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2)

1. 發狂

並於心臟。使神不寧而志不定。遂發狂也。其或狂言目反直視。又為腎絕。汗出輒復熱。狂言不能食。又若失志。死。若此。則非藥所及。

張介賓曰。如狂症。本非實熱。發狂症。亦有輕重。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及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如狂二條。以太陽熱邪不解。隨經入腑。但未至發狂。故曰如狂。此以熱搏血分。蓄聚下焦。故宜下也。近見傷寒家。則別有如狂之症。古人未及言者。蓋或由失志而病。

其病在心也。或由悲憂而病。其病在肺也。或由失精而病。其病在腎也。或由勞倦思慮而病。其病在肝脾也。此其本病已傷於內。而寒邪復感於外。則病必隨邪而起矣。其症如狂。亦所謂虛狂也。而虛狂症。則外無黃赤之色。剛暴之氣。內無胸腹之結。滑實之脈。雖或不時躁煩。

而禁之則止。口多妄誕。而聲息不壯。或眼見虛空。或驚惶不定。察其上。則口無焦渴。察其下。則便無硬結。是皆精氣受傷。神魂失守之症。此與陽極為狂如冰炭。而時醫不察。但見錯亂。便謂陽狂。妄行攻瀉。必致殺人。凡治此者。須辨陰陽。其有虛而挾邪者。邪在陽分。

補中益氣湯等。邪在陰分。補陰益氣煎等。虛而無邪者。在陽分。四君、八珍、十全大補等。在陰分。四物、六味、左歸飲、一陰煎等。陰虛挾火者。加減一陰煎。方治之宜。大略如此。而變症之異。則有言不能傳者。能知意在言表。則知所未言矣。

凡身有微熱。或面赤戴陽。或煩躁不寧。欲坐臥泥水中。然脈則微弱無力。此陰症似陽也。名為陰躁。蓋以陽虛於下。則氣不歸原。故浮散於上。而發躁如狂。速當溫補其下。命門暖。則火有所歸。而病當自愈。若誤用寒涼之藥。則必死矣。

陳士鐸曰。傷寒發狂。至登高棄衣詈罵。去生遠矣。仲景以竹葉石膏湯救之。妙矣。蓋陽明之火最大。非大劑白虎不救。世人往往畏用。特小其劑。如何能救。故用石膏必須三四兩或七八兩一劑。火勢始能稍退。狂亦可少止。然石膏性猛。恐損胃氣。必兼人參為妙。我更有一方。

用白虎湯之半。而另加藥味。方名祛熱生胃湯。石膏、元參、麥冬各三兩。茯苓一兩。人參、車前各五錢。知母三錢。水煎。此方石膏、知母瀉胃火。人參生胃氣。元參去浮游之火。麥冬生肺陰。茯苓、車前。引火下行於膀胱。從小便出。且火盛必渴。渴必多飲水。用此二味以分濕。

則水流而火自隨水以散。方中瀉火。又不傷氣。似勝於白虎。一劑狂定。二劑渴減半。三劑渴止。火亦息。正不用四劑也。凡有火熱發狂。或汗如雨。口渴舌燥。或生芒剌者。此方投之立效。斷不至死也。

鰲按。此四條。皆本太陽經症。但首條。誤下熱入。陽極擾陰。血燥而蓄於中。血病則知覺昏昧而發狂。所謂表病傳裡者。二條。亦病在燥血內結。皆屬下後熱入於裡者。三條。血氣皆重。故用桃仁承氣以攻其里之結血。此則由於未下者。四條。喜忘乃發狂之根也。故雖未及發狂字。而亦當次入款內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症發生在心臟,會使人心神不寧,意志不定,於是就發狂了。有的人發狂時會胡言亂語,眼睛向上直視,這是腎氣衰竭的表現,出汗後又感到發熱,胡言亂語且吃不下飯,精神恍惚,如果出現這些情況,就難以用藥物治療,會死亡。

張介賓說,像發狂這種病症,本來不是真的熱邪引起的。發狂的症狀也有輕重之分,比如熱邪積聚在膀胱,病人會像發狂一樣,或者脈象微弱而沉,但胸部卻沒有積結,病人也會像發狂一樣。這兩種情況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沒有解除,隨著經脈進入臟腑,但還沒有到真正發狂的程度,所以說是「像發狂」。這是因為熱邪和血液相搏,積聚在下焦,所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最近看到傷寒病中,還有一些像發狂的症狀,是古人沒有提到過的,可能是因為情緒失常而引起的疾病。

