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26)
卷首·總論 (26)
1. 傳變
吳綬曰:「陽邪以日數次第而傳者,由一日至七日,六經傳盡,當汗出而解。七日不解,為之再經;二七日不解,為之過經;過經不解,則為壞病。寒之傷人,初無定體,或中於陰,或中於陽。經言:一日二日發熱脈沉者,少陰病也;又,一日二日口中和,背惡寒者,少陰病也。此皆直中陰經之寒,非常而為變也。活人書云:凡寒邪自背而入者,或中太陽,或中少陰;自面而入者,則中陽明之類。亦不專主於太陽也。又曰:寒邪首尾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有之;有間傳一二經者;有傳過一經而不再傳者;亦有足經冤熱而傳入手經者;有誤服藥而致傳變者多矣。故論曰:一日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;若脈數急躁煩欲吐者,傳也。蓋太陽為諸經之首,傳變居多;且熱邪乘虛之經則傳也,若經實則不受邪而不傳也。且太陽傳陽明,陽明傳少陽,皆妻傳夫,為微邪;少陽傳太陰,太陰傳少陰,皆夫傳妻,為賊邪;少陰傳厥陰,太陽傳少陽,皆母傳子,為虛邪。太陽越經傳太陰,乃誤下傳,亦虛邪。太陽傳少陰,乃陰陽雙傳,即屬兩感。太陽傳厥陰,亦母傳子,亦為虛邪,又為首尾傳。夫傷寒傳至厥陰,為尾,厥者盡也。正將復而邪將解,水升火降,寒熱作而大汗解也。若正不復,邪無從解;陰氣勝極,則四肢厥冷、舌卷、耳聾、囊縮,不知人而死矣。陶氏云:傷寒傳足不傳手者,俗醫之謬論也。夫人之氣,自平旦會於膻中,朝行手太陰肺,以次分布諸經;所以一脈愆和,則百脈皆病。彼云傳足不傳手,何據乎?蓋傷寒者,冬時感寒即病之名也。冬時則足太陽、少陰正司其令;觸冒之則二經受病。次則少陽、厥陰,繼冬而司春令,而亦受傷;何也?蓋風木之令,起於大寒,正當十二月至春分後,方行溫令;故風寒亦能傷之。足陽明、太陰,中土也;土寄旺四季,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,皆能傷之;況表邪傳裡,必歸脾胃而成燥屎;用承氣以除去之,胃氣和矣。手之六經,主於夏秋,故不傷之。足之六經,乃受傷之方分境界也。若言傷足不傷手,則可;謂傳足不傳手,不可也。況風寒中人,先入榮衛,晝夜循環,無所不到;豈間斷於手經哉?仲景云:『無奇經,則無傷寒。』緣奇經皆附足六經,不附手經,是以寒邪只傷足經也。傷寒傳至五六日,漸變神昏不語;或睡中獨語一二句;目赤、唇焦、舌乾;不飲水;與稀粥則咽,不與則不思;六脈細數而不洪大;心下不痞,腹中不滿,大小便如常。或傳十日以來,形如醉人。醫見神昏不已,多用承氣,誤矣。不知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;然又未知自何經來?答曰:本太陽傷風,風為陽邪,陽邪傷衛,陰血自燥,熱結膀胱;壬病逆傳於丙,丙丁兄妹,由是傳心;心火上迫而熏肺,所以神昏也。謂肺為清虛之臟,內有火邪,致令神昏,宜梔子黃芩黃連湯。若脈在內者,導赤散;脈在心者,瀉心湯。若誤用涼膈散,乃氣中之血藥也;如左寸沉潛有力者,則可用之;或犀角地黃湯亦可。若脈浮沉俱有力者。」
白話文:
吳綬說,陽性的邪氣會按照天數依序傳變,從第一天到第七天,六條經脈都傳遍了,應該會發汗而痊癒。如果七天沒好,就稱為「再經」;如果十四天(二個七天)還沒好,就稱為「過經」。過經了還沒好,就變成壞病。寒邪侵犯人體,開始並沒有一定的部位,可能侵犯陰經,也可能侵犯陽經。《傷寒論》說,一兩天發燒,脈象沉的,是少陰病;又說,一兩天覺得口中正常,背部卻怕冷的,也是少陰病。這些都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狀況。
