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痞
【目】蘇頌曰:胃寒,先宜理中丸,後用旋覆代赭湯。咳逆氣虛,四逆湯。汗吐下後,噎氣痞硬,旋覆代赭湯。發熱不解,嘔吐不利,心下痞硬,大柴胡湯。下利不止,則治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;又不止,只利小便,五苓散。
柯琴曰:陽邪居胃之上口,故痞硬、幹嘔、食臭;水邪居胃之下口,故腹鳴下利。故病雖在胃,而不屬陽明,仍屬太陽寒水之變。上條,是汗解後水氣下攻症;下條,是誤下後客氣上逆症。總是胃虛而稍有分別。上條腹鳴下利,胃中猶寒熱相半,故云不和;下條腹鳴而完穀不化,利日數十行。
則痞為虛痞,硬為虛硬,滿為虛滿明矣。上條因水氣下趨,故不煩不滿;下條是虛邪上逆,故心煩而滿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症具,而以他藥下之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;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也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
【目】許叔微曰:誤下之變,結胸則其偏於半表者也;心下痞則其偏於半里者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吐下後,復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太陽病,醫發汗,仍發熱惡寒,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留;加燒針,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;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
【目】柯琴曰:上條,因吐下後復汗,以致虛煩而痞;下條,因汗下後加燒針,以致虛煩而痞。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;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;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;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
【目】柯琴曰:服湯藥而利不止,是病在胃;復以他藥下而利不止,是病在大腸矣,故用石脂、餘糧。
白話文:
【痞】
蘇頌說:胃寒的時候,應該先服用理中丸來調理,之後再用旋覆代赭湯。如果出現咳嗽、氣逆、身體虛弱的情況,則用四逆湯。如果因為發汗、嘔吐、或瀉下後,導致胸口有脹悶、阻塞感,可以用旋覆代赭湯。如果發燒不退,又嘔吐、排便不暢,同時胸口有脹悶硬結感,可以用大柴胡湯。如果腹瀉不止,就應該治療下焦,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如果還是止不住,就應該利小便,使用五苓散。
柯琴說:陽邪停留在胃的上口,所以會感到脹悶硬結、乾嘔、有食物腐敗的氣味。水邪停留在胃的下口,所以會出現腹鳴、腹瀉。因此,雖然病在胃,但不屬於陽明經的病變,而是屬於太陽經寒水的病變。前面說的是發汗後水氣向下侵襲的症狀,後面說的是誤用瀉藥後邪氣向上逆行的症狀。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胃虛弱,只是稍微有些區別。前面提到腹鳴腹瀉,是因為胃中寒熱相雜,所以說不調和。後面提到腹鳴,但排泄物中包含未消化的食物,一天腹瀉幾十次,這明顯是虛證引起的痞,虛證引起的硬結,虛證引起的脹滿。前面說的是水氣向下走,所以不會覺得煩躁或脹滿。後面說的是虛邪向上逆行,所以會感到心煩和脹滿。
張仲景說:傷寒病五六天,如果出現嘔吐、發燒,本來應該是柴胡湯證,但如果用其他藥物進行瀉下,導致胸口脹滿、硬結、疼痛,這就屬於結胸,應該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只是脹滿而不痛,這就屬於痞,不適合使用柴胡湯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許叔微說:誤用瀉藥後出現的變化,如果形成結胸,那是病邪偏於半表的表現;如果出現心下痞,那是病邪偏於半里的表現。
張仲景說:傷寒病,如果通過嘔吐或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虛煩、脈搏微弱,到了八九天,出現心下痞硬、脅下疼痛、氣向上衝咽喉、頭暈目眩、經脈跳動,時間長了會形成痿症。太陽病,醫生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仍然發燒怕冷,又用瀉下方法治療,導致心下痞,表裡都虛弱,陰陽之氣都衰竭,沒有陽氣,陰氣就獨自留下。如果再用燒針,因為胸悶煩躁,面色青黃、皮膚抽搐,就難以治療。如果現在面色微黃、手足溫暖,就容易痊癒。
柯琴說:前面說的是因為嘔吐、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虛煩和痞;後面說的是因為發汗、瀉下後又用燒針,導致虛煩和痞。
張仲景說:傷寒病服用湯藥後,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。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其他瀉藥,導致腹瀉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來治療,腹瀉更嚴重。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而這個腹瀉是在下焦。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瀉還是不止,就應該利小便。
柯琴說:服用湯藥後腹瀉不止,是病在胃。再用其他瀉藥後腹瀉不止,是病在大腸了。所以要用赤石脂和禹餘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