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十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 (10)

1. 小便自利
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,大便雖硬,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,及與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
【目】柯琴曰:本自汗,更發汗,則上焦之液已外竭;小便自利,則下焦之液又內竭。

【綱】仲景曰:傷寒脈浮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;太陰者,身自發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。陽明病,反無汗而小便利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。

【目】柯琴曰:首條,小便自利,是津液越出,故燥土受病,病在胃也;次條,小便利則里無瘀熱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小便自利

總綱:

張仲景說,陽明病如果出現自己流汗,又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導致小便順暢不受控制,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嚴重耗損。雖然大便可能變硬,但這時不能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。應該等到病人自己有便意時,再用蜂蜜煎煮後製成的導劑來幫助排便。如果沒有,也可以用土瓜根或大豬膽汁來做導劑。

細目:

柯琴認為,本來就自己流汗,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使上焦的津液已經耗盡。小便又不受控制,代表下焦的津液也消耗殆盡。

總綱:

張仲景說,傷寒病脈象浮緩,手腳自己覺得溫熱的,這是太陰病。太陰病會使身體自己發黃,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天如果大便變硬,就轉變成陽明病。陽明病反而沒有汗,小便卻很順暢,過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和咳嗽,手腳冰冷的,一定會頭痛。

細目:

柯琴認為,第一條說小便順暢,是體內津液過度流失,導致腸胃乾燥而生病,所以病在胃。第二條說小便順暢,就表示體內沒有瘀熱。

2. 小便數

【綱】仲景曰:「太陽病,若吐,若下,若發汗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小承氣湯和之,愈。」

【目】王肯堂曰:「陽明皆以小便自利為病,蓋以驗病之下與不當下也。若小便不利而少腹硬者,屎也,當滲泄之。若小便自利而少腹硬者,非血則糞也,當通利之。且病之發黃與不發黃,及病之死與不死,皆可於此驗之。」

吳綬曰:「小便數者,頻欲去而不多也。太陽、陽明,治各有條。凡腎虛有熱,小便頻數者,清心蓮子飲,或人參三白湯加知、柏、麥冬、石蓮之類;或滋補丸,補中益氣湯加知、柏、麥冬、生地。」

柯琴曰:「此用小承氣以潤燥,是亦和劑,不專是下劑。」

白話文:

小便次數過多

張仲景說,太陽病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或發汗等情況,同時伴隨輕微煩躁、小便次數增多,且大便乾燥變硬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,這樣病就會好。

王肯堂認為,陽明病通常是以小便順暢為判斷是否為此病的依據,這主要是為了檢驗是否適合使用瀉下藥。如果小便不順暢且少腹硬滿,那通常是有糞便堆積,應該用滲泄的方法來處理;如果小便順暢但少腹硬滿,那原因不是血瘀就是糞便,應該用通利的方法來處理。而且,疾病是否會出現黃疸,以及病人是否會死亡,都可以從小便的情況來判斷。

吳綬說,小便次數增多是指頻繁想小便,但每次量不多。太陽病和陽明病都有各自的治療方法。凡是腎虛有熱,小便頻繁的人,可以用清心蓮子飲、或人參三白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石蓮等藥材,或是使用滋補丸、補中益氣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生地來治療。

柯琴說,這裡使用小承氣湯是為了滋潤腸道乾燥,這也是一種調和的方劑,不完全是瀉下的藥。

3. 小便不利

【綱】仲景曰: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,必發熱,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。
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症,煩躁,心下硬;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。若不大便,六七日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用大承氣攻之。陽明病,小便不利,若中寒,不能食,手足濈然汗出,大便初硬後溏者,此欲作痼瘕。

【目】成無己曰:發黃與痞及熱病小便不利者,熱鬱所致;風濕相搏,與陽明中風,其小便不利,寒邪所乘;其小便難者,亦多由汗下而然。

【綱】仲景曰:若脈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

【目】王肯堂曰:此浮字誤也。《活人》云:「脈浮者五苓散,脈沉者豬苓湯。」則知此症,若脈二字下,脫一“不”字也。按五苓散,乃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加桂、術也;豬苓湯,乃豬苓、茯苓、澤瀉加阿膠、滑石也。桂、術味甘辛為陽,主外;膠、滑味甘寒為陰,主內。南陽之言,可為不失仲景之旨矣。

但南陽欲區別二藥,分明以沉對浮,遂使後人致疑:三陽症中不當言脈沉,更不復致疑經文之有缺也。更詳太陽症,固當脈浮,而陽明為表之裡,故其浮不曰浮而曰長,蓋長者,不浮不沉之中脈也。成氏直以脈浮釋之,而朱氏卻以脈沉言之,皆失之矣。若曰:「脈浮者五苓散,脈沉者豬苓湯」,則得旨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利

【總綱】張仲景說:陽明病,臉色潮紅,不可以攻下,一定會發燒、臉色發黃、小便不順暢。病人小便不順暢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有時會稍微發熱,呼吸急促無法躺臥,這是因為腸道有乾燥的糞便阻塞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生病兩三天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或少陽病的症狀,只是煩躁、胸口感到硬結。到了四五天,即使能吃東西,也要用小承氣湯少量地調和一下。如果沒有大便,過了六七天小便又少,即使不能吃東西,只要開始大便堅硬,之後一定會變得稀溏。必須小便順暢之後,大便才會變硬,那時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攻下。陽明病,小便不順暢,如果又受到寒邪侵襲,不能吃東西,手腳濕黏出汗,大便先硬後稀溏,這表示將會形成長久的腹部腫塊。

【細目】成無己說:發黃以及胸腹痞塞、發熱而小便不順暢的,是因為熱邪鬱積所導致。風邪與濕邪相互作用,以及陽明經中風的,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寒邪入侵所致。小便困難,也多半是由於發汗或攻下後所造成。

【總綱】張仲景說:如果脈象浮,發燒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,應該用豬苓湯來治療。

【細目】王肯堂說:這裡的「浮」字是錯誤的。《活人》說:「脈浮用五苓散,脈沉用豬苓湯。」就知道這個病症,應該是在「脈」字之後,遺漏了一個「不」字。五苓散是由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加上桂枝、白朮組成。豬苓湯是由豬苓、茯苓、澤瀉加上阿膠、滑石組成。桂枝、白朮味甘辛,屬陽,主治身體外部。阿膠、滑石味甘寒,屬陰,主治身體內部。南陽醫家的說法,可以說沒有違背張仲景的旨意。

但是南陽醫家想要區分這兩種藥方,明確地用「沉」來對應「浮」,因此讓後人產生疑惑。三陽病症中不應該說脈沉。更不用再懷疑經文有遺漏了。仔細觀察太陽病,脈象應該是浮的。而陽明病位於表裡之間,所以它的浮不說是「浮」,而是說「長」,「長」指的是不浮不沉的中脈。成無己直接用「脈浮」來解釋,而朱熹卻說是「脈沉」,這都失誤了。如果說「脈浮用五苓散,脈沉用豬苓湯」,這樣才正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