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四·少陰經症 (9)

1. 嘔吐下利

亦於沉之輕取辨之也。所以沉為少陰本脈也。診其人。輕取之。沉上見細。重取之。沉下見微。此少陰直中之寒邪也。或宜溫中。或宜散寒。再徐察之。而直中少陰之臟病經病鹹得矣。若診其人。輕取。沉上仍見細。重取之。沉中不見微而見數矣。此乃少陰傳經之熱邪也。就沉中重取一診。

而分少陰寒熱之二邪。此定訣也。審乎此。則知非直中之表病。而為傳經之裡病也。蓋在風寒初感。不論何經。總為表症。當發汗。故三陰即少陰亦可發汗。如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症是也。在傳經愈深。不論何經。總為里症。皆不當發汗。故三陽即太陽亦不可發汗。如抵當湯、五苓散等症是也。

知乎此。方可言表裡。不致以三陽定為表。三陰定為里。固執不通之論所惑也。且明乎發汗之義。則治傳裡之熱邪。方有隨機應變之法。而亦不可執一。故仲師但言不可發汗。並不出方。不出方者。方出之於後也。但言不可發汗者。妄發強責。則為禍不旋踵也。請試申之。如咳而下利譫語者。

此傳經之熱邪遞及少陰也。設以火劫汗。少陰一經。氣血本少。熱邪又入耗損。又火劫強責其汗。則陰愈虧短。津液內亡。小便必難也。胃亡津而小便利者。津亡於上而氣化尚行於下。此則腎陰有傷。津亡於下。而氣化不行矣。強責少陰之汗。用火劫。似邪止傷其陽分表分。

而津亡氣耗。為害已如是。可不慎乎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六七日。大下後。寸脈沉而遲。手足厥冷。下部脈不至者。咽喉不利。吐膿血。泄利不止者。此為難治。

【目】陶華曰。六腑氣絕於外者。手足寒。五臟氣絕於內者。下利不禁。此之謂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
乾嘔。吐涎沫。頭痛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
食谷欲嘔者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虛也。

【目】鰲按。吐利煩躁。是陰邪入於合。而不得從陽以出乎外也。乾嘔者。嘔而無物。胃虛也。吐涎沫。胃寒也。食谷欲嘔。穀氣入於胃。即拒之而出。亦胃寒也。得湯者。即吳茱萸湯也。服之反劇。以上焦有痰飲。俟嘔儘自愈也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後。脈暴出者死。微續者生。

【目】張元素曰。或謂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、真武湯、通脈四逆湯。皆為少陰下利而設。除用姜附相同。其餘之藥。俱各殊異。何也。蓋病殊則藥殊。夫少陰下利。寒氣已甚。非姜附不治。然下利之理無殊。而兼有之症不一。用藥故不同耳。如白通用姜附以散寒止利。加蔥白以通調陽氣。

若利而乾嘔煩者。寒太甚。內為格拒。姜附非煩者之所宜。必嘔而不納。加人尿豬膽汁於白通湯中。候溫冷服之。二味皆鹹苦性寒。是以納而不阻。至其所。則冷體既消。熱性便發。真武治少陰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。為有水氣。故多或為之症。

白話文:

嘔吐下利

診斷時,要從輕按和重按脈搏來分辨。因為沉脈是少陰經的根本脈象。如果診斷時,輕按脈搏,在沉脈的上方摸到細微的脈象,重按脈搏,在沉脈的下方摸到微弱的脈象,這表示是寒邪直接侵入少陰經。這種情況,應該用溫中或散寒的方法治療。要仔細觀察,就可以知道是直接侵犯少陰臟腑的疾病,或是少陰經絡的疾病。如果診斷時,輕按脈搏,在沉脈的上方仍然摸到細微的脈象,重按脈搏,在沉脈的中間摸不到微弱的脈象,反而摸到數快的脈象,這表示是熱邪從其他經絡傳到少陰經。從重按沉脈這一點來診斷,就可以分辨出少陰的寒邪和熱邪這兩種情況,這是一個重要的診斷訣竅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知道不是直接侵犯體表的疾病,而是由其他經絡傳入體內的疾病。一般來說,剛開始感受風寒的時候,無論是哪個經絡受邪,都屬於表證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所以,即使是三陰經的少陰經,也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比如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證就是這樣。如果疾病不斷深入,無論是哪個經絡,都屬於裡證,都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所以,即使是三陽經的太陽經,也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比如抵當湯、五苓散等證就是這樣。

