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中風。口苦咽乾。腹滿微喘。發熱惡寒。脈浮而緊。若下之。則腹滿小便難也。陽明脈浮。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。陽明病。脈浮而緊。咽燥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反惡熱。身重。若發汗。則燥。心憒憒。反譫語。若加燒針。必怵惕。

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。則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【目】戴原禮曰。喘嗽有陰陽。太陽經有喘有嗽。少陽有嗽無喘。有喘。非少陽也。其見少陽症而嗽者。宜小柴胡湯。加五味六分。乾薑四分。陽明有喘無嗽。有嗽。非正陽明也。其陽明症喘有潮熱者。大承氣湯。陰症喘。惟少陰有之。若四肢沉重疼痛。小便如常。大便自利而嗽者。

真武湯去芍藥。加五味、乾薑各五分。細辛三分。此陰中之陰。若四肢厥逆。腹中痛。泄利下重而喘。四逆湯加五味、乾薑各五分。下利嘔渴。身煩不得眠而喘者。豬苓湯。此陰中之陽。諸陰喘促。最為危症。返陰丹主之。喘促四肢逆冷。小渴。與水反劇。飲之。致停飲心下滿結者。

喘死甚眾。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主之。

吳綬曰。凡表有寒發喘者。脈浮緊惡寒身疼無汗也。麻黃湯主之。若表有風發喘者。脈浮緩惡風自汗也。宜桂枝湯加厚朴、杏仁。

魏荔彤曰。首條。風寒兩傷之症也。風寒之氣。每相兼而中傷於人。在太陽有大青龍症。由太陽轉屬陽明亦然。故此條自為風寒兩傷之陽明也。二條。乃太陽陽明之症。入陽明未深。故用麻黃。仍令其邪自表出。不致歸於胃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四五日。脈沉而喘。沉則為里。而反發其汗。津液越出。大便為難。表虛里實。久則譫語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邪氣入內之時。得脈沉而喘滿。里症具也。則當下之。反發汗。令津液越出。胃中乾燥。致大便難而譫語。宜大承氣湯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脈遲。雖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。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得臥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【目】吳綬曰。凡陽明內實。不大便。腹滿短氣。發潮熱而喘者。大柴胡加厚朴杏仁湯。或小承氣湯也。凡陰症厥逆。脈沉細而微。氣促而喘。無汗者。四逆湯加五味、杏仁也。凡虛人脈伏。手足逆冷而喘者。五味子湯也。風暴冒風寒。脈浮無汗而喘。宜蘇沉九寶湯也。凡熱盛有痰。

脈弦數而喘。不可汗。不可下。小柴胡加知母、貝母、栝蔞仁。胸滿者。加枳殼、桔梗。心下滿者。加枳實、黃連。舌燥飲水而喘者。加知母、石膏。古人云。諸喘為惡。故非輕也。華佗曰。盛則為喘。蓋非肺氣盛也。乃肺中之邪火盛也。所以瀉白者。瀉肺中之火也。非瀉肺也。

白話文:

【總綱】

張仲景說:陽明中風,會出現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且稍微喘氣,發燒怕冷,脈象浮而緊。如果用瀉下的藥物,會導致腹脹和排尿困難。陽明病如果脈象浮,沒有汗卻喘氣,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好轉,適合用麻黃湯。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且喘氣,發燒出汗,不覺得冷反而覺得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用發汗的方法,會使身體更乾燥,心神煩亂,甚至說胡話。如果再用燒針治療,必定會驚恐不安,煩躁難眠。如果用瀉下的藥物,會使胃中空虛,外來的邪氣擾動橫膈膜,心中煩悶不適,舌苔厚膩,這時適合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

戴原禮說:喘嗽有陰陽之分。太陽經的病會有喘也有咳嗽,少陽經的病只有咳嗽沒有喘。出現喘,就不是少陽經的病了。如果出現少陽病的症狀,同時又咳嗽,適合用小柴胡湯,並加入五味子六分、乾薑四分。陽明經的病有喘卻沒有咳嗽,有咳嗽就不是正陽明經的病了。如果陽明病的喘伴有潮熱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陰症的喘,只有少陰經才會出現。如果四肢沉重疼痛,小便正常,大便稀溏卻咳嗽,適合用真武湯去除芍藥,加入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、細辛三分。這是陰中之陰的症狀。如果四肢冰冷,腹痛,泄瀉且有下墜感而喘氣,適合用四逆湯加入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。如果泄瀉、嘔吐、口渴,身體煩躁難眠又喘氣,適合用豬苓湯。這是陰中之陽的症狀。各種陰症引起的喘促,是最危險的症狀,適合用返陰丹來治療。喘促,四肢冰冷,稍微口渴,喝水反而更嚴重,喝了水導致停留在心下,使心下脹滿,這種喘會導致死亡的人很多,應該用五苓散或陷胸丸來治療。

吳綬說:凡是因為表寒引起的喘,脈象浮緊,怕冷,身體疼痛沒有汗,適合用麻黃湯。如果是因為表風引起的喘,脈象浮緩,怕風,會自己出汗,適合用桂枝湯,並加入厚朴、杏仁。

魏荔彤說:第一條說的是風寒同時侵襲人體的病症,風寒之氣,常常會一起侵襲人體。在太陽經會有大青龍湯的症狀,從太陽經轉到陽明經也是這樣。因此這條說的是風寒同時侵襲陽明經的病症。第二條說的是太陽陽明的病症,邪氣進入陽明經還不深,所以用麻黃湯,讓邪氣從體表散發出去,不讓邪氣進入胃。

【總綱】

張仲景說:傷寒四五天,脈象沉而且喘氣,脈沉表示病在裡面,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大便會變得困難,表虛而裡實,時間久了就會說胡話。

【細目】

成無己說:邪氣進入體內時,出現脈沉而且喘滿,這是裡症的表現,這時應該用瀉下的藥物。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胃中乾燥,導致大便困難而說胡話。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【總綱】

張仲景說:陽明病,脈象遲緩,即使出汗,也不怕冷,身體一定會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且喘氣,而且有潮熱。這說明病邪正要從體表解除,可以攻下裡實。如果手腳汗出很多,表示大便已經變硬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難時而易,時有輕微發熱,喘氣不能躺臥,說明有燥屎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
【細目】

吳綬說:凡是陽明裡實,不大便,腹部脹滿,呼吸短促,發潮熱而且喘氣,適合用大柴胡湯加入厚朴、杏仁,或用小承氣湯。凡是陰症導致的厥逆,脈象沉細而微弱,呼吸急促而喘,沒有汗,適合用四逆湯加入五味子、杏仁。凡是虛弱的人,脈象隱伏,手腳冰冷而喘氣,適合用五味子湯。如果突然受風寒侵襲,脈象浮而沒有汗卻喘氣,適合用蘇沉九寶湯。凡是熱邪旺盛而有痰,脈象弦數而喘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也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適合用小柴胡湯加入知母、貝母、栝蔞仁。胸滿,加入枳殼、桔梗;心下滿,加入枳實、黃連;舌頭乾燥口渴而喘氣,加入知母、石膏。古人說,各種喘症都是很嚴重的疾病,不可輕視。華佗說:過盛就會導致喘,並不是肺氣過盛,而是肺中的邪火過盛。所以用瀉白散,是為了瀉肺中的火,而不是瀉肺本身。另外瀉心湯,是為了瀉心下的痞滿。衛生寶鑑說:凡是看醫學書籍,看到說有餘的,應該當做不足來看待,因為生病是因為不足,病邪才是多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