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六 (21)
卷十六 (21)
1. 辨脈篇
總之當初入胃腑。邪猶在表。一汗而熱愈。為不易之良法也。此亦就辨脈而申論之症。示人當知辨脈為先務也。
脈浮而洪。身汗如油。喘而不休。水漿不下。形體不仁。乍靜乍亂。此為命絕也。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。若汗出發潤。喘不休者。此為肺絕也。陽反獨留。形體如煙燻。直視搖頭者。此心絕也。唇吻反青。四肢漐習者。此為肝絕也。環口黧黑。柔汗發黃者。此為脾絕也。溲便遺失。
狂言。目反直視者。此為腎絕也。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。若陽氣前絕。陰氣後竭者。其人死。身色必青。陰氣前絕。陽氣後竭者。其人死。身色必赤。腋下溫。心下熱也。
此段因辨三部皆浮而無根。及洪大而散之脈。而知其大命之將絕。又就症辨何臟先絕。又辨陰陽盡竭之前後。辨脈至此。精矣至矣。故非辨症也。所以命絕者。以脈三部皆浮而無根。洪大而散。是陽將外脫上越。陰不能維持於中。以致離卸其交鈕。再或陰寒內盛。自下逼上。
孤陽外亡。獨陰無陽。亦成離判也。此皆辨脈而知其命將絕也。漐習。謂振動搐搦。手足時引縮也。
寸口脈浮大。而醫反下之。此為大逆。浮則無血。大則為寒。寒氣相搏。則為腸鳴。醫反不知。而反飲冷水。令大汗出。水得寒氣。冷必相搏也。其人即䭇。
此段只就寸口浮大一脈。推究之。以見左右三部九候應辨者。無窮也。
寸口脈浮。是邪在表。不治表而下之。自犯大逆也。且凡言浮。則必過於浮。(凡脈皆當如此看)凡言大。則必過於大。故寸見浮。可知氣勝而亡血。陰不能維陽使靜。故只見浮而且大。可知所謂氣勝者。亦非正氣。乃挾外感風寒之邪。參雜而成大脈。是外感邪寒與正氣相搏而成病者也。
夫中表固為寒與正搏。即直中里。因腸胃素有虛風。風亦氣也。亦與時感之寒相搏。遂成腸鳴之症。即不下之。且將自利。可下之乎。然不可下。俗醫必為可汗。但因浮大。謂為實熱在內。飲以冷水。令大汗出。不知冷水只可消實熱。焉可治寒氣。今所飲冷水。得寒氣又必相搏。
搏於胸胃。陽滯陰凝。飲食入而必䭇矣。䭇即噎也。所以䭇者。以寒邪格於陽部。拒而不入也。飲冷水以發汗。諸家概置勿論。魏氏比義於白虎湯。而云未能自信。然此無難知者。如今人患熱病。食西瓜則汗出而解。亦此意也。
䭇病有成於飲冷者。有成於飲熱酒者。無非寒熱與虛氣相搏而成也。
趺陽脈浮。浮則為虛。浮虛相搏。故令氣䭇。言胃氣虛竭也。脈滑。則為噦。此為醫咎。責虛取實。守空迫血。脈浮。鼻中燥者。必衄也。
此段承上申言氣逆之䭇。再審於專主胃之趺陽脈也。下體之診。浮即為虛。不同於寸口之必兼大也。浮虛相搏之虛。乃胃虛也。虛必有寒。虛寒之胃氣相搏。是以氣必上逆而為䭇。不必定成噎症。凡胃虛寒。胸膈必反有浮游之熱。逆而上衝。重可噎飲食。輕亦可逆膈氣。是胃已虛。
白話文:
總之,當病邪剛進入胃部時,如果邪氣還在體表,只要發汗一次,熱就會消退,這是最有效的方法。這也是從辨脈的角度來闡述病情,告訴人們要知道辨別脈象是首要任務。
