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2)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2)
1. 厥陰經脈
蘇頌曰。厥陰之脈。微緩不浮。中風病傳厥陰。脈轉微浮。則邪還於表。而為欲愈。
魏荔彤曰。此言厥陰病得愈之脈。以明厥陰病邪之去路。標六經盡處以立治。即傷寒六經之大法也。凡以邪之盛者久必衰。邪之入者久必出。亦由其人陽氣原旺。病邪不能久處於中。則必行其經盡而自愈。但厥陰為三陰之盡。其邪行經盡而欲出。舍少陽無路也。又舍太陽無門也。
故厥陰一經。為寒邪得自直中者。由少陰而起。溫之散之。亦由少陽之半表而透太陽之表。為熱邪得自傳經者。亦由少陽而傳。升之舉之。亦必由少陽之半表而透太陽之表。故在厥陰。言邪之去路。則不論為寒為熱。舉由此也。試驗於脈。本厥陰病。脈應沉中或見緊。或見數。
俱非微脈也。亦有陽脈而脈微者。則浮沉取之俱微也。今沉取不緊不數如平人。知陰分之邪已離矣。浮取見微。知陽分之邪欲透矣。此微即太陽中風之陽浮而陰弱也。夫厥陰病。何以言中風。以脈見微而於浮取得之。既非無根之陽外脫。亦非厥陰之陽內陷。是厥陰之邪隨陽氣。
由少陽達太陽。欲愈之機也。故可以厥陰中風名其病。見厥陰而病具太陽中風之脈。則陽升邪脫。可識經盡得解之候也。是全於浮之一診決之。浮則愈。不浮則未愈。可知邪透表。則病已。未全透表。則病未已。主治者。桂枝湯。升陽驅邪之用。仲師他條所言攻表宜桂枝湯者。
正此處吃緊也。蓋邪已由陽有達太陽透表之勢。故不用復從少陽為治而用柴胡。但治太陽。即以治少陽。且正所以治厥陰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。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臟厥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。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。此非臟寒。蛔上入其膈。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其人故吐蛔。吐蛔者。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
【目】喻昌曰。此條微旨。千百年來無識之者。昌於篇首總括大意。挈出腎陽胃陽。竊原有所自。臟厥者。正指腎而言之。蛔厥者。正指胃而言之。曰脈微而厥。則陽氣衰微可知。然未定其為臟厥蛔厥也。惟膚冷而躁無暫安。乃為臟厥。宜用四逆及灸法。其厥不回者主死。蛔厥則時煩時止。
未為死候。但因此而馴至胃中無陽。則死也。烏梅丸中酸苦辛溫互用。以安蛔溫胃益虛。久利而便膿血。亦主此者。能解陰陽錯雜之邪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。脈沉弦者。下重也。脈大者。為未止。脈微弱數者。為欲自止。雖發熱。不死。
【目】寇宗奭曰。下利而下重。即痢症也。無論病在傷寒中不在傷寒中。其症皆為厥陰肝經所主。若惟用寒涼。有傷肝木暢達之性。將日益陷下。便難救療。惟辨陽氣之升降。使陽升則愈。陽陷則危也。
白話文:
蘇頌說,厥陰經的脈象,通常是微弱而緩慢,不浮在表面。如果中風病邪傳到厥陰經,脈象反而轉為稍微浮起,這表示邪氣正在向體表移動,代表病情即將好轉。
魏荔彤認為,這段話是在說明厥陰病即將痊癒時的脈象,也點出了厥陰病邪氣的消散途徑,並以此確立治療的原則,這是傷寒六經辨證的重點。任何疾病,邪氣盛極必衰,入侵的邪氣時間久了也會排出,這也取決於病人自身的陽氣是否旺盛,如果陽氣充足,邪氣就不能長時間停留在體內,必定會循經脈運行並最終排出。但厥陰是三陰經的盡頭,邪氣要從這裡出去,必須借道少陽經,然後再從少陽經轉向太陽經。
因此,厥陰經的邪氣,無論是寒邪直接侵入,還是從其他經脈傳來,都要先經過少陰經,然後通過溫散的方法,從少陽經的半表部位向太陽經的體表發散。如果是熱邪,也是從少陽經傳來,然後通過提升陽氣的方式,從少陽經的半表部位向太陽經的體表發散。所以,在厥陰經討論邪氣的消散途徑時,無論是寒邪還是熱邪,都要遵循這個原則。如果從脈象來判斷,原本屬於厥陰病的脈象,通常是沉在深處、或緊或數,都不是微脈。也有陽脈微弱的情況,但這種情況是浮取和沉取脈象都很微弱。現在如果沉取脈象不緊不數,像正常人一樣,表示陰分的邪氣已經離開。如果浮取脈象稍微浮起,表示陽分的邪氣想要向體表透出。這個微浮的脈象,其實就是太陽中風時陽浮而陰弱的表現。如果厥陰病出現了像中風一樣的浮脈,那不是陽氣外脫,也不是厥陰陽氣內陷,而是厥陰的邪氣隨著陽氣,從少陽經到達太陽經,這就是即將痊癒的徵兆。所以,可以用厥陰中風來命名這種病,如果厥陰病出現了太陽中風的脈象,那就是陽氣升發、邪氣外脫,代表病情即將好轉。診斷的重點在於浮脈,浮脈出現表示病情好轉,浮脈不出現表示病情還沒好轉。可以知道邪氣透出體表,病情就好轉,邪氣還沒完全透出體表,病情就沒有好轉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桂枝湯,來升發陽氣、驅逐邪氣。仲景在其他條文中說到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體表疾病,也是這個道理。因為邪氣已經有從陽分透向體表的趨勢,所以不需要再從少陽經著手治療而使用柴胡,只需要治療太陽經,就等於治療了少陽經,同時也治療了厥陰經。
【原文綱要】仲景說,傷寒病脈象微弱而且出現四肢厥冷,到了七八天,皮膚冰冷,病人躁動不安,這種情況屬於臟厥,而不是蛔蟲引起的厥症。蛔蟲引起的厥症,病人會吐蛔蟲,現在病人時而安靜時而煩躁,這不是臟寒,而是蛔蟲上行到膈部所導致的煩躁,這種煩躁會很快停止,吃東西後會嘔吐,然後又會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而出來,所以病人會吐出蛔蟲。治療吐蛔蟲的病症,可以使用烏梅丸,烏梅丸也可以用來治療久瀉不止的病症。
【原文要點】喻昌認為,這條條文的微言大義,千百年來沒有人能理解。喻昌首先概括了這段話的大意,提出了腎陽和胃陽的概念,這是他個人獨到的見解。臟厥,指的是腎臟的問題,蛔厥,指的是胃的問題。他說,脈象微弱而且出現四肢厥冷,可以知道是陽氣衰弱,但是不能確定是臟厥還是蛔厥。只有皮膚冰冷而且躁動不安,才是臟厥,應該使用四逆湯和灸法來治療,如果四肢厥冷不能恢復,病人會死亡。蛔厥的特點是時而煩躁時而停止,病情沒有到死亡的程度,但是如果因此導致胃中陽氣耗盡,病人也會死亡。烏梅丸中酸苦辛溫的藥物相互配合,可以安蛔蟲、溫養胃氣、補益虛弱,對於久瀉不止、便膿血的病症也有療效,因為它能夠解決陰陽錯雜的問題。
【原文綱要】仲景說,下痢,脈象沉而弦,這是下重(裡急後重)的表現;脈象大,表示痢疾還沒有停止;脈象微弱而且細數,表示痢疾即將自行停止。即使出現發熱,也不會死亡。
【原文要點】寇宗奭認為,下痢而且出現下重,就是痢疾。無論病是否屬於傷寒,這種症狀都由厥陰肝經所主。如果只使用寒涼的藥物,會傷害肝木疏達的特性,病情會日益加重,難以救治。關鍵在於辨別陽氣的升降,陽氣上升則病情好轉,陽氣下陷則病情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