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4)

1. 發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初欲食。小便反不利。大便自調。其人骨節疼。翕然如有熱狀。奄然發狂。濈然汗出而解者。此水不勝穀氣。與汗共並。脈緊則愈。

【目】張介賓曰。傷寒發狂。本陽明實熱之病。然復有如狂症者。雖似狂而實非狂。此中虛實相反。最宜詳辨。不可忽也。凡實熱之狂。本屬陽明。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。陽邪傳入胃腑。熱結不解。因而發狂。內經脈解篇曰。胃者土也。故聞木音而驚者。土惡木也。其惡火者。

熱甚也。惡人者。以陽明厥則喘啘。啘則惡人也。其病甚。則棄衣登高。逾垣上屋。或數日不食。以四肢為諸陽之本。陽盛則實。實則能登高也。棄衣而走。熱甚於身也。妄言詈罵。不避親疏而歌者。陽盛為邪也。又曰。陰不勝陽。則脈流薄疾。並乃狂。又曰。邪入於陽則狂。

是皆以陽明熱邪。上乘心肺。故令心志昏亂若此。此陽狂也。然傷寒病至發狂。是為邪熱已極。使非峻逐火邪。則不能已。故但察其大便硬結。或腹滿而堅。有可攻之症。則宜以大小承氣。或涼膈散六一順氣湯之類。下之可也。如無脹滿實堅等症。而惟胃火致然者。則但以白虎湯抽薪飲輩。

泄其火邪自愈。

鰲按。此為水濕之病。其人胃本不虛。只因水氣怫鬱,鬱極而發。奄者。忽也。言忽然而狂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六七日。表症仍在。而反下之。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如狂者。以熱在下焦。少腹當硬滿。小便自利者。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。以太陽隨經。瘀熱在裡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太陽病。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無血也。不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結症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太陽病。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忽自下。下者愈。其人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仁承氣湯。陽明病。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發狂有二症。陽毒發狂。蓄血如狂。其外症與脈皆不同。病人煩躁。狂走妄言。面赤咽痛。脈實潮熱。獨語如見鬼狀。此陽毒也。病人無表症。不發寒熱。唇燥。但欲漱水。不欲入咽。其脈微而沉。小腹硬滿。小便反利。大便必黑。身黃髮狂。此血證諦也。大抵傷寒當汗不汗。

熱蓄在裡。熱化為血。其人喜忘而如狂。血上逆則喜忘。血下蓄則內爭。甚則抵當湯丸。輕者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。須取盡黑物為效。

血熱蓄在膀胱。若用抵當湯。更須仔細。審其有無表症。若有蓄血症。而外不解。亦未可便用抵當。宜桂枝解外。緣熱在膀胱太陽經也。

張兼善曰。狂之所起。皆由陽盛。內經曰。陰不勝其陽。脈流薄疾。並乃狂也。又曰。邪入於陽則狂。邪入於陰則喑。難經曰。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。脈經曰。陰附陽則狂。陽附陰則癲。病源曰。陽邪並於陽則狂。陰邪並於陰則癲。即諸經之狂。為陽盛也明矣。傷寒熱毒在胃。

並於心臟。使神不寧而志不定。遂發狂也。其或狂言目反直視。又為腎絕。汗出輒復熱。狂言不能食。又若失志。死。若此。則非藥所及。

張介賓曰。如狂症。本非實熱。發狂症。亦有輕重。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及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如狂二條。以太陽熱邪不解。隨經入腑。但未至發狂。故曰如狂。此以熱搏血分。蓄聚下焦。故宜下也。近見傷寒家。則別有如狂之症。古人未及言者。蓋或由失志而病。

其病在心也。或由悲憂而病。其病在肺也。或由失精而病。其病在腎也。或由勞倦思慮而病。其病在肝脾也。此其本病已傷於內。而寒邪復感於外。則病必隨邪而起矣。其症如狂。亦所謂虛狂也。而虛狂症。則外無黃赤之色。剛暴之氣。內無胸腹之結。滑實之脈。雖或不時躁煩。

