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4)
卷十五·厥陰經症 (4)
1. 厥陰經脈
魏荔彤曰:厥陰病,以厥為重。而厥與發熱二者,又必詳辨其時之久暫,與氣之盈絀。此乃病之進退大關,不容不明者。
發熱六日,反厥九日,再熱三日。陰陽之數各均矣。夫陽入陰九日,陽出陰又九日。一出一入,即一屈一伸。一屈一伸,即一曲一直。木之本性也。在三陽之少陽,為往來寒熱,屬腑;故陽陷者淺,而往來之時暫。在三陰之厥陰,為出入厥熱,屬臟;故陽陷者深,而出入之時久。旦日夜半愈者,陰陽數九極,數極必變。夜半陽生,故愈也。
肝為血臟,熱溷其中,而發癰膿。此見厥陰以陽陷為病,以陽升為愈。而陽升必透表而散,方為全愈。若仍在厥陰,灼炙為患也。是升猶之乎未升也。凡仲景言日,皆約略之詞。如此九日,亦未可拘。總以熱與厥較其均平耳。如熱七八日,厥七八日亦可;即熱五六日,厥五六日亦可。不過較量其陰陽盛衰,非定謂必熱九日、厥九日,方可驗准也。
原文言厥陰病,始發熱六日,即知其邪自少陰傳來,為熱邪也。何也?少陰病無發熱,發熱即為愈機。至傳厥陰,必反發熱。以少陰在三陰為陰經之裡,故熱不能發;厥陰在三陰雖為陰盡處,而與少陽相連表裡,故熱可得發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者,炙甘草湯主之。脈來緩,時一止,復來者,名曰結。脈來數,時一止,復來者,名曰促。陽盛則促,陰盛則結。此皆病脈。
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,反動,名曰結,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因而復動者,名曰代,陰也。得此脈者,難治。
脈瞥瞥如羹上肥者,陽氣衰也。脈縈縈如蛛絲者,陰氣衰也。浮而虛大者,陽已無根;沉而虛細者,陰已無根。
其脈浮,而汗出如流珠者,衛氣衰也。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,亡其血也。傷寒咳逆,上氣,其脈散者,死。謂其形損故也。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水漿不下,形體不仁,乍靜乍亂,此為命絕也。
【目】柯琴曰:首條,寒傷心主,心不主脈,失其常度,故結代也。結代皆陰脈。傷寒有此,所謂陽症見陰脈者死矣。二條,脈以五至為平。太過不及,是陰陽偏勝,失其常度也。偏勝之脈,更為邪阻。陽邪盛而數中見止,名曰促,有急趨急蹶之象。陰邪盛而緩中見止,名曰結,有綿綿瀉漆之狀。陽盛,可知為陰虛之病脈;陰盛,可知為陽虛之病狀矣。三條,陰陽相搏而脈動。傷寒見此,是形冷惡寒,三焦皆傷矣。況有動中見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,反動,宛如雀啄之狀。不以名促反從結名者,以其為心家真臟之陰脈也。更有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宛如蝦游之狀。不可名結,因得代名者,以乍疏乍數,為脾家將絕之陰脈也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說:厥陰病,以「厥」的現象最為重要。而厥和發熱這兩種情況,又必須仔細分辨它們出現時間的長短,以及體內氣的盈虧,這才是疾病進展和退卻的關鍵,絕對不能不弄清楚。
