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0)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10)
1. 嘔吐下利
夫水氣者。寒濕也。腎主之。腎病不能制水。水飲停蓄。為腹痛。寒濕內甚也。肢重疼痛。寒濕外甚也。小便不利。自下利者。濕甚而水穀不能別也。經曰。脾惡濕。甘先入脾。苓、術之甘以益脾逐水。濕所勝。平以辛熱。濕淫所勝。佐以酸辛。附子、芍藥、生薑之酸辛。以溫經散濕。
小青龍症。亦為有水氣。故多或為之症如真武也。通脈四逆。治少陰下利清穀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。為裡寒。身熱惡寒而面色赤。為外熱。此陰甚於內。格陽於外。不能相通。與通脈四逆以散陰通陽。或為症。依法加減。以上四症。俱云下利。而兼有或為症。是以用藥大同小異也。
或謂白通用附子凡四症。惟真武一症熟用。余皆生用。何也。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。非乾薑佐之不可。熟用則益陽除濕。惟生薑相輔為宜。乾薑辛熱。故佐生附。生薑辛溫。少資熟附之功。佐使之妙。無出此理。然白通等湯。以下利為重。其真武症。以寒濕為先。故用藥有輕重之殊耳。
蓋風濕寒濕。大概頗同。如太陽桂枝附子湯。治寒濕相搏。附亦用熟。仍用生薑佐之。其生熟之用。輕重之分。無過此理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下利。手足逆冷。無脈者。灸之。不溫。若脈不還。反微喘者死。
下利後。脈絕。手足厥逆。晬時脈還。手足溫者生。脈不還者死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六七日。咳而嘔。渴。心煩。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下利而熱渴。下焦虛不能制水也。咳嘔煩渴。腎水不升也。下利不眠。心火不降也。凡利水之劑。必先上升。而後下降。故主此湯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咽痛。胸滿。心煩者。豬膚湯主之。
少陰病。嘔而咽中痛。生瘡。不能語言。聲不出者。苦酒湯主之。
【目】鰲按。首條下利。腎元虛也。次條嘔逆。腎火沖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泄利下重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【目】朱肱曰。問。仲景少陰四逆湯。又有散。何也。答曰。大抵少陰病。不可便用熱藥。且亦有表熱者。名晚發熱。用麻黃、細辛輩發汗。終不成少陰症便不得發汗耶。今少陰病四肢冷。亦有內熱者。故用四逆散也。湯用乾薑、附子。而散則主熱症也。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止而頭眩。時時自冒者死。
【目】柯琴曰。此症陽回利止。是水穀已竭。無物更行。頭眩而時時自冒。清陽之氣已脫也。
白話文:
水氣,指的是寒濕之氣,由腎臟主管。如果腎臟功能失常,無法控制體內水分,水液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腹痛,這是體內寒濕過盛的表現;肢體沉重疼痛,則是體外寒濕過盛的徵兆;小便不順暢,且不斷腹瀉,表示體內濕氣太重,導致水穀無法分離。醫書上說,脾臟厭惡濕氣,而甘味藥物首先進入脾臟,因此用茯苓、白朮等甘味藥來健脾利水。濕邪過盛的時候,可以用辛熱的藥物來平復。當濕邪侵擾太過時,可以用酸辛的藥物來輔助,例如用附子、芍藥、生薑等酸辛藥來溫經散濕。
小青龍湯證,也是因為體內有水氣,所以很多症狀與真武湯證類似。通脈四逆湯是用來治療少陰病,症狀是腹瀉不止、大便如水、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甚至快要消失。這是因為體內陰寒太盛,導致陽氣被排斥在外,無法相互協調。所以要用通脈四逆湯來散陰氣、疏通陽氣。這些症狀可能都兼有腹瀉,因此用藥上大同小異。
有人說,白通湯、四逆湯等方劑都用附子,只有真武湯是用熟附子,其餘都用生附子,這是為什麼呢?生附子用來溫經散寒,必須搭配乾薑才能發揮作用;熟附子則是用來益陽除濕,適合搭配生薑。乾薑辛辣燥熱,因此搭配生附子;生薑辛溫,能輔助熟附子的藥效。這種搭配運用非常巧妙。不過,白通湯等方劑是以治療腹瀉為重點,而真武湯證主要是因為寒濕,所以用藥的輕重有所不同。
風濕、寒濕的症狀大致相同。例如太陽病的桂枝附子湯,用來治療寒濕相搏的病症,也是用熟附子,並搭配生薑。附子生用或熟用,以及用量的輕重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。
《傷寒論》中說,腹瀉,手腳冰冷,沒有脈搏,可以用灸法治療,如果體溫沒有回升,脈搏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喘氣,就表示病情危險。腹瀉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如果過了一天後,脈搏恢復,手腳轉溫,就表示病情好轉,否則就會死亡。少陰病,腹瀉六七天,出現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、失眠,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。
柯琴說,腹瀉且感到口渴,是因為下焦虛弱,無法控制體內的水液。咳嗽、嘔吐、煩躁口渴,是因為腎水無法上升。腹瀉而無法入眠,是因為心火無法下降。凡是利水的藥方,必須先讓藥性上升,然後再下降,所以使用豬苓湯。
《傷寒論》說,少陰病,腹瀉、咽喉疼痛、胸悶、心煩,可以用豬膚湯來治療。少陰病,出現嘔吐、咽喉疼痛、生瘡、無法說話、聲音發不出,可以用苦酒湯來治療。
據我理解,第一條說的腹瀉,是因為腎元虛弱;第二條說的嘔吐,是因為腎火上衝。
《傷寒論》說,少陰病,四肢冰冷、腹瀉、大便時有下墜感、可能伴隨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順暢或腹痛,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
朱肱說,有人問,仲景的少陰四逆湯,為何又會有四逆散?回答說,大致來說,少陰病不宜馬上使用熱性藥,而且有些會有體表發熱的情況,稱為晚發熱。如果用麻黃、細辛等藥發汗,也不能說少陰病就不能發汗。現在少陰病雖然四肢冰冷,也可能有體內發熱的情況,所以用四逆散來治療。湯劑用乾薑、附子,而散劑主要針對體內有熱的症狀。
《傷寒論》說,少陰病,腹瀉停止但出現頭暈、時常感到昏眩,就表示病情危險。
柯琴說,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恢復,腹瀉停止,表示體內水穀已經耗盡,沒有東西可以再排泄。頭暈目眩、時常感到昏眩,表示清陽之氣已經脫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