疾病可能發生在心臟,也可能是因為悲傷憂慮而生病,這病在肺部;也可能是因為過度耗損精氣而生病,這病在腎臟;或是因為過於勞累、思慮過多而生病,這病在肝脾。這些都是因為身體內部已經受損,又感受了外來的寒邪,那麼疾病就會隨著邪氣而發作,出現像發狂一樣的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「虛狂」。這種虛狂症狀,臉上沒有黃色或紅色,也沒有暴躁的氣息,身體內部沒有胸腹的積結,脈象也沒有滑實的感覺,即使有時候會躁動不安,但制止一下就會平靜下來,說話多是胡言亂語,但聲音並不洪亮。有時眼睛會看見不存在的東西,或是驚慌不定。觀察他的上半身,口中不會感到焦渴,觀察下半身,大便也沒有硬結。這些都是精氣受損,精神魂魄失守的表現,這種情況和陽氣極盛而發狂是截然不同的,就像冰和炭一樣不相同。現在的醫生不仔細分辨,只看到病人精神錯亂,就說是陽狂,胡亂用攻瀉的藥物治療,必定會導致病人死亡。凡是治療這種病,必須要辨別陰陽。對於虛弱但又夾雜邪氣的情況,如果邪氣在陽分,就要用補中益氣湯等方劑;如果邪氣在陰分,就要用補陰益氣煎等方劑。對於虛弱且沒有邪氣的情況,如果在陽分,就要用四君子湯、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等方劑;如果在陰分,就要用四物湯、六味地黃丸、左歸飲、一陰煎等方劑。對於陰虛而且有火氣的情況,要用加減一陰煎來治療。治療的大概原則就是這樣,但病情的變化差異很大,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。能夠理解話語中沒有明說的含義,就能夠知道沒有說出的內容了。

凡是身體有輕微發熱、臉色發紅像陽氣上浮、煩躁不安、想要坐在或躺在泥水中的情況,但脈象卻微弱無力,這屬於陰症表現得像陽症,稱為「陰躁」。這是因為下焦陽氣虛弱,導致氣不能歸回本源,所以浮散在上面而發躁,像發狂一樣。應該立刻溫補下焦,讓命門火溫暖起來,火氣有了歸宿,病自然會好轉。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,必定會導致死亡。

陳士鐸說,傷寒發狂,到了爬高處、丟衣服、罵人的程度,離死亡就不遠了。《傷寒論》中用竹葉石膏湯來救治,非常巧妙。陽明經的火氣最旺盛,不用大劑量的白虎湯是救不了的。世人往往害怕使用白虎湯,特意縮小劑量,這樣怎麼能救人呢?所以用石膏必須要用三四兩,甚至七八兩一劑,才能讓火勢稍微消退,狂躁也可以稍微停止。但是石膏藥性猛烈,恐怕會損傷胃氣,必須要同時用人參才好。我還有一方,用白虎湯的一半,再另外加一些藥味,方名叫祛熱生胃湯,藥材包括:石膏、元參、麥冬各三兩,茯苓一兩,人參、車前子各五錢,知母三錢。用水煎服。這個方子中,石膏、知母瀉胃火,人參生胃氣,元參去除浮散的虛火,麥冬滋養肺陰,茯苓、車前子引導火氣下行到膀胱,從小便排出。而且火盛必定口渴,口渴必定會多喝水,用這兩味藥可以分利濕氣,那麼水流動,火也會隨著水散去。這個方子既能瀉火,又不傷氣,似乎比白虎湯更好。一劑就能讓狂躁平靜下來,兩劑口渴減輕一半,三劑口渴停止,火氣也平息了,一般不用服用四劑。凡是有火熱發狂、出汗像下雨一樣、口渴舌頭乾燥、或者長出芒刺的情況,用這個方子治療,立刻見效,絕對不會死亡。

總結來說,這四種情況都是太陽經的症狀。第一種情況,是誤用了瀉下的藥物,導致熱邪進入體內,陽氣亢盛擾亂陰氣,血液變得乾燥並且積聚在體內,血病導致意識昏迷而發狂,這就是所謂的表病傳入裡。第二種情況,也是因為燥熱的血液積結在體內,都屬於用了瀉下藥後熱邪進入體內的情況。第三種情況,氣血都受到了嚴重損傷,所以要用桃仁承氣湯來攻下體內的積血,這種情況是因為還沒用瀉下藥造成的。第四種情況,喜歡遺忘是發狂的根源,所以即使還沒到發狂的地步,也應該歸入這類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