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3)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3)
1. 厥陰經脈
喻昌曰:下利而脈沉弦,主裡急後重,成滯下之症。大者即沉弦中之大;微弱數者,即沉弦中之微弱數也。脈微弱數,雖發熱不死;則脈大身熱者,其死可知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下利,有微熱,而陽脈弱者,令自愈。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瘥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下利,脈數,有微熱,汗出,令自愈。設復緊,為未解。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圊膿血。
【目】魏荔彤曰:此二條申解厥陰下利,診脈以為審辨,定邪之升降為愈否也。厥陰病,陽升為吉,陽降為凶;要在下利一症,固已。然下利中亦有正陽升降之機,不可不詳辨之,以定其愈不愈;未可因一下利,而即謂厥陰病中之不可救藥者也。如下利微熱而渴為陽症,而利為因熱也。診之脈弱,陽氣上升,脈必浮,自無沉緊;是陽升本脈,非陽虛病脈也。且渴亦陽盛熱越上焦之理;合觀脈症,可勿治而令自愈。蓋下利脈應沉緊,陰盛則脈必沉遲;今雖厥陰下利,脈自弱中帶數,是陽原易升,表原易透,病原欲罷,故令自愈,而勿妄治也。設不愈,其人必圊膿血。豈脈不應症乎?非也。熱邪入陰分已深,因陰分有熱,遽不能已,故不愈。倘下利脈數熱微,則陽必上升透表,邪隨汗出,由厥陰竟達少陽,而邪出矣。又入陰分深,留滯於中,不能得脫;則熱久內蓄,必致便膿血,亦猶少陰之便血,為熏灼腸胃,汙穢隨下,均一義也。設不弱而緊;非寒邪復中表里,則為陽已深陷,豈能遽解?此診脈必審陽氣升降之故,以明厥陰病之愈否;此要訣也。再就膿血症言之,亦於診脈識之。寸反浮數,陽升汗出,病愈無疑;而尺中自澀,則陽雖上浮,而陰中有熱以溷之;是熱入之深,壅閉陰分,故必圊膿血;將陽隨利下陷,失其浮而復為緊,致不可解也。此二條,皆就熱邪傳入厥陰,致成下利,而辨其正陽之升降,以定病機進退也。學者勿混正陽為熱邪,又不可謂正陽升外,別有熱邪應除,斯可與言治厥陰熱邪矣。又二條,正是首條中段不愈之注,示人診得寸脈浮數應愈,因尺澀故便膿血不愈也。原文不出方,知急辨症也;症明而用方,在乎其人矣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;凡厥利者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為除中。食以索餅,不發熱者,知胃氣尚在,必愈。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。後三日脈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,復發熱三日,並前六日,亦為九日,與厥相應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脈之,而脈數,其熱不罷者,此為熱氣有餘,必發癰膿也。
【目】喻昌曰:少陰經中,內藏真陽,最患四逆,故云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厥;厥陰經中,內無真陽,不患其厥,但患不能發熱,與夫熱少厥多耳。論中恐暴熱來出而不去,後三日脈之,其熱尚在,形容厥症重熱之意,讀者不可草草。然得熱與厥相應,尤無後患。若熱氣有餘,病勢雖退,必發癰膿;以厥陰主血,熱與血久持不散,必致壅敗也。
白話文:
厥陰經脈
喻昌說:腹瀉且脈象沉弦,表示體內急迫、便後仍有便意,會形成滯下痢疾。脈象沉弦,如果脈搏跳動幅度大,就是沉弦中帶有大的脈象;如果脈搏微弱且頻數,就是沉弦中帶有微弱且頻數的脈象。脈象微弱頻數,即使發燒也不會死亡;但如果脈搏跳動幅度大且身體發熱,那就離死亡不遠了。
