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六 (9)

1. 附錄產後傷寒治法

朱震亨曰:產後發熱惡寒,皆屬血氣虛。左手脈不足,補血;右手脈不足,補氣。凡惡寒發熱,又腹痛,當去惡血;惡寒發熱,乳汁不通及膨者,無子當消,用麥芽二兩,炒研作四服,白湯下;有子當下,用木通、通草、豬蹄汁,煎服。

產後才身熱,不可發表,並一切苦寒藥。

大凡產後,頭痛身疼,不可便作感冒治之。此等多是血虛,或敗血作梗,宜以平和之劑與服,必效。如玉露散,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。若便以小柴胡及竹葉石膏湯之類,竟不救者多矣。

吳綬曰:新產後患傷寒,不可輕易發汗。蓋有產時傷力發熱,去血過多發熱,惡露不去發熱,三日蒸乳發熱,或有早起勞動,飲食停滯,一皆發熱,狀似傷寒。要在仔細詳辨,不可便發汗。大抵產後,大血空虛,若汗之,則變筋惕肉瞤,或冒郁昏迷而不省,或風搐搦而不定,或大便秘澀而難去,其害非輕,切宜精審。

凡有發熱,且與四物湯,以芎、歸為君,炒白芍、熟地佐之。如發熱,加軟苗柴胡、人參、乾薑,最效。蓋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,氣藥入氣分,且能去惡養新,有陽生陰長之道。予嘗用之取效。如有惡露未盡者,益母丸、黑神散,必兼用之。

若胃虛食少,必加白朮、茯苓;有痰嘔逆,必加半夏、陳皮。其餘六經,各條治例皆同,但藥中必加四物湯為主,乃養血務本之要。

產後中風,數十日不解,頭微痛,惡寒,時時有熱,心下悶,乾嘔,汗出,雖多陽旦症,或可治,與陽旦湯。

產後中風,發熱面赤,喘而頭痛,竹葉湯。

鰲按:產後氣血大虧,若惡寒發熱,固當以四物湯為主。即用表藥,只可荊芥、蘇葉、桔梗、甘菊輕清之品,然猶當少用;即用涼藥,亦不過丹皮、石斛之類,亦須少用。余以此意治產婦,無一失者。嘗見俗工,用大散大涼之劑,往往幾日即斃;反此便大熱大補,加參、桂、薑、附,亦多致死。嗚呼!可謂不知高下者矣!

白話文:

朱震亨說,產後發燒、怕冷,都屬於氣血虛弱的表現。左手脈搏無力,要補血;右手脈搏無力,要補氣。如果怕冷發燒,又腹痛,應該去除惡血。如果怕冷發燒,乳汁不通或脹滿,沒有子女的,要用炒過的麥芽二兩,磨成粉,分四次用白開水送服來消散。有子女的,要用木通、通草和豬蹄汁煎服來疏通。

產後身體才發熱,不可以發汗,也不可以用任何苦寒的藥物。

一般來說,產後頭痛、身體疼痛,不能馬上當作感冒來治療,這大多是血虛,或是惡露淤積造成的。應該用平和的藥劑來服用,一定有效,例如玉露散,或是四物湯加北柴胡等量。如果馬上用小柴胡湯或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,往往就救不了了。

吳綬說,新產婦得了類似傷寒的病,不可以輕易發汗。因為產婦可能因為生產時用力過度而發熱,也可能是因為失血過多而發熱,或是惡露沒有排乾淨而發熱,還有可能是產後三日乳汁分泌而發熱,甚至可能是因為太早勞動或飲食不當而發熱,這些都會出現類似傷寒的症狀。所以一定要仔細分辨,不可以隨便發汗。產後通常是氣血空虛,如果發汗,就會出現肌肉跳動、抽搐,或是昏迷不醒,或是手腳抽搐不停等症狀,甚至可能出現便秘,這些危害都不輕,一定要仔細診斷。凡是有發熱的,先用四物湯,以川芎、當歸為主藥,搭配炒白芍、熟地黃來輔助。如果發熱,可以加軟苗柴胡、人參、乾薑,效果最好。因為乾薑能引導補血藥進入血液,補氣藥進入氣分,而且能夠去除舊血、養育新血,有促進陽氣生長、陰氣滋養的效果。我常常用這個方法,效果很好。如果有惡露沒有排乾淨的,就要同時服用益母丸或黑神散。