而禁之則止。口多妄誕。而聲息不壯。或眼見虛空。或驚惶不定。察其上。則口無焦渴。察其下。則便無硬結。是皆精氣受傷。神魂失守之症。此與陽極為狂如冰炭。而時醫不察。但見錯亂。便謂陽狂。妄行攻瀉。必致殺人。凡治此者。須辨陰陽。其有虛而挾邪者。邪在陽分。

補中益氣湯等。邪在陰分。補陰益氣煎等。虛而無邪者。在陽分。四君、八珍、十全大補等。在陰分。四物、六味、左歸飲一陰煎等。陰虛挾火者。加減一陰煎。方治之宜。大略如此。而變症之異。則有言不能傳者。能知意在言表。則知所未言矣。

凡身有微熱。或面赤戴陽。或煩躁不寧。欲坐臥泥水中。然脈則微弱無力。此陰症似陽也。名為陰躁。蓋以陽虛於下。則氣不歸原。故浮散於上。而發躁如狂。速當溫補其下。命門暖。則火有所歸。而病當自愈。若誤用寒涼之藥。則必死矣。

陳士鐸曰。傷寒發狂。至登高棄衣詈罵。去生遠矣。仲景以竹葉石膏湯救之。妙矣。蓋陽明之火最大。非大劑白虎不救。世人往往畏用。特小其劑。如何能救。故用石膏必須三四兩或七八兩一劑。火勢始能稍退。狂亦可少止。然石膏性猛。恐損胃氣。必兼人參為妙。我更有一方。

用白虎湯之半。而另加藥味。方名祛熱生胃湯。石膏、元參、麥冬各三兩。茯苓一兩。人參、車前各五錢。知母三錢。水煎。此方石膏、知母瀉胃火。人參生胃氣。元參去浮游之火。麥冬生肺陰。茯苓、車前。引火下行於膀胱。從小便出。且火盛必渴。渴必多飲水。用此二味以分濕。

則水流而火自隨水以散。方中瀉火。又不傷氣。似勝於白虎。一劑狂定。二劑渴減半。三劑渴止。火亦息。正不用四劑也。凡有火熱發狂。或汗如雨。口渴舌燥。或生芒剌者。此方投之立效。斷不至死也。

鰲按。此四條。皆本太陽經症。但首條。誤下熱入。陽極擾陰。血燥而蓄於中。血病則知覺昏昧而發狂。所謂表病傳裡者。二條。亦病在燥血內結。皆屬下後熱入於裡者。三條。血氣皆重。故用桃仁承氣以攻其里之結血。此則由於未下者。四條。喜忘乃發狂之根也。故雖未及發狂字。而亦當次入款內。

四條。雖皆太陽症。然至熱結。則駸駸傳入陽明矣。即如喜忘一症。當其喜忘時。尚屬太陽。迨陽明既病。而究其根由。因知前此太陽病時。已有喜忘之病情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。必驚狂。起臥不安者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。

【目】黃仲理曰。又有火邪發驚狂者。醫以火於臥床下。或周身用火逼劫汗出。或熨而成火邪。其人煩躁驚狂。起臥不安。仲景主方外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亦可。

凡灸及燒針後症似火劫者。兼用劫法治之。金匱風引湯尤良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更捷。

陶華曰。傷寒熱毒。由胃並心。遂使神不寧。志不定。故發狂。始則少臥不飢。妄語妄笑。甚則登高棄衣。越垣上屋。皆由獨陽亢極。熱毒所致。非大下不止。亦有當汗不汗。瘀熱在裡。下焦蓄血如狂者。未至竟狂耳。

難經。重陽者狂。即陽毒。脈洪大。或數實。狂言錯語。煩躁乾嘔。面赤咽痛。潮熱發斑。或下利黃赤。陽毒升麻湯黃芩湯。時行熱病。發狂。黑奴丸。經曰。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如狂而血下者。愈也。血症如狂。脈微身黃。唇燥漱水。無寒熱。小腹滿。小便不利。大便黑。犀角地黃湯。甚者桃仁承氣湯、抵當丸。取下黑物為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