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七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1)

1. 溫病

若此三者。皆可名為溫病。不必各立名色。只要知其病源之所以不同也。

李梴曰。溫病者。春分後。有太陽病。發熱咳嗽。身痛口渴。不惡寒。其脈弦數不緊。右手反盛於左手。怫熱在內故也。或散諸經。各隨其經取之。熱病即與溫病同。但發在夏至後。脈洪數。熱渴更甚耳。雖因冬時受寒。伏於肌骨。然人身隨天氣化。春分則寒變為溫。夏至則寒變為熱。

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。溫熱不惡寒而渴。不惡寒則病非外來。渴則自內達表。熱鬱腠理。不得外泄。乃復還里。終是里多表少。間有惡寒者。乃冒非時暴寒。或溫熱將發。又受暴寒。非冬症之甚也。當治熱為主。而解肌次之。亦有專治里而表自解者。誤下猶可。誤汗則變為嘔噦狂斑而死。

蓋溫熱在經而不在表。安可例用汗法。惟兼暴寒者。乃可表裡雙解。亦不可用冬時辛熱之藥。春溫表症。天溫。升麻葛根湯。天寒。柴胡桂枝湯。太陽合少陽。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。半表裡。小柴胡湯。里症。大柴胡湯。重者。一時表裡俱發。防風通聖散。表裡俱熱。大便利者。

柴苓湯加山梔、木通。虛煩。竹葉石膏湯。變雜症者。治同傷寒。夏熱表症。太陽。九味羌活湯。汗後煩渴。脈洪大。背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。益元散。里症。大柴胡湯。重者。一時表裡盛發。雙解散。熱病脈細無力。足冷已得汗而躁甚者。此陰脈之極也。必死。又有冬溫者。

冬有非時之暖。名曰冬溫。與春秋暴寒暴溫。總謂之時行氣。與傷寒相似。但脈不浮耳。治法大同。春溫表症。葳蕤湯、九味羌活湯。入里加大黃。重者。雙解散。輕者。加減調中湯治之。

趙獻可曰。夫傷寒二字。蓋冬時嚴寒而成殺厲之氣。觸冒之而即時病者。名正傷寒。不即發者。寒毒藏於肌膚。至春變為溫病。至夏變為熱病。熱病即暑病。熱極似重於溫也。然為溫。即不得復言寒。不惡寒而渴者是也。此仲景之文也。麻黃桂枝為即病之傷寒設。無與溫熱。

受病之源雖同。所發之時則異。仲景必別有方治。皆已遺失。是以至今未明。劉守真謂欲用麻黃、桂枝。必加涼藥於其中。以免發黃。張子和六神通解散。以石膏寒藥中加麻黃、蒼朮。皆非也。蓋麻桂辛熱。冬月所宜。不宜用於春夏。陶氏欲以九味羌活湯。謂一方可代三方。

亦非也。羌活湯。易老所制。乃治感四時不正之氣。如春宜溫而反寒。夏宜熱而反溫。秋宜涼而反熱。冬宜寒而反溫。又有春夏秋三時為暴寒所折。雖有惡寒發熱之症。不若冬時肅殺之氣為甚。故不必麻黃散寒。惟用辛涼通內外而解之。況此方須按六經加減法。不可全用也。

不若逍遙散為尤妙。真可一方代三方也。且余有一法。請申之。經曰。不惡寒而渴者。為溫病。不惡寒。則知表無寒邪。曰渴。則知腎水乾枯。蓋其人素有火。冬時冒寒。雖傷而不甚。惟有火在。內寒亦不能深入。所以不即發。而寒氣藏伏於肌膚。自冬至三四月之久。火為寒鬱。

白話文:

如果這三種情況(指溫病、熱病、冬溫)都可以稱為溫病,就不必各自設立名稱,只要知道它們病因的不同就可以了。

李梴說,所謂溫病,是指春分之後,出現類似太陽病的症狀,如發燒咳嗽、身體疼痛、口渴,但不怕冷,脈象是弦數而不緊,右手的脈比左手強,這是因為體內有鬱熱。這種熱可能會散布到各個經絡,所以要根據不同的經絡來治療。熱病跟溫病很相似,只是熱病發作在夏至之後,脈象洪數,口渴更嚴重。雖然熱病也可能是因為冬天受寒,寒邪潛伏在肌肉骨骼,但人體會隨著天氣變化,春分時寒氣轉為溫熱,夏至時寒氣轉為熱。