【綱】張仲景說:腹瀉,伴有輕微發熱,但陽脈虛弱的,會自己痊癒。腹瀉,脈搏快且口渴的,也會自己痊癒。如果沒有痊癒,一定會排出膿血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。腹瀉,脈搏快,有輕微發熱,並有出汗,也會自己痊癒。如果又出現脈象緊,表示病邪未解。腹瀉,寸脈反而浮數,尺脈反而澀滯的,一定會排出膿血。
【目】魏荔彤說:這兩條文是解釋厥陰病引起的腹瀉,通過診脈來判斷病情,確定邪氣的升降,以此判斷病情能否好轉。厥陰病,陽氣上升是吉兆,陽氣下降是凶兆。關鍵在於腹瀉這個症狀。當然,腹瀉中也有正陽升降的機轉,不可不詳細辨別,以確定病情能否痊癒,不能因為有腹瀉,就認為是厥陰病中無法救治的情況。像腹瀉伴有輕微發熱且口渴,這是陽熱症狀,腹瀉是由於熱引起的。
診察時發現脈象虛弱,這是陽氣正在上升的表現,脈搏必然會浮起,不會是沉緊的脈象,這是陽氣上升的正常脈象,而不是陽虛的病態脈象。而且口渴也是陽氣旺盛,熱邪向上散發的表現。綜合觀察脈象和症狀,可以不治療就能自愈。因為腹瀉時脈象應該是沉緊的,陰氣盛的話脈象必然沉遲。現在雖然是厥陰病引起的腹瀉,但脈象卻是虛弱中帶有頻數,說明陽氣容易上升,表邪容易透散,病邪有退去的趨勢,所以會自愈,不要胡亂治療。如果沒有痊癒,患者一定會排出膿血。
難道脈象和症狀不符合嗎?不是的。而是熱邪侵入陰分已深,因為陰分有熱,不能立刻停止腹瀉,所以不會痊癒。如果腹瀉時脈搏快且發熱輕微,那麼陽氣一定會上升並透達體表,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,從厥陰病轉為少陽病,邪氣就排出了。如果邪氣侵入陰分很深,停留在體內不能排出,那麼熱邪長期積蓄在體內,必然會導致排出膿血,這就像少陰病引起的便血,是因為熱邪熏灼腸胃,導致汙穢之物隨著大便排出,道理是一樣的。如果脈象不是虛弱而是緊,
如果不是寒邪再次侵犯表裡,那就是陽氣已經深陷,怎麼能立刻解除呢?所以診脈必須詳細觀察陽氣升降的原因,以此來判斷厥陰病能否痊癒,這是關鍵。再來說說排出膿血的症狀,也可以通過診脈來判斷。寸脈反而浮數,說明陽氣上升並出汗,病情好轉沒有疑問;而尺脈反而澀滯,說明陽氣雖然上升,但陰分中有熱邪干擾,這是熱邪侵入很深,阻塞在陰分,所以必然會排出膿血。將會因為陽氣隨著腹瀉下陷,失去上升的趨勢,反而變成緊脈,導致病情難以解決。這兩條文,都是針對熱邪傳入厥陰,導致腹瀉,而辨別正陽的升降,以此判斷病情的進退。學習的人不要將正陽誤認為是熱邪,也不要認為正陽向外上升,還需要另外清除熱邪,這樣才能夠討論治療厥陰熱邪的問題。這兩條文,正是對第一條文後半部分「不愈」的註解,告訴人們診斷到寸脈浮數就應該痊癒,因為尺脈澀滯所以會排出膿血不能痊癒。
原文沒有給出處方,是因為要人們緊急辨別症狀。症狀明確了,如何用藥就在於醫生自己了。
【綱】張仲景說:傷寒剛開始發燒六天,病情轉為厥陰病後第九天出現腹瀉。凡是出現厥證且腹瀉的人,應該不能吃東西,現在反而能吃東西,恐怕是「除中」的表現。給他吃點乾糧餅,如果沒有發燒,就知道胃氣還在,一定會痊癒,擔心的是突然發熱又退去。三天後再診脈,如果發熱持續存在,預計會在第二天夜晚子時痊癒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原本發熱六天,轉為厥證後九天,又發熱三天,加起來也是九天,
與厥陰病的天數相符合,所以預計會在第二天夜晚子時痊癒。三天後,診脈,如果脈象快且發熱不退,這是因為熱邪太盛,一定會長癰膿。
【目】喻昌說:少陰經中,內藏真陽,最怕四肢厥冷,所以說,如果嘔吐腹瀉,手足不是冰冷而是發熱的,就不屬於厥證。厥陰經中,內無真陽,不擔心會出現厥證,只擔心不能發熱,或者發熱少而厥冷多。論中擔心突然發熱又退去,三天後診脈,如果發熱還在,是形容厥證兼有熱的嚴重情況。讀者不可草率。但如果發熱與厥證相符,就沒有後患。如果熱邪太盛,即使病情有所好轉,也一定會長癰膿,因為厥陰病主管血,熱邪與血長期糾纏不散,必然會導致血肉腐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