這都是不尋常的變化。活人書上說,寒邪從背部侵入的,可能侵犯太陽經,也可能侵犯少陰經;從臉部侵入的,則可能侵犯陽明經之類的,也不一定只侵犯太陽經。又說,寒邪從頭到尾只在一條經脈而不傳到其他經脈的也有;有間隔傳到一兩條經脈的;有傳過一條經脈就不再傳的;也有足部的經脈有冤熱而傳到手部經脈的;也有因為誤服藥而導致傳變的,情況很多。所以說,第一天太陽經受到邪氣,如果脈象平靜,就表示不會傳變;如果脈象急促躁動、煩悶想吐,那就是會傳變。因為太陽經是各經脈的開端,傳變的情況也最多。而且,熱邪會趁虛而入,侵犯虛弱的經脈。如果經脈強健,就不會受邪而不會傳變。而且,太陽經傳給陽明經,陽明經傳給少陽經,就像妻子傳染給丈夫,是輕微的邪氣。少陽經傳給太陰經,太陰經傳給少陰經,就像丈夫傳染給妻子,是較嚴重的邪氣。少陰經傳給厥陰經,太陽經傳給少陽經,就像母親傳給兒子,是虛弱的邪氣。
太陽經越過本經而傳給太陰經,是誤用下瀉藥導致的,也是虛弱的邪氣。太陽經傳給少陰經,是陰陽兩經同時傳變,屬於兩感。太陽經傳給厥陰經,也像母親傳給兒子,也是虛弱的邪氣,又屬於首尾傳。傷寒傳到厥陰經,就到了尾聲,厥就是盡頭的意思。正氣將要恢復而邪氣將要消退,水升火降,寒熱交替出現,然後大汗淋漓而痊癒。如果正氣不能恢復,邪氣就無法消退,陰氣過盛,就會四肢冰冷、舌頭捲縮、耳朵聽不見、陰囊萎縮,昏迷不醒而死亡。陶氏說,傷寒傳變只傳足經而不傳手經,是庸醫的謬論。人體的氣,從早上在膻中聚集,然後依序通過手太陰肺經等經脈,分布到全身。所以只要一條經脈不協調,全身經脈都會生病。他們說只傳足經不傳手經,有什麼根據呢?傷寒,是冬天感受寒邪而發病的病名。冬天是足太陽經和少陰經主管時令,如果受到寒邪侵犯,這兩條經脈就會生病。其次則是少陽經和厥陰經,它們是繼冬天之後主管春令的經脈,也會受傷。為什麼呢?因為風木的時令,從大寒開始,正值農曆十二月到春分之後,才開始轉為溫和,所以風寒也能夠侵犯。足陽明經和太陰經,是屬於中土,土旺於四季,所以四時的寒熱溫涼之氣,都能夠侵犯。何況表邪傳入裡,必然歸於脾胃,形成燥屎,要用承氣湯來清除。胃氣和順了。手的六條經脈,主管夏秋,所以不容易受傷。足部的六條經脈,是受傷的分界區域。如果說受傷只傷到足部而不傷手部,還可以接受,但說只傳足經不傳手經,就不對了。況且風寒侵犯人體,會先進入營衛之氣,在白天和夜晚循環,沒有不到的,怎麼可能只在手部經脈中斷呢?仲景說,沒有奇經八脈,就不會有傷寒。因為奇經八脈都是依附於足部的六條經脈,不依附於手部的經脈,所以寒邪只會侵犯足部的經脈。傷寒傳到五六天,會漸漸出現神志昏迷、不說話,或者在睡夢中自言自語一兩句,眼睛發紅、嘴唇焦乾、舌頭乾燥,不想喝水,給稀粥就吞嚥,不給就不想吃,六脈細數但不洪大,心下不痞塞、腹中不脹滿,大小便如常。或者到了十天左右,身體像醉酒一樣。醫生看到神昏不醒,大多會用承氣湯,這是錯誤的。他們不知道這時候的熱邪是傳到手少陰心經了。然而又不知道是從哪條經脈傳來的。回答說,本來是太陽經受了風邪,風是陽邪,陽邪會傷衛氣,導致陰血乾燥。熱結在膀胱,壬病逆傳給丙,丙和丁是兄妹關係,因此傳到心經。心火向上迫使肺部受到熏灼,所以會神志昏迷。因為肺是清虛的臟器,裡面有火邪,導致神志昏迷。應該用梔子黃芩黃連湯。如果脈象在裡面,就用導赤散;脈象在心經,就用瀉心湯。如果誤用涼膈散,那是氣分中的血藥。如果左寸脈沉潛有力,就可以用。或者犀角地黃湯也可以用。如果脈象浮沉都有力,就要仔細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