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金鰲

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咳嗽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表不解。心下有水氣。乾嘔發熱而咳。或渴。或利。或噎。或小便不利少腹滿。或喘者。小青龍湯主之。傷寒心下有水氣。咳而微喘。發熱不渴。小青龍湯主之。服湯已渴者。此病去欲解也。少陰病。腹痛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者。真武湯五味子細辛乾薑主之。

【目】朱震亨曰。傷寒太陽症咳嗽。小青龍、小柴胡也。大抵熱在上焦。其人必飲水。水停心下。則肺為之浮。肺主於咳。水氣乘之。故咳而微喘。少陽少陰。俱有咳症。

韓祗和曰。前二條。是由停飲而咳者也。雖皆為停飲所作。而小青龍所主。為水飲與表寒相合而咳者。真武湯所主。為水飲與裡寒相合而咳者。不可不知也。夫或表寒。或裡寒。協水飲則必動肺。以形寒寒飲則傷肺故也。

肺主氣。形寒飲冷則傷肺。使氣上而不下。逆而不收。衝擊膈咽。令喉中淫淫如癢。習習如梗。是令咳也。甚者續而不已。連連不止。坐臥不安。語言不竟。動引百骸。聲聞四近矣。

龔信曰。水氣太陽寒水之氣也。咳者。水氣射肺也。皮毛者肺之合。表寒不解。寒水已留其合矣。心下之水氣。又上至於肺。則肺寒。內外合邪。故咳也。水氣在心下。則咳為必然。喘為或然。亦如柴胡湯症但見一症即是。不必悉具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傷寒五六日。中風。往來寒熱。胸脅苦滿。默默不欲飲食。心煩喜嘔。或胸中煩而不嘔。或渴。或腹中痛。或脅下痞硬。或心下悸。小便不利。或不渴。身有微熱。或咳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少陰病。四逆。泄利下重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
【目】趙嗣真曰。此二條。是邪氣自表傳裡而咳者也。雖皆為邪氣傳裡。而小柴胡所主。為陽邪傳裡動肺而咳。四逆散所主。為陰邪傳裡動肺而咳。又不可不識也。夫或陽邪。或陰邪。自表傳裡。則必動肺。以臟真高於肺故也。停飲而咳。表邪傳裡而咳。固已。又有肺寒而咳者。

內經曰。肺之令人咳。何也。皮毛者。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寒氣。寒氣以從其合也。其寒飲食入胃。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。肺寒則外內合邪。因而客之。則為咳嗽者。是肺寒而咳也。

陶華曰。咳者。謦咳。俗謂之嗽。肺主氣。肺為邪所乘。氣逆而不下。故令咳也。有肺寒而咳者。有停飲而咳者。有邪在半表半裡而咳者。治各不同。其水咳三症。不可不辨。小青龍治太陽之表水也。十棗湯治太陽之裡水也。真武湯治水症之水氣也。蓋水與表寒合。用小青龍汗之。

水與裡寒合。用真武湯溫之。里癖合水動肺而咳。用十棗湯下之。太陽病。身熱咳嗽乾嘔。喘而利。小青龍湯。惡寒身痛。只依本方。身涼咳嗽。乾嘔微利。心下痞滿。引脅下痛。十棗湯。四肢沉重。腹痛下利。咳嗽或嘔。真武湯。

【綱】仲景曰。咳而小便利者。不可發汗。發汗。則四肢厥逆冷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。咳為肺疾。治之必發散方可。然必不可發汗。如本條是也。

吳綬曰。凡表寒咳嗽。脈浮惡寒。身疼拘急而無汗也。麻黃。或三拗湯汗之。痰唾如膠者。金沸草散汗之。若有熱者。參蘇飲木香人參。加麻黃、桑皮、杏仁汗之。若虛弱人感冒風寒而咳嗽有痰。或惡風頭疼乾嘔者。人參杏仁湯。傷寒二三日傳少陽經。脈弦口苦。發熱而咳嗽者。

小柴胡湯去人參、薑、棗。加五味、乾薑。若發熱胸中煩滿而咳。加炒栝蔞。若胸脅痞滿發熱而咳。加枳殼桔梗。凡陰症手足冷。脈沉細而咳嗽。四逆湯加五味。大抵傷寒咳嗽。非比雜症。按仲景治例有嗽者。不分陰陽二症。俱用五味、乾薑也。若五味收肺氣而止嗽。乾薑入肺經而散逆氣也。

凡初秋暴雨冷。及天行暴寒。其熱喜伏於內。咳嗽。曲折不可得氣息。喉啞失聲。干嗽。喉中如梗者。射干湯。

李中梓曰。有聲無痰曰咳。有聲有痰曰嗽。

朱撝曰。夫咳嗽之疾一也。或曰。咳者有聲而無痰。嗽者有痰而無聲。又曰。咳為陽。嗽為陰。皆無考據。咳嗽非獨寒也。六氣皆能為嗽焉。風嗽者。頭目眩暈。痰涎不利。宜通聖散汗之。搜風丸清之。火嗽者。口燥舌乾。喘逆唾血。宜涼膈散當歸、桔梗治之。大金花丸解之。

暑嗽者。面赤手冷。頭有自汗。宜白虎湯除之。濕嗽者。面腫上喘。宜大橘皮湯止之。甚者三花神祐丸下之。燥嗽者。往來寒熱。涕唾稠黏。宜柴胡飲子治之。寒嗽者。手足厥逆。宜寧肺散收之。彼謬醫不分六氣。執以為寒。驟用枯礬、粟殼。雖老亦無悟矣。

鰲按。朱氏六氣為嗽之論。乃統雜病言之。而傷寒咳嗽。其原亦有由六氣者。治法固可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