所以,傷寒怕冷但不口渴,而溫熱病不怕冷但口渴。不怕冷就表示病邪不是從外而來,口渴則表示熱從體內向外發散。熱鬱積在皮膚紋理之間,無法向外排出,又會回到體內,所以通常是體內熱多於體表。偶爾有怕冷的,那是因為遇到了非時節的寒冷,或是在溫熱病將要發作時又受了寒,這並非冬天寒症的嚴重程度。治療應該以清熱為主,解表為輔。也有專注於治療體內而體表自然痊癒的。誤用攻下藥還好,誤用發汗藥就會變成嘔吐、狂躁、出現斑疹而死亡。

因為溫熱病是在經絡而不在體表,怎麼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呢?只有同時受寒的情況,才可以表裡雙解。但也不可以用冬天常用的辛熱藥。春溫表症,天氣溫暖時用升麻葛根湯,天氣寒冷時用柴胡桂枝湯。如果是太陽和少陽合併的症狀,用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。半表半裡的症狀,用小柴胡湯。體內症狀,用大柴胡湯。嚴重的,如果表裡同時發病,用防風通聖散。如果表裡都有熱,且大便不通暢,用柴苓湯加山梔子、木通。如果虛煩,用竹葉石膏湯。如果病情複雜多變,治療方法和傷寒相同。夏熱的表症,如果是太陽經的症狀,用九味羌活湯。發汗後出現煩躁口渴,脈象洪大,背部怕冷,用白虎加人參湯和益元散。體內症狀,用大柴胡湯。嚴重的,表裡同時發作,用雙解散。如果熱病脈象細微無力,腳冰冷,雖然發汗但更加躁動,這是陰脈到了極點,一定會死。還有一種叫做冬溫的病。

冬天出現非時節的溫暖,叫做冬溫,和春秋兩季的暴冷暴熱,都歸類於時行氣。它們和傷寒相似,只是脈象不浮而已。治療方法大致相同。春溫的表症,可以用葳蕤湯、九味羌活湯。如果病邪深入體內,可以加大黃。嚴重的,用雙解散。輕微的,用加減調中湯治療。

趙獻可說,傷寒這兩個字,指的是冬天嚴寒形成的殺厲之氣,接觸到這種氣就立刻發病的,叫做正傷寒。如果沒有立刻發病,是寒邪潛藏在皮膚肌肉中,到了春天就轉變為溫病,到了夏天就轉變為熱病。熱病也就是暑病,熱的程度好像比溫病更嚴重。但既然是溫病,就不能再說怕冷,不怕冷但口渴是溫病的特點。這是張仲景的論述。麻黃、桂枝是為立刻發病的傷寒而設的,不適用於溫熱病。

病邪的來源雖然相同,但發病的時間不同。張仲景一定有不同的方劑治療,只是都已經遺失了,所以至今還不清楚。劉守真說,如果想用麻黃、桂枝,必須加入涼藥,以免出現黃疸。張子和用六神通解散,在石膏等寒涼藥中加入麻黃、蒼朮,這些都是不對的。因為麻黃、桂枝是辛熱的藥物,適合冬天使用,不應該用於春夏。陶氏想用九味羌活湯,認為一方可以代替三方,也是不對的。羌活湯是易老所創,是用來治療四季不正之氣,例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,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溫涼,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。另外,春夏秋三季受到暴寒的侵襲,雖然也有怕冷發熱的症狀,但不如冬天肅殺之氣那般嚴重,所以不必用麻黃來散寒。只要用辛涼的藥物疏通內外就可以解決。況且這個方子必須按照六經加減法,不能完全照搬。

不如用逍遙散最為恰當,真正可以一方代替三方。而且我還有一個方法,請仔細聽我說。經文說,不怕冷但口渴的,是溫病。不怕冷,就知道體表沒有寒邪。口渴,就知道腎水枯竭。這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就有火氣,冬天受寒,雖然受傷但不嚴重,因為體內有火,寒氣也不能深入。所以不會立刻發病,而寒氣潛藏在肌肉皮膚中,從冬至到三四個月之久,火氣被寒氣鬱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