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 (1)
卷十 (1)
1. 發狂
【綱】仲景曰。陽明病。初欲食。小便反不利。大便自調。其人骨節疼。翕然如有熱狀。奄然發狂。濈然汗出而解者。此水不勝穀氣。與汗共並。脈緊則愈。
【目】張介賓曰。傷寒發狂。本陽明實熱之病。然復有如狂症者。雖似狂而實非狂。此中虛實相反。最宜詳辨。不可忽也。凡實熱之狂。本屬陽明。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。陽邪傳入胃腑。熱結不解。因而發狂。內經脈解篇曰。胃者土也。故聞木音而驚者。土惡木也。其惡火者。
熱甚也。惡人者。以陽明厥則喘啘。啘則惡人也。其病甚。則棄衣登高。逾垣上屋。或數日不食。以四肢為諸陽之本。陽盛則實。實則能登高也。棄衣而走。熱甚於身也。妄言詈罵。不避親疏而歌者。陽盛為邪也。又曰。陰不勝陽。則脈流薄疾。並乃狂。又曰。邪入於陽則狂。
是皆以陽明熱邪。上乘心肺。故令心志昏亂若此。此陽狂也。然傷寒病至發狂。是為邪熱已極。使非峻逐火邪。則不能已。故但察其大便硬結。或腹滿而堅。有可攻之症。則宜以大小承氣。或涼膈散、六一順氣湯之類。下之可也。如無脹滿實堅等症。而惟胃火致然者。則但以白虎湯、抽薪飲輩。
泄其火邪自愈。
鰲按。此為水濕之病。其人胃本不虛。只因水氣怫鬱,鬱極而發。奄者。忽也。言忽然而狂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太陽病。六七日。表症仍在。而反下之。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如狂者。以熱在下焦。少腹當硬滿。小便自利者。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。以太陽隨經。瘀熱在裡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太陽病。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無血也。不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結症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太陽病。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忽自下。下者愈。其人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仁承氣湯。陽明病。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發狂有二症。陽毒發狂。蓄血如狂。其外症與脈皆不同。病人煩躁。狂走妄言。面赤咽痛。脈實潮熱。獨語如見鬼狀。此陽毒也。病人無表症。不發寒熱。唇燥。但欲漱水。不欲入咽。其脈微而沉。小腹硬滿。小便反利。大便必黑。身黃髮狂。此血證諦也。大抵傷寒當汗不汗。
熱蓄在裡。熱化為血。其人喜忘而如狂。血上逆則喜忘。血下蓄則內爭。甚則抵當湯丸。輕者桃仁承氣湯、犀角地黃湯。須取盡黑物為效。
血熱蓄在膀胱。若用抵當湯。更須仔細。審其有無表症。若有蓄血症。而外不解。亦未可便用抵當。宜桂枝湯解外。緣熱在膀胱太陽經也。
張兼善曰。狂之所起。皆由陽盛。內經曰。陰不勝其陽。脈流薄疾。並乃狂也。又曰。邪入於陽則狂。邪入於陰則喑。難經曰。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。脈經曰。陰附陽則狂。陽附陰則癲。病源曰。陽邪並於陽則狂。陰邪並於陰則癲。即諸經之狂。為陽盛也明矣。傷寒熱毒在胃。
白話文:
[發狂]
【總綱】 仲景說,陽明病初期想吃東西,小便反而不順暢,大便正常,但病人會感到骨節疼痛,身體發熱,突然發狂,然後大量出汗後病就好轉,這是因為水液無法勝過食物的精氣,水液與汗液一起排出。如果脈象變緊,病情就會好轉。
