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首·總論 (27)
卷首·總論 (27)
1. 傳變
是丙丁俱有熱也,以導赤瀉心各半服。此症膀胱傳丙,足傳手經也,下傳上也,丙傳丁也,表傳裡也。壬傳丁者,坎傳離也,越經傳也。又謂腑傳臟也。活人書,傷寒傳足不傳手,此言不盡意也,有從足經而傳手經者。經云:傷寒或止傳一經,或間傳一二經,不可拘以始太陽終厥陰也。
但憑外症治之,此活法也。與食則咽者,邪不在胃也。不與不思者,神昏故也。熱邪既不在胃,誤用承氣,必死。只是邪蘊日久,因足經實,手經虛,故冤熱耳。有因汗下差誤而傳,有因七情或勞倦等而傳,大抵傳於手經,必有所因,所以古人有救逆復脈等法,豈但切中病情,實啟後人義例。
李梴曰:表多里少為在經,宜清肌解表。里多表少為在腑,宜和肌通里。蓋陽明標雖主肌,而其本則胃也。(各經絡為標各臟腑為本)。然豈獨陽明為十二經之長,而有經腑之異乎?仲景曰:三陽受病,未入於腑,可汗而已。三陰受病,已入於腑,可下而已。則三陰有在經者,仍宜微汗之。蓋榮衛太陽主皮毛,胃腑主皮膚之下、肌肉之上,及腸胃也。胸脅屬少陽,主血,榮百節,流行三部。臟屬三陰,主筋骨,並兩足。故太陽為陽之表,陽明為陽之裡。若但以臟腑分表裡,則腑為表,臟為里。若合榮衛臟腑分表裡,則表者榮衛之所行,里者胃腑之所主,而臟則又深於里。但病入胃,則亦不更傳。
王氏肯堂曰:風寒客於人,使人皮膚閉而為熱,故傷寒為病熱也。針經曰:多熱者易已,多寒者難已,故熱雖甚,不死。若兩感於寒而表裡俱病者,必死。經云:三陽受病,未入於腑者,可汗而已。三陰受病,已入於腑者,可下而已。若兩感於寒者死。若五臟六腑皆受病,則榮衛不行,臟腑不通,必死。但按三陽受邪,為病在表,法當汗解。然三陽亦有便入腑者,入腑即宜下。故云:未入腑可汗。素問腑字作髒字,理勝。蓋腑陽而臟陰,且傳陽明,即入腑也。三陰受邪,為病為里,法當下。然三陰亦有在經者,在經則宜汗。故云:已入腑,可下。
經又云:其不兩感於寒,更不傳經,不加異氣者,至七日,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。八日,陽明病衰,身熱稍歇也。九日,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也。十日,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也。十一日,少陰病衰,渴止舌乾,已而嚏也。十二日,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人精神爽慧也。若更感異氣,變為他病者,當依壞症治之。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溫瘧。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。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遇溫熱,變為溫毒,為病最重也,溫毒必發斑。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,以冬傷於寒,
白話文:
這是說病症的傳變,是身體內同時有丙火和丁火的熱象。這時可以用導赤散和瀉心湯各一半來服用。這種情況是膀胱的病邪傳到了丙火,從足部經絡傳到手部經絡,是從下往上傳。丙火傳到丁火,是從表傳到裡。壬水傳到丁火,是坎卦傳到離卦,這是跨經絡傳變。也可以說是腑的病邪傳到臟。活人書裡說,傷寒是傳足部經絡,不傳手部經絡,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對,有時候也會從足部經絡傳到手部經絡。經典裡說,傷寒有的只傳一條經絡,有的會間隔傳一兩條經絡,不能拘泥於一定從太陽經開始,到厥陰經結束。
應該根據外在的症狀來治療,這才是靈活的方法。如果病人口渴想喝水,表示病邪不在胃;如果病人不想喝水,也沒有食慾,表示神志不清。熱邪如果不在胃,誤用承氣湯就會導致死亡。只是病邪積蓄很久,因為足部經絡實熱,手部經絡虛弱,所以才出現冤熱。有的情況是治療過程中,因為發汗或攻下的錯誤導致傳變,有的是因為情緒波動或過度勞累等原因導致傳變。總的來說,病邪傳到手部經絡,一定是有原因的。所以古人有救逆復脈等治療方法,不僅能切中病情,也能啟發後人治療的原則。
李梴說,表症多而裡症少,是病邪還在經絡,應該清肌解表;裡症多而表症少,是病邪已經入腑,應該調和肌肉,疏通內裡。陽明經雖然主肌肉,但它的根本在胃。(各經絡是標,各臟腑是本)難道只有陽明經才有經和腑的區別嗎?張仲景說,三陽經受病,還沒入腑,可以發汗治療;三陰經受病,已經入腑,可以攻下治療。這說明三陰經也有病邪還在經絡的情況,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因為榮衛之氣,太陽經主皮毛,而胃腑主皮膚之下,肌肉之上,以及腸胃。胸脅屬於少陽經,主血,營養百骸,在身體的三個部位流動。臟屬於三陰經,主筋骨,也包括兩足。所以太陽經是陽的表面,陽明經是陽的內裡。如果只用臟腑來區分表裡,那麼腑是表,臟是裡。如果結合榮衛和臟腑來區分表裡,那麼表指的是榮衛之氣運行的部位,裡指的是胃腑所主的地方,而臟則比裡更深一層。但只要病邪進入胃,就不會再傳變。
王肯堂說,風寒侵入人體,導致皮膚閉塞而產生熱,所以傷寒這種病是發熱的。針灸經典裡說,發熱嚴重容易好,發冷嚴重難以痊癒。所以發熱雖然很嚴重,也不會死。但如果同時感受寒邪,導致表裡都生病,就一定會死。經典裡說,三陽經受病,還沒入腑,可以發汗;三陰經受病,已經入腑,可以攻下。如果同時感受寒邪就會死。如果五臟六腑都生病,那麼榮衛之氣無法運行,臟腑氣機不通暢,一定會死。但根據三陽經受邪的情況,病邪在表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但三陽經也有直接入腑的情況,入腑就應該攻下,所以說,沒入腑可以發汗。素問裡,腑字寫作髒字,這是比較符合道理的。因為腑屬陽,臟屬陰,而且傳到陽明經就表示已經入腑。三陰經受邪,病邪在裡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但三陰經也有病邪還在經絡的情況,在經絡就應該發汗。所以說,已經入腑,可以攻下。
經典又說,如果不是同時感受寒邪,也沒有傳變經絡,沒有增加其他病邪,到第七天,太陽病的病情會衰退,頭痛會稍微減輕;第八天,陽明病的病情會衰退,身體的發熱會稍微減退;第九天,少陽病的病情會衰退,耳朵聽力會稍微恢復;第十天,太陰病的病情會衰退,腹脹會減輕,食慾會恢復;第十一天,少陰病的病情會衰退,口渴會停止,舌頭乾燥會緩解,然後會打噴嚏;第十二天,厥陰病的病情會衰退,陰囊會鬆弛,少腹會稍微下墜,身體的濁氣會排除,病人的精神會變得清醒。如果又感受了其他病邪,轉變成其他病症,應該按照變證來治療。如果脈象陰陽都旺盛,又再次感受寒邪,就會變成溫瘧;如果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又遇到風邪,就會變成風溫;如果陽脈洪大而數,陰脈實大,又遇到溫熱之氣,就會變成溫毒,這是最嚴重的病症。溫毒一定會出現斑疹。如果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又遇到溫熱之氣,就會變成溫疫。這些疾病的發生都是因為冬天感受了寒邪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