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七 (10)
卷七 (10)
1. 溫病
豈可錯認為緊而斷為寒。夫溫病熱病之脈。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。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者。良由怫熱在內也。或左手盛或浮者。必有重感之風寒。否則非溫病熱病。是暴感風寒之病耳。凡溫病熱病。若無重感。表症雖間見。而里病為多。故少有不渴者。當治裡熱為主。而兼解表。
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。每見醫治溫熱病。雖誤攻其里。亦無大害。誤發其表。變不可言。此足明其熱之自內達外矣。間有誤攻裡而致大害者。乃春夏暴寒所中之疫症。純在表未入於裡者。不可與溫熱病同論。夫惟世以溫熱二病。混稱傷寒。故每執寒字以求浮緊之脈。用溫熱之藥。
若此者因名亂實。戕人之生。名其可不定乎。又方書多言四時傷寒。夫秋冬之傷寒。真傷寒也。春夏之傷寒。寒疫也。與溫病熱病。自是兩塗。豈可同治。雖然。傷寒與溫熱病。其攻裡之法。若果是以寒除熱。固不必求異。其發表之法。斷不可不異也。況傷寒之直傷陰經。與太陽雖傷。
不及鬱熱。即傷陰經與寒症。而當溫者。又與寒熱病大不同。其可妄治乎。乃知一不知二。謂仲景發表藥今不可用。攻裡藥乃可用。嗚呼。其可用不可用之理。果何在哉。若能辨其因。正其名。察其形。治法有不當者乎。彼時行不正之氣所作。及重感異氣而變者。則又當觀其何時何氣。
參酌傷寒溫熱病之法。損益而治之。尤不可例以仲景即病傷寒藥通治也。
張云岐曰。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。其症尚在而不除者。亦溫病也。經曰。溫病之脈行在裡經。不知何經之動。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。如太陽病汗下後過經不愈。診得尺寸俱浮者。太陽溫病也。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。診得尺寸俱大者。陽明溫病也。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。
診得尺寸俱弦者。少陽溫病也。如腹滿嗌乾過經不愈。診得尺寸俱沉細者。太陰溫病也。如口燥舌乾而渴過經不愈。診得尺寸俱沉者。少陰溫病也。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。診得尺寸俱微緩者。厥陰溫病也。隨其經取之。隨其症治之。如發斑。乃溫毒也。
龐安常曰。溫與熱有輕重之分。故仲景云。若遇溫氣。則為溫病。更遇溫熱。則為溫毒。熱比溫為尤重也。若但冬傷於寒。至春而發。不感異氣。名曰溫病。此病之稍輕者也。溫病未已。更遇溫氣。變為溫病。亦可名曰溫病。此病之稍重者也。傷寒例以再遇溫氣。名曰溫疫。
又有不應冬月傷寒至春為溫病者。此特感春溫之氣。可名曰春溫。如冬之傷寒。秋之傷濕。夏之傷暑相同也。以此觀之。是春之病溫有三種。有冬傷於寒。至春發為溫病者。有溫病未已。更遇溫氣而為溫病。與重感溫氣。相雜而為溫病者。有不因冬傷於寒。不因更遇溫氣。只於春時感春溫之氣而病者。
白話文:
怎麼可以誤認為是脈象緊繃就斷定是寒症呢?溫病、熱病的脈象,多在肌肉層面,不會很浮淺,而且右手脈象反而比左手明顯,這主要是因為體內有鬱積的熱邪。如果左手脈象明顯,或者脈象浮淺,那一定是又感染了風寒。否則,就不是溫病、熱病,而是突然感受風寒的疾病。凡是溫病、熱病,如果沒有再次感染,即使偶爾出現表症,但多半是裡病,所以很少有不口渴的。應該以治療裡熱為主,同時兼顧解除表症。