脈象浮而洪大,身體出汗像油一樣,呼吸急促不停,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嚥,身體麻木不仁,時而安靜時而混亂,這是生命即將終結的徵兆。又不知道是哪個臟腑先受到損害。如果汗出像油一樣,呼吸急促不停,這是肺氣衰竭的表現。陽氣反而獨自殘留,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,眼睛直視並搖頭,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。嘴唇發青,四肢顫抖,這是肝氣衰竭的表現。嘴唇周圍發黑,出汗發黃,這是脾氣衰竭的表現。大小便失禁,胡言亂語,眼睛向上直視,這是腎氣衰竭的表現。又不知道是哪個臟腑的陰陽之氣先衰竭。如果陽氣先衰竭,陰氣後枯竭,這個人就會死亡,身體顏色必定會發青。如果陰氣先衰竭,陽氣後枯竭,這個人就會死亡,身體顏色必定會發紅,腋下溫熱,心窩發熱。
這段是藉由辨別寸關尺三部脈都浮而無根,以及洪大而散的脈象,來知道生命將要終結。又根據症狀來辨別哪個臟腑先衰竭,再辨別陰陽之氣枯竭的先後順序。辨脈到這種程度,可說是精確到了極點。因此這並非是辨別症狀,之所以會死亡,是因為三部脈都浮而無根,脈象洪大而散,這是陽氣將要外脫上越,陰氣不能在中維持,導致陰陽分離。再不然就是陰寒內盛,從下向上逼迫,孤立的陽氣向外耗散,單獨的陰氣沒有陽氣的輔助,也形成了陰陽分離的局面。這些都是透過辨脈來知道生命即將終結的。顫抖是指肢體抽搐,手腳時而伸直時而收縮。
寸口的脈象浮大,醫生反而用攻下的藥物,這是大逆之舉。浮脈代表無血,大脈代表寒,寒氣相搏,就會導致腸鳴。醫生反而不知,反而給病人喝冷水,導致大量出汗。水遇到寒氣,一定會互相搏擊,這個人就會噎住。
這段只從寸口浮大的脈象來推究,說明左右三部九候應該辨別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的。
寸口的脈象浮,是邪氣在表,不治療表邪反而攻下,是自己犯了大忌。而且凡是說到浮,必定是過於浮(所有脈象都應當這樣看待),凡是說到大,必定是過於大。所以從寸口看到浮,就可以知道是氣盛而血不足,陰氣不能維持陽氣使之安靜。所以只見到浮而且大,可以知道所謂的氣盛,並不是正氣,而是夾雜著外感風寒的邪氣,摻雜而成了大脈,是外感邪寒與正氣相搏而成的病。
中表本來就是寒邪與正氣相搏,即使是直中里,因為腸胃本來就有虛風,風也是氣,也會與外感時的寒邪相搏,於是形成腸鳴的症狀。即使不攻下,也會自己腹瀉,可以攻下嗎?當然不可以。庸醫一定認為可以發汗,但因為脈象浮大,就認為是實熱在內,給病人喝冷水,導致大量出汗。卻不知道冷水只可以消除實熱,怎麼可以治療寒氣。現在喝的冷水,遇到寒氣又一定會互相搏擊。
在胸胃搏擊,陽氣阻滯陰氣凝結,食物進入必定會噎住。噎就是指吞嚥困難。之所以會噎住,是因為寒邪阻礙陽氣的運行,拒絕食物進入。用冷水發汗,各家醫書都很少談論。魏氏將其比作白虎湯,說自己還不能完全自信,然而這並不是難以理解的。就像現在人生熱病,吃西瓜就會出汗而痊癒,也是這個道理。
噎病有的因為喝冷水而導致,有的因為喝熱酒而導致,無非都是寒熱之邪與虛弱之氣相搏而造成的。
足背動脈的脈象浮,浮就代表虛,浮虛相搏,所以會導致氣逆而噎。這是說胃氣虛弱枯竭了。脈象滑,就會導致噯氣,這是醫生的過失,責怪虛證,卻採取攻實的手段,守住虛空之處,卻逼迫血液。脈象浮,鼻子乾燥,必定會流鼻血。
這段承接上文,闡述氣逆而導致的噎病,再觀察專門主胃的足背動脈。下體的脈象,浮就代表虛,不同於寸口脈浮必定兼有大的情況。浮虛相搏的虛,是胃虛。虛一定有寒,虛寒的胃氣相搏,所以氣一定會向上逆而導致噎,不一定會形成噎症。凡是胃虛寒的人,胸膈一定反而有浮游的熱氣,向上衝逆,嚴重的話會噎住食物,輕微的話也會氣逆胸膈,這是胃已經虛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