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1)

1. 卷十五·厥陰經症

2. 厥陰經脈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脈滑而厥者。里有熱也。白虎湯主之。

【目】喻昌曰。滑為陽脈。其裡熱熾盛可知。故宜行白虎湯以解其熱。與三陽之治不殊也。

魏荔彤曰。此言厥陰傳經熱邪盛於裡。勿誤認為寒邪也。傷寒厥陰病。必有厥。厥之為寒為熱迥別。如厥陰病而症俱厥。似寒邪矣。然脈見滑。滑者。大而數也。與沉細遲微相反矣。是熱邪在裡也。此內為真熱。外厥以現假寒乎。非也。其厥者。即他條所云。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之凡厥也。

乃陰陽氣不順接所致也。不必陰盛陽衰。氣不順接。可以成厥。即陽盛陰衰。氣不順接。亦可成厥也。故必診脈之滑而知熱在裡。當急救其絕陰以制亢陽。不當目為孤陽上浮之假熱。明矣。主以白虎湯。寒涼以治熱。兼辛散以發升。俾熱隨肝木發達於表。亦出邪之道路。乘勢宜然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腹滿。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足厥陰。肝之經。厥者。盡也。靈樞曰。亥為左足之厥陰。戊為右足之厥陰。兩陰俱虛。故曰厥陰。夫陰盡為晦。陰出為朔。厥陰者。以陰盡為義也。其脈循陰器而絡於舌本也。脈弗營。則筋急。筋急則引舌與卵。故唇青舌卷而卵縮。其尺寸俱微緩者。知厥陰經受病也。

大抵傷寒病。臟腑傳變。陽經先受病。故次第傳入陰經。以陽主生。故太陽水傳陽明土。土傳少陽木。為微邪。陰主殺。故木傳太陰土。土傳少陰水。水傳厥陰木。至六七日。當傳厥陰肝木。必移氣克脾土。脾再受邪。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。榮衛不通。耳聾囊縮。不知人而死矣。

速用承氣下之。可保五死一生。古人云。脾熱病。則五臟危。又云。土敗木賊。則死。若第六七日傳厥陰。脈得微緩微浮。為脾胃脈也。故知脾氣全。不再受克。邪無所容。榮衛將復。水升火降。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。

厥陰肝之經。主消渴。氣上撞心。心中疼熱。飢不欲食。食則吐蛔。下之。利不止也。若陰氣獨盛。陽氣暴絕。則為陰毒。其症四肢逆冷。臍腹築痛。身如被杖。脈沉疾。或吐或利。當急灸之。服以辛熱之藥。令陽復而大汗解。古云。辛甘發散為陽。謂桂枝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之類。能復其陽氣也。微用辛甘。甚則用辛苦。陰極發躁。陰盛似陽。以脈別之。

楊士瀛曰。脈法曰。脈浮而緊者。名曰弦也。弦為肝脈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厥陰中風。脈微浮。為欲愈。不浮。為未愈。