【細目】 張介賓說,傷寒發狂,本質上是陽明經實熱引起的疾病。但也有一些類似發狂的症狀,卻不是真的發狂。這些情況虛實相反,要仔細辨別,不可忽略。凡是實熱引起的發狂,屬於陽明經的病症。因為陽明經氣血旺盛,陽邪入侵胃腑,熱結不散,就會導致發狂。《內經》說,胃屬土,所以聽到木聲會驚恐,是因為土厭惡木。厭惡火,是因為體內熱盛。厭惡人,是因為陽明經氣逆亂會喘,喘就會厭惡人。病情嚴重時,會丟掉衣服,爬高,翻牆上屋,或好幾天不吃飯,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旺盛就行動有力,所以能登高。丟掉衣服亂跑,是熱邪太盛的表現。胡言亂語,罵人,不分親疏唱歌,都是陽氣過盛的邪氣所致。又說,陰氣無法壓制陽氣,脈象就會流散快速,就會發狂。還說,邪氣侵入陽經就會發狂。
這些都說明陽明經的熱邪侵犯心肺,導致心神昏亂。這屬於陽狂。傷寒病發展到發狂,說明邪熱已經到了極點,如果不猛烈清除火邪,病情就無法好轉。所以要觀察大便是否乾燥硬結,或者腹部是否脹滿堅硬,如果有這些可以攻下的症狀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,或者涼膈散、六一順氣湯等方劑來攻下。如果沒有脹滿堅硬等症狀,只是單純的胃火引起的發狂,就用白虎湯、抽薪飲等方劑來泄火邪,病就會好轉。
鰲按,這種發狂也可能是因為水濕引起的病症。病人原本胃氣不虛,只是因為水氣鬱積,鬱積到極點就會發狂。所謂「奄」就是忽然的意思,意思是說突然間就發狂了。
【總綱】 仲景說,太陽病六七天,表證仍然存在,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脈象微弱而沉,但沒有結胸的症狀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。小腹應該會脹滿堅硬,小便正常,如果排下血就會好轉。原因是太陽經的熱邪隨著經脈進入體內,導致瘀熱在體內。這種情況要用抵當湯治療。
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,小腹硬,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體內無血。如果小便通暢,但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這是體內有血結的症狀。也應該用抵當湯治療。
太陽病,病情沒有好轉,熱邪結在膀胱,病人像發狂一樣,突然排出一些東西,排出後病情就會好轉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就不能攻下,應該先解除表證。表證解除後,如果只是小腹急迫堅硬,才能攻下,應該用桃仁承氣湯。陽明病,如果病人容易忘事,一定是有瘀血。這是因為體內本來就有舊的瘀血,所以導致容易忘事。即使大便很硬,排便卻很順利,大便顏色一定是黑色的,應該用抵當湯攻下。
【細目】 朱肱說,發狂有兩種情況:陽毒發狂和蓄血發狂。它們的外在症狀和脈象都不同。陽毒發狂的病人會煩躁,狂走胡言,臉色發紅,咽喉疼痛,脈象有力,發熱潮熱,自言自語,好像看見鬼一樣。而蓄血發狂的病人沒有表證,不會發冷發熱,嘴唇乾燥,只想漱口,不想吞嚥,脈象微弱而沉,小腹脹滿堅硬,小便反而通暢,大便一定是黑色的,身體發黃且發狂。一般來說,傷寒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,導致熱邪蓄積在體內,熱邪化為血,病人容易忘事且像發狂一樣。血氣上逆就會容易忘事,血氣蓄積在下就會引起內部的衝突。病情嚴重時,要用抵當湯或抵當丸治療,病情輕微的則用桃仁承氣湯、犀角地黃湯。必須排出所有黑色瘀血才有效。
血熱蓄積在膀胱,如果使用抵當湯,必須仔細審查是否有表證。如果有蓄血症狀,但表證沒有解除,也不能馬上用抵當湯,應該先用桂枝湯解除表證,因為熱邪在膀胱,屬於太陽經。
張兼善說,發狂都是由於陽氣過盛引起的。《內經》說,陰氣無法壓制陽氣,脈象就會流散快速,就會發狂。還說,邪氣侵入陽經就會發狂,邪氣侵入陰經就會失聲。《難經》說,陽氣過盛就會發狂,陰氣過盛就會癲癇。《脈經》說,陰附著於陽就會發狂,陽附著於陰就會癲癇。《病源》說,陽邪與陽氣相並就會發狂,陰邪與陰氣相並就會癲癇。這些都說明各種發狂,都是陽氣過盛所致。傷寒熱毒在胃,也會導致發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