,大小便和平常一樣。或者病程拖到十天以上,病人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。如果這種情況用大承氣湯就錯了。因為這是熱邪傳到少陰心經的表現。但還不知道這熱邪是從哪條經脈傳來的。
解答說,這是原本太陽經受到風邪侵襲,風邪屬於陽邪,會傷害衛氣,導致陰血乾燥。熱邪積聚在膀胱,壬水之病逆傳到丙火。丙火和丁火是兄妹,因此熱邪又傳到心經。心火向上薰蒸肺部,所以導致神志不清。因為肺是清虛肅降的臟器,內部有邪氣,才會使人神志昏迷。這種情況應該用梔子黃連黃芩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在丙火部位,就用導赤散;脈象在丁火部位,就用瀉心湯。如果誤用涼膈散,這屬於針對氣分血分的藥,如果右手寸脈沉滑有力,則可以使用。或者用犀角地黃湯,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來代替,這屬於治療陽明經的藥,可以解除陽明經血分的熱。如果脈象沉而且都有力,說明丙火和丁火都有熱,可以將導赤散和瀉心湯各服用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