明白這個道理,才能正確區分表證和裡證,不至於被把三陽經都看作表證,把三陰經都看作裡證這種固執不通的觀點所迷惑。而且,如果明白發汗的意義,在治療傳入體內的熱邪時,才能有隨機應變的方法,而不會拘泥於一種方法。所以,醫聖張仲景只是說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並沒有開出具體的方子。不開方子,是因為方子在後面會提到。只是說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是因為如果強行發汗,就會立即造成禍患。請讓我詳細說明。比如,咳嗽而且下利,說胡話的,這表示熱邪從其他經絡傳到少陰經了。如果用火攻的方法強行發汗,少陰經的氣血本來就少,熱邪又會進一步耗損,再加上火攻強迫發汗,就會導致陰液更加虧虛,津液流失,小便一定會困難。胃的津液流失而小便順暢,是因為津液從上流失,而氣化功能仍然在下部運行。如果腎陰受損,津液從下流失,氣化功能就會無法運行。強迫少陰經發汗,用火攻的方法,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只是傷害了陽分表分,但是津液流失,氣血耗竭,危害已經如此嚴重,怎麼可以不謹慎呢?
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,傷寒病六七天後,大量腹瀉後,寸脈沉而遲緩,手腳冰冷,下部脈搏摸不到,喉嚨不舒服,吐膿血,腹瀉不止的,這種情況很難治癒。

【條目】陶華說,六腑的氣在體表耗盡的,就會手腳冰冷;五臟的氣在體內耗盡的,就會腹瀉不止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,少陰病,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想死的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
乾嘔,吐口水,頭痛的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
吃飯後想吐的,屬於陽明經的問題,也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但是,如果喝了藥後病情反而加重的,說明是上焦虛弱。

【條目】鰲按,嘔吐腹瀉,煩躁不安,是陰邪侵入體內深處,無法從陽氣向外散發。乾嘔,是嘔吐但沒有東西吐出來,說明胃虛。吐口水,說明胃寒。吃飯後想吐,是穀氣進入胃後,立刻被拒絕排出,也是胃寒。喝藥,就是指吳茱萸湯。如果喝藥後病情反而加重,說明上焦有痰飲,等嘔吐完後自然會好。

【綱要】張仲景說,少陰病,腹瀉,脈象微弱的,可以用白通湯治療。腹瀉不止,四肢冰冷,沒有脈搏,乾嘔煩躁的,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喝藥後,如果脈搏突然明顯的,就會死亡,如果脈搏稍微恢復的,就會存活。

【條目】張元素說,有人說白通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、真武湯、通脈四逆湯都是為少陰腹瀉而設的,除了都用生薑和附子之外,其他的藥都各不相同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病情不同,所以用藥也不同。少陰腹瀉,寒氣非常嚴重,不用生薑和附子就無法治療。但是,腹瀉的道理相同,只是兼有的症狀不同,所以用藥才不同。比如,白通湯用生薑和附子來散寒止瀉,加蔥白來疏通陽氣。如果腹瀉而且乾嘔煩躁的,說明寒氣太重,體內產生阻礙,生薑和附子對於煩躁的人並不適合,吃了反而會嘔吐不納,所以要在白通湯中加入人尿和豬膽汁,等藥溫涼後服用。人尿和豬膽汁都味鹹苦性寒,所以可以順利進入體內,不會被阻擋。到達病所之後,寒氣消退,熱性就會顯現出來。真武湯治療少陰病二三天到四五天,出現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並且腹瀉的情況,說明體內有水氣,所以病情比較複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