也有治療裡熱,表症自然解除的情況。常見醫生治療溫熱病,即使誤用了攻瀉裡熱的藥物,也不會有大害,但如果誤用發散表邪的藥物,就會造成難以估計的變故。這足以說明熱邪是由內向外發展的。偶爾有誤用攻下裡熱而導致嚴重後果的,那是春夏季節突然遭受寒邪侵襲的疫病,病邪純粹在表,沒有深入到裡,不能與溫熱病相提並論。只是世人把溫病、熱病都混稱作傷寒,所以總是執著於「寒」字,去尋找浮緊的脈象,使用溫熱的藥物。
這樣做是因名不符實,危害人的生命,這個名稱怎麼可以不訂正呢?還有,醫書多有提到四季傷寒。秋冬的傷寒才是真正的傷寒,春夏的傷寒是寒疫,與溫病、熱病本來就是不同的路徑,怎麼可以一起治療呢?雖然如此,傷寒與溫熱病,如果攻下裡熱的方法都是用寒涼藥來清除熱邪,那當然不必求異。但發散表邪的方法,就絕對不能相同了。何況傷寒是直接損傷陰經,太陽經即使受傷,也不會像溫熱病那樣鬱積熱邪。即使損傷陰經並出現寒症,需要溫補,也與溫熱病大不相同,怎麼可以胡亂治療呢?因此,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說仲景的發散表邪的藥物現在不能用,而攻下裡熱的藥物卻可以用,唉,這可用與不可用的道理,究竟在哪裡呢?如果能辨明病因,訂正病名,觀察病症,治療方法又怎麼會有不妥當的地方呢?對於當時流行的不正之氣所引起的,以及再次感受異氣而變化的情況,就應當觀察是何時感受何種氣,
參考傷寒與溫熱病的治療方法,進行調整治療。尤其不能把仲景治療傷寒的藥物,一概用來治療所有疾病。
張云岐說:傷寒發汗或攻下後,病邪沒有解除反而傳變到其他經絡,這種情況也是溫病。經典上說,溫病的脈象運行在裡經,不知道哪一經絡在動,就根據病邪所在經絡來取脈診斷。如果太陽病發汗或攻下後,病邪沒有解除,診斷到兩寸脈都浮的,那就是太陽溫病。如果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,發汗或攻下後,病邪沒有解除,診斷到兩寸脈都大的,那就是陽明溫病。如果胸脅疼痛,發汗或攻下後,病邪沒有解除,診斷到兩寸脈都弦的,那就是少陽溫病。如果腹脹、咽喉乾燥,病邪沒有解除,診斷到兩寸脈都沉細的,那就是太陰溫病。如果口燥舌乾而口渴,病邪沒有解除,診斷到兩寸脈都沉的,那就是少陰溫病。如果煩躁不安、陰囊收縮,病邪沒有解除,診斷到兩寸脈都微緩的,那就是厥陰溫病。根據病邪所在經絡來取脈,根據病症來治療。如果出現斑疹,那就是溫毒。
龐安常說:溫與熱有輕重之分,所以仲景說,如果遇到溫和的氣候,那就是溫病,如果遇到溫熱的氣候,那就是溫毒,熱比溫更加嚴重。如果只是冬天感受寒邪,到春天發病,沒有感受其他異常的氣候,就叫做溫病,這種病症比較輕微。溫病還沒有痊癒,又遇到溫和的氣候,轉變為溫病,也可以叫做溫病,這種病症就比較嚴重。傷寒的例子,如果再次遇到溫和的氣候,就叫做溫疫。
還有,不應該是冬天感受寒邪到春天轉變為溫病的情況,這種情況是特別感受春天的溫熱之氣,可以叫做春溫。就好像冬天感受寒邪,秋天感受濕邪,夏天感受暑邪一樣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春天的溫病有三種:有冬天感受寒邪,到春天發病的;有溫病還沒好,又遇到溫和的氣候而發病的;有感受溫和的氣候,病症複雜交雜而發病的;有不是因為冬天感受寒邪,也不是因為再次遇到溫和的氣候,只是在春天感受春天的溫熱之氣而發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