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綱目》~ 卷七 (6)
卷七 (6)
1. 兩感傷寒
【綱】仲景曰。兩感病俱作。治有先後。傷寒下之後。復下利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宜四逆湯。後身體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。宜桂枝湯。
【目】王叔和傷寒論例曰。若兩感於寒者。一日太陽受之。即與少陰俱病。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。二日陽明受之。即與太陰同病。則腹滿身熱。不飲食。譫語。三日少陽受之。即與厥陰同病。則耳聾囊縮而厥。水漿不入。不知人者。六日死。若三陰三陽。五臟六腑皆受病。則營衛不行。臟腑不通而死矣。
朱肱曰。龐安常云。脈沉大者。太陽少陰。沉長者。陽明太陰。沉弦者。少陽厥陰。諸方書不載兩感脈。安常特設以示後人。素問。熱病論云。兩感於寒而病者。必不免於死。法不過六日。黃帝曰。有三日而死者。何也。岐伯曰。陽明者。十二經脈之長也。若三日而氣絕則死矣。仲景亦無治法。
楊士瀛曰。活人書五卷序云。傷寒惟兩感不治。仲景但一說云。兩感病俱作。治有先後。張翼說與仲景同。謂如下利清穀。身體疼痛。急當救里。四逆湯。身體疼痛。清便自調。急當救表。桂枝湯。症治論並活人書。解仲景治有先後之說。皆云宜先救里。內才溫。則可醫矣。
然救表亦不可緩也。以上所論。並先救里。然後救表。愚意當消息之。如下利不止。身體疼痛。則先救里。如不下利。身體疼痛。則先救表。此亦謂之治有先後也。然則兩感亦有可治之理。而不可必其成效耳。
趙嗣真曰。仲景論兩感為必死之症。而復以發表攻裡之說繼之者。蓋不忍坐視。而欲覬其萬一之可治也。乃活人云救里以四逆。救表以桂枝。殊不知仲景云。太陽與少陽俱病。則頭痛。為太陽邪盛於表。口乾而渴。為少陰邪盛於裡也。陽明與太陰同病。則身熱譫語。為陽明邪盛於表。
不食腹滿。為太陰邪盛於裡也。少陽與厥陰同病。則耳聾。為少陽邪盛於表。囊縮。為厥陰邪盛於裡也。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。救表。已自不可。三陰之腹滿口乾囊縮而厥。不可下乎。活人引下利身疼虛寒救里之例。而欲施於煩渴腹滿譫語囊縮熱實之症。然乎否乎。蓋仲景所謂發表者。
葛根、麻黃是也。仲景所謂攻裡者。調胃承氣是也。活人救里則四逆。救表則桂枝。若用四逆。則以火濟火。而腹滿譫語囊縮等症。何由而除。臟腑何由而通。營衛何由而行。而六日死者。可立待也。籲。兩感雖為不治症。然用藥之法。助正除邪。虛實實虛。補不足。損有餘之理。
學者不可不素有一定之理於胸中也。
李杲曰。問。兩感從何道而入。答曰。經云。兩感者死不治。一日。太陽少陰俱病。太陽者腑也。自背俞而入。人所共知之。少陰者臟也。自鼻息而入。人所不知也。鼻息通於天。故寒邪無形之氣。從鼻而入。腎為水也。水流濕。故腎受之。經曰。傷於濕者。下先受之。同氣相求耳。
白話文:
[兩感傷寒]
【綱要】 張仲景說,兩感(同時感受兩種病邪)的病同時發作,治療有先後順序。如果傷寒病在服用攻下藥後,又出現腹瀉不止、瀉出未消化食物、身體疼痛等症狀,這時要趕快救治體內虛寒,應該用四逆湯。如果之後身體疼痛,但大便正常,就應趕快治療體表的病邪,應該用桂枝湯。
【辨證】 王叔和在《傷寒論例》中說,如果同時感受寒邪,第一天是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頭痛、口乾、煩躁、口渴;第二天是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腹脹、身體發熱、沒有食慾、胡言亂語;第三天是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耳聾、陰囊收縮、四肢厥冷、無法進食、意識不清,到了第六天就會死亡。如果三陰經和三陽經、五臟和六腑都受到病邪侵襲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、臟腑功能失調,最終也會死亡。