如果產婦胃虛食慾差,必須加入白朮、茯苓;如果有痰、想吐,必須加入半夏、陳皮。其他六經(指中醫的六種經絡)的治療方法都相同,只是用藥時必須以四物湯為主,這是養血的根本。產後中風,數十天沒有好轉,頭微微疼痛、怕冷、時常發熱、胸口悶、想吐、出汗,即使是陽旦症(一種外感病),或許還可以治療,可以用陽旦湯。

產後中風,發熱、臉色發紅、喘氣且頭痛,可以用竹葉湯。

鰲按:產後氣血大虛,如果怕冷發燒,當然要以四物湯為主。即使要用發汗藥,也只能用荊芥、蘇葉、桔梗、甘菊這些輕清的藥物,而且要少量使用。即使要用涼藥,也只能用丹皮、石斛之類的,也要少量使用。我用這個方法治療產婦,沒有失誤過。我曾經看過一些庸醫,用大量散寒和清熱的藥物,往往幾天就導致產婦死亡。相反的,如果大量使用熱性補藥,加入人參、桂枝、乾薑、附子,也大多會導致死亡。唉,真是不知道輕重啊!

2. 傷寒所屬諸病

3. 百合病

鰲按。傷寒雜病論十六卷,仲景原書,六經傷寒為傷寒論,雜病為金匱要略。乃王叔和編次之書,非仲景書也。傷寒症中,有百合病、狐惑病、陽毒、陰毒二病,皆傷寒之屬,患之者正多。六經傷寒論中,俱未之及。若以叔和編次之書,為仲景原本,豈有傷寒所屬之病,而傷寒論中竟不之及,反詳其症治於金匱者乎?

雖然,百合、狐惑、陰毒、陽毒,既為傷寒症中之病,則傷寒論中,斷不可缺。欲補其缺,則惟仍採金匱篇中之論而已。何也?金匱等篇,本即仲景傷寒雜病十六卷中之語,非別論也。以仲景書補仲景論中之缺,今雖有假借,在當日實非假借也。故此四症,即錄金匱中語以為綱云。

【綱】仲景金匱曰:論曰,百合病者,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也。意欲食,復不能食;嘗默默欲臥,不能臥;欲行,不能行。飲食或有美時,或有不欲聞食臭時。如寒無寒,如熱無熱。口苦,小便赤。諸藥不能治,得藥則劇吐利。如有神靈者,身形如和,其脈微數。每溺時頭痛者,六十日乃愈。若病時頭不痛,淅淅然者,四十日愈。若溺時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症或未病而預見,或病四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,或一月後見者,各隨症治之。

【目】徐彬曰:此言傷寒之人,都有正氣不能御邪,致浸淫經脈,現症雜亂,不能復分經絡,曰百合病。謂周身百脈皆病,然皆有所宗而主之,以致各病,而名不能專持其病者。但覺行住坐臥飲食皆妨,而寒熱口苦便赤吐利,且得藥則劇,身形反如和,亳無可捉摸。而寒熱口苦,似屬少陽;小便赤,似屬太陽;吐利,似屬三焦腑病,未深入臟。故恐邪久留連陽經,搏結於腦,則猝難脫身,而非不治之病。但於溺時而頭痛者,知其病深;頭不痛而淅淅然,則病稍淺;快然而頭眩,則邪更淺。故愈日以漸而速。乃千金曰:其狀惡寒而嘔者,病在上焦,二十三日當愈;其狀腹滿微喘,大便堅,三四日一大便,時復小溏者,病在中焦,六十三日當愈;其狀小便淋瀝而難者,病在下焦,三十三日當愈。則知此病有搏邪在內而微有三焦之分者,其治法又當分三焦而和之。

【綱】仲景金匱曰:百合病,發汗後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。百合病,下之後者,滑石代赭湯主之。百合病,吐之後者,百合雞子湯主之。百合病,不經吐下發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黃湯主之。

【目】徐彬曰:十二經絡,皆朝宗於肺,而氣口成寸。乃仲景注百合病云:「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。」豈不謂百脈之病,無可名狀,一宗於肺而為病乎?百合者,補肺藥也。用以主治百合病,則仲景因肺為治之意曉然。然不明言肺,何也?蓋百合病,乃傷寒餘邪,留連陽經,而浸淫於各腑之陰。

白話文:

百合病

說明: 這段文字指出,《傷寒雜病論》共有十六卷,其中《傷寒論》是張仲景原本所著,主要探討六經傷寒;而《金匱要略》則屬於雜病範疇,是王叔和整理編纂的,並非張仲景原著。傷寒病症中,除了六經傷寒外,還包括百合病、狐惑病、陽毒和陰毒這四種疾病,這些都是傷寒的類別,而且患者很多。然而,六經傷寒論中並沒有提及這些疾病。如果將王叔和編纂的書籍視為仲景的原著,那麼為何屬於傷寒範疇的疾病,卻在《傷寒論》中沒有記載,反而詳細說明於《金匱要略》呢?雖然如此,百合病、狐惑病、陰毒和陽毒既然是傷寒病症,就絕對不應該在《傷寒論》中缺席。要補足這個缺失,只能從《金匱要略》的內容中選取相關論述。這是因為《金匱要略》等篇章,本來就是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十六卷中的一部分,並非獨立的論述。用張仲景的著作來補充張仲景理論的缺漏,現在看起來像是借用,但在當時並非如此。因此,關於這四種疾病的論述,就直接引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內容作為綱領。

【綱領】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百合病,是全身百脈的病變都聚集在一起所導致的。患者會出現想吃東西,卻又吃不下;常常想躺下,卻又無法入睡;想走動,卻又無法行動。有時候覺得食物很美味,有時候又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。身體感覺忽冷忽熱,卻又沒有明顯的發冷或發熱。嘴巴會感到苦澀,小便呈現紅色。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,甚至吃藥後反而會劇烈地嘔吐或腹瀉。身體狀況看似正常,但脈象卻呈現微弱而快速的狀態。每次小便時會感到頭痛,這種情況大約需要六十天才能痊癒。如果病發時沒有頭痛,只是感到微微寒冷,大約四十天會痊癒。如果小便時感覺舒暢,但只是感到頭暈,大約二十天會痊癒。這些症狀可能在發病前就出現預兆,或者在發病四五天後出現,或者在發病二十天或一個月後才出現,需要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。

【說明】

徐彬認為,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傷寒病人,由於正氣不足以抵抗邪氣,導致邪氣侵入經脈,出現各種雜亂的症狀,無法明確歸類於哪個經絡,因此稱之為百合病,意味著全身百脈都受到影響。雖然病變遍及全身,但都有一定的歸屬,所以才會出現各種不同症狀,也因此難以單一判斷是哪種疾病,只能感覺到日常的行走、坐臥、飲食都受到妨礙。同時還會出現寒熱、口苦、小便發紅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而且吃了藥之後反而會更加嚴重,身體表面看起來卻又好像沒事一樣,讓人無法捉摸。寒熱和口苦的症狀,類似於少陽病;小便發紅的症狀,類似於太陽病;嘔吐和腹瀉的症狀,類似於三焦腑的疾病。這些病邪並沒有深入到內臟,可能是病邪長期停留在陽經,與腦部結合,所以難以根除,但並非不治之症。如果小便時會感到頭痛,表示病邪較深;如果沒有頭痛,只是感到微微寒冷,表示病邪稍微淺一點;如果小便時感覺舒暢,只是感到頭暈,表示病邪更淺。因此,痊癒所需的時間會越來越短。如《千金方》所說,如果症狀是怕冷和嘔吐,表示病邪在上焦,大約二十三天會痊癒;如果症狀是腹脹、輕微喘息、大便乾燥、三四天才排便一次,有時又會拉肚子,表示病邪在中焦,大約六十三天會痊癒;如果症狀是小便不順暢、淋漓不盡,表示病邪在下焦,大約三十三天會痊癒。由此可見,此病雖然有病邪在體內,但也有微弱的三焦之分。因此,治療方法也應該根據三焦的不同情況來調和。

【綱領】

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百合病,如果經過發汗治療後,應該使用百合知母湯;百合病,如果經過下瀉治療後,應該使用滑石代赭湯;百合病,如果經過催吐治療後,應該使用百合雞子湯;百合病,如果沒有經過催吐、下瀉或發汗等治療,病情和最初一樣,應該使用百合地黃湯。

【說明】 徐彬認為,十二經脈都朝向肺部,而氣口的脈象成為寸,這和張仲景所說的百合病「百脈一宗,悉致其病」的說法相符,難道不是說明百脈的疾病,難以描述,都是匯聚到肺部而發病嗎?百合是一種補肺的藥物,用來治療百合病,說明張仲景是根據肺部的問題來進行治療的。但是,為何不直接說出肺呢?這是因為百合病是傷寒殘餘的邪氣,停留在陽經,並逐漸侵入各個臟腑的陰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