發熱六天,反而出現手腳冰冷的厥九天,接著又發熱三天,這樣陰陽的次數就各自相等了。陽氣進入陰經九天,陽氣從陰經出來又是九天,一進一出,就像一屈一伸,一屈一伸,也就是一彎一直,這是木的本性。在三陽經的少陽,表現為往來寒熱,屬於腑,所以陽氣陷入較淺,往來寒熱的時間較短;在三陰經的厥陰,表現為出入厥熱,屬於臟,所以陽氣陷入較深,出入厥熱的時間也較長。如果早上或半夜病癒,是因為陰陽數達到九的極限,極限後必然產生變化,半夜陽氣開始生發,所以病癒。
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,熱邪擾亂其中,就會形成癰腫化膿,這顯示厥陰病是以陽氣陷於陰為病,以陽氣升發為癒。而陽氣升發必須透過皮膚向外散發,才算是完全痊癒。如果陽氣仍然停留在厥陰經中,就會灼熱成患,這代表陽氣的升發如同沒有升發一樣。凡是張仲景所說的「日」,都只是大概的說法。像這裡的九天,也不能死板地理解為一定要熱和厥各九天,只要比較熱和厥的陰陽是否平衡就好。比如熱七八天,厥七八天也可以;熱五六天,厥五六天也可以。重點是衡量陰陽的盛衰,不是說一定要熱九天、厥九天才能判斷準確。
原文說厥陰病,剛開始發熱六天,就應該知道邪氣是從少陰經傳來的,是熱邪。為什麼呢?因為少陰病不會發熱,發熱就是病情好轉的徵兆。傳到厥陰經,一定會反過來發熱,因為少陰經在三陰經中屬於陰經的內部,所以熱不能發出來;厥陰經在三陰經雖然是陰經的盡頭,但與少陽經相連而表裡,所以熱可以發出來。
【綱】張仲景說:傷寒脈象呈現結代,並且有心悸的,用炙甘草湯來治療。脈搏來得緩慢,有時會停頓一下,然後又來,這種脈象叫做結;脈搏來得急數,有時會停頓一下,然後又來,這種脈象叫做促。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促脈,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結脈,這些都是病態的脈象。
還有脈搏跳動著卻突然停止,然後又跳動得比較慢,中間有停頓又恢復跳動的,這種反覆跳動的脈叫做結脈,屬於陰脈。脈搏跳動著卻突然停止,然後又接續跳動的,這種脈叫做代脈,也屬於陰脈。出現這種脈象的人,很難治療。
脈象跳動得像羹湯上的肥油一樣漂浮不定,表示陽氣衰弱;脈象跳動得像蜘蛛絲一樣細微,表示陰氣衰弱。脈搏浮大而虛弱的,表示陽氣已經沒有根基;脈搏沉細而虛弱的,表示陰氣已經沒有根基。
脈搏浮在表面,而且汗出如水珠般流淌不停的,表示衛氣衰弱;脈搏軟弱無力,像漆油斷裂一樣的,表示失血嚴重。傷寒引起咳嗽、氣逆、氣喘,脈象散亂的,表示生命危險,這是因為形體損傷的緣故。脈搏浮大而有力,身體出汗如油,氣喘不停,無法喝下水漿,身體失去知覺,時而安靜時而躁亂,這表示生命即將終結。
【目】柯琴說:第一條,寒邪傷及心主,心臟不能正常主導脈搏,就會失去正常的規律,所以出現結代脈。結代都是屬於陰脈,傷寒出現這種脈象,就說明陽症出現陰脈,是死亡的徵兆。第二條,脈搏以五次跳動為正常,太過或不及,都是陰陽偏盛,失去正常的規律。偏盛的脈象,更是被邪氣阻礙。陽邪盛而脈數之中出現停頓,叫做促脈,有急促而衰竭的徵象;陰邪盛而脈緩之中出現停頓,叫做結脈。
脈象軟弱無力,像漆油斷裂一樣,陽盛可知是陰虛的病脈,陰盛可知是陽虛的病狀。第三條,陰陽相互搏動,脈搏才會跳動。傷寒出現這種脈象,表示身體寒冷,怕冷,三焦都受到損傷。況且脈搏跳動中又突然停止,接著又跳動得比較慢,中間有停頓又恢復跳動,像鳥雀啄食一樣,不稱之為促脈,反而歸類於結脈,是因為它是心臟這個真臟的陰脈。還有脈搏跳動著卻突然停止,不能自己恢復跳動,而是接續跳動,像蝦游一樣,不能叫做結脈,所以稱之為代脈,是因為脈象時疏時數,是脾臟這個將要衰竭的陰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