朱肱說,龐安常認為,脈象沉而大是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病;脈象沉而長是陽明經和太陰經的病;脈象沉而弦是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病。其他醫書都沒有記載兩感病的脈象,龐安常特別提出來是為了讓後人了解。 《素問·熱病論》說,同時感受兩種寒邪而發病的人,必定難以存活,病程最多不超過六天。黃帝問,為什麼有人三天就死了?岐伯回答說,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主導,如果陽明經的氣在三天就衰竭,就會死亡。張仲景也沒有治療兩感病的方法。
楊士瀛說,《活人書》序言說,傷寒病中只有兩感病是無法治癒的。張仲景只說過「兩感病同時發作,治療有先後順序」這樣一句話。張翼的說法和張仲景相同,認為如果出現腹瀉不止、瀉出未消化食物、身體疼痛的症狀,要趕快治療體內虛寒,使用四逆湯;如果身體疼痛,大便正常,就應趕快治療體表的病邪,使用桂枝湯。《症治論》和《活人書》對張仲景所說「治療有先後順序」的解釋,都認為應該先救治體內虛寒,等體內溫暖後,才可以治療其他病症。
然而,救治體表病邪也不能耽誤。以上所說的,都是先救治體內虛寒,然後再救治體表病邪。我認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:如果腹瀉不止、身體疼痛,就先救治體內虛寒;如果不腹瀉,只是身體疼痛,就先治療體表病邪。這也算是所謂的治療有先後順序。這樣看來,兩感病也有可能可以治療,只是不能保證一定有效。
趙嗣真說,張仲景認為兩感病是必死之症,但又接著說要發散體表、攻下裡部,是因為他不忍心見死不救,希望能有萬分之一的治癒機會。可是《活人書》說救治體內虛寒用四逆湯,救治體表病邪用桂枝湯,卻不知道張仲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,出現頭痛,是太陽經病邪盛於體表;出現口乾口渴,是少陰經病邪盛於體內。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出現身體發熱、胡言亂語,是陽明經病邪盛於體表;出現沒有食慾、腹脹,是太陰經病邪盛於體內。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出現耳聾,是少陽經病邪盛於體表;出現陰囊收縮,是厥陰經病邪盛於體內。三陽經的頭痛、發熱、耳聾,想要發散體表都已經不合適了;三陰經的腹脹、口乾、陰囊收縮、四肢厥冷,怎麼可以再用攻下藥呢?《活人書》引用腹瀉、身體疼痛、虛寒應該救治體內的例子,卻想把它用在煩躁口渴、腹脹、胡言亂語、陰囊收縮等熱證上,這合理嗎?張仲景所謂的發散體表,是指使用葛根、麻黃等藥;張仲景所謂的攻下裡部,是指使用調胃承氣湯。而《活人書》救治體內虛寒用四逆湯,救治體表病邪用桂枝湯,如果用四逆湯,就等於用熱藥來加重熱邪,腹脹、胡言亂語、陰囊收縮等症狀怎麼能消除?臟腑怎麼能暢通?氣血怎麼能運行?這樣六天死亡是可以預期的!唉,兩感病雖然是不治之症,但用藥的方法也要幫助正氣、去除邪氣,虛證要補、實證要瀉,補益不足、減損有餘。學習醫學的人一定要在心中建立明確的治療原則。
李杲說,問:兩感病是從哪裡侵入人體的?回答說:《經》上說,兩感病是無法治癒的。第一天,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。太陽經是六腑,病邪從背部的俞穴進入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少陰經是五臟,病邪從鼻孔進入,這是大家不知道的。鼻孔是與天相通的,所以無形的寒邪之氣可以從鼻子進入。腎屬水,水會流向濕的地方,所以腎會受到寒邪侵襲。《經》上說,感受濕邪,下部會先受到影響,這就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