【目】朱肱曰。傷寒六七日。煩滿囊縮。其脈尺寸俱微緩。此足厥陰經受病也。厥陰病。其脈微浮而欲愈。不浮為未愈。宜小建中湯。脈微緩者。必囊不縮。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。為欲愈。宜桂枝麻黃合半湯。若尺寸脈俱沉短者。必是囊縮。毒氣入臟。宜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[厥陰經脈]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傷寒病,如果脈象滑而且出現手腳冰冷(厥),表示體內有熱。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 喻昌說:脈象滑是陽脈的表現,說明體內的熱邪非常旺盛。所以要用白虎湯來清除熱邪,這和治療三陽經的病症原則是一樣的。 魏荔彤說:這裡指的是厥陰經傳導的熱邪在體內旺盛,不要誤認為是寒邪。傷寒的厥陰病一定會有手腳冰冷的現象(厥),但厥的表現是寒還是熱完全不同。比如厥陰病,症狀都表現為手腳冰冷,看起來像寒邪。但如果脈象是滑脈,滑脈的特點是脈搏大而快,與沉、細、遲、微的脈象相反。這說明熱邪在體內,是體內真的有熱,而外在的冰冷只是假象。 並不是說外在的冰冷一定是陰盛陽衰,氣機不順暢也會導致手腳冰冷。陽氣盛但氣機不順暢也可能出現手腳冰冷。因此一定要診斷脈象是滑脈才能判斷是體內有熱。要趕緊救治厥陰經的衰竭,以抑制過亢的陽氣。不要把它看成是孤陽上浮的假熱現象。這點很明確。治療應該用白虎湯,用寒涼藥來清除熱邪,同時配合辛散的藥來提升陽氣。讓熱邪隨著肝氣疏泄到體表,也是邪氣外出的途徑,這樣處理才是合適的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傷寒病,如果出現腹脹、說胡話,而且寸口脈是浮而緊的,這是肝經的邪氣侵犯到脾經。這種情況叫做「縱」,可以用針刺期門穴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 朱肱說:足厥陰是肝經,厥的意思是「盡」。《靈樞》裡說,亥時對應左足的厥陰,戊時對應右足的厥陰,兩者都是陰氣虛弱,所以稱為厥陰。陰氣到了盡頭就是晦暗,陰氣開始產生就是朔。厥陰的意思,是以陰氣走到盡頭來命名的。它的經脈循行經過陰部,並聯繫到舌根。如果經脈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,筋脈就會拘急。筋脈拘急就會牽引舌頭和陰囊,導致嘴唇發青,舌頭捲縮,陰囊收縮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表現出微弱而緩慢的脈象,就說明厥陰經受病了。 總的來說,傷寒病的發展,臟腑會依次傳變。陽經先受病,然後傳入陰經。陽主生,所以太陽經的水邪傳到陽明經的土,土邪傳到少陽經的木,這都是輕微的邪氣。陰主殺,所以木邪傳到太陰經的土,土邪傳到少陰經的水,水邪傳到厥陰經的木。到了第六七天,當邪氣傳到厥陰肝木時,一定會侵犯脾土。如果脾土再受邪氣,就會導致五臟六腑都困頓而危險,營衛之氣不通暢,出現耳聾、陰囊收縮、神志不清的死亡情況。 這時要趕緊用承氣湯來攻下,可能保住十分之一的生命。古人說,脾熱病會危及五臟。又說,土敗木賊就會死亡。如果第六七天邪氣傳到厥陰,脈象表現為微緩微浮,這是脾胃的脈象。所以知道脾氣沒有完全衰敗,沒有再受克伐。邪氣無處容身,營衛之氣將要恢復,水氣上行,火氣下行,就會發冷發熱,然後大汗淋漓而痊癒。 厥陰肝經主要負責治療消渴病,病症表現為氣上衝心,心中發熱疼痛,飢餓卻不想吃飯,吃下東西就吐蛔蟲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腹瀉就會不止。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突然耗竭,就會變成陰毒病,症狀是四肢冰冷,肚臍周圍疼痛,身體像被鞭打一樣,脈象沉而快。可能出現嘔吐或腹瀉,要趕緊用艾灸,並服用辛熱的藥物,讓陽氣恢復,然後大汗淋漓而痊癒。古人說,辛甘的藥物可以發散陽氣,比如桂枝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等,可以恢復陽氣。輕微的可以用辛甘的藥,嚴重的話可以用辛苦的藥。陰氣到了極致會出現躁動,陰盛會出現類似陽盛的假象,要通過脈象來區分。 楊士瀛說:脈法說,脈象浮而緊的,叫做弦脈,弦脈是肝脈的表現。

【總綱】 張仲景說:厥陰經中風,如果脈象微浮,說明病要好了;如果不浮,說明病還沒有好。

【細目】 朱肱說:傷寒病六七天,出現煩躁、腹脹、陰囊收縮,而且寸脈和尺脈都表現出微弱而緩慢的脈象,這是足厥陰經受病了。厥陰病,如果脈象微浮,說明病要好了;如果不浮,說明病還沒有好。應該用小建中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微緩,陰囊一定不會收縮,並且外症一定會出現發熱惡寒類似瘧疾的表現,說明病要好了。可以用桂枝麻黃合半湯來治療。如果寸脈和尺脈都表現為沉而短的脈象,一定是陰囊收縮,毒氣入臟,應該用承